消失的名片
2018-01-15宝子
宝子
国庆假日,闷在家里无所事事,忽然心血来潮,目光瞄准了书柜里的大量名片。这些当年职场上不离手的东西,自打退休以后就闲在一边,已快20年了。信手抄起几张,发现上面的姓名已是相当生疏,硬是想不起来何年何月与名片的主人打过交道,再看上面的电话号码几位数的都有,甚至还有传呼机的。毋庸置疑,这些小卡片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再没有继续存在的意义了。书柜本就狭小,不能再让它占据有限空间,于是乎我当机立断,来了个“清理整顿”,只两个钟点,就“取缔”了各种名片200余张。
上世纪60年代我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在一个器材供应部门工作,从一名材料员,供销员干起,40多年时间,始终在这家物资材料单位摸爬滚打,没动过地儿。但凡钢材、木材、水泥等大宗建筑材料的订货、采购、供应、销售等业务我都干过,职务也从组长、科长,做到办公室主任,公司副总经理。几十年里,无数次参加各地的订货会、供销会、物资交流会、新材料推广会,足迹遍及小半个中国,跑过许多生产厂家、业务部门、行政主管单位,与物流行业的同行打过无数次交道。在当年盛行名片的年月,数不清我给人家递过多少张名片,更记不住收过人家多少张名片。有一次在沈阳,参加部分省市物资调剂会,无论在会场,还是在住地旅馆,甚至吃饭的餐厅,参会人员几乎无一里外都在忙着向同行们发名片,收名片。大家素不相识,却仿佛见到了亲“哥儿们”,热情地介绍本企业,使劲儿推销积存的物资,“欢迎你到我们那儿,吃住没问题,我们一定热情接待”,几乎一个版本的客套话,不知叨唠了多少遍。我年轻,每遇来宾都会恭敬地把小卡片递到人家手上,对方大都面带微笑,双手来接,有的还表示荣幸,更多的则是看也不看,顺手就塞到自己的公文包里。
那时候流行的名片,有些相当高端大气,纸质优良,印制精美,甚至名字上还烫金,就连装名片的盒子也很讲究,不但有塑料的,木质的,还有铝制品的。有的名片则很土气,纸质粗糙,版面设计凌乱,字体也不规范,一看就是小印刷作坊的产品,10来块钱印100张的。不过话说回来,当年这种名片大流行,的确给印刷行业尤其是小印刷厂带来了不少机遇。记得我住家附近的大街小巷,有一段时间连小商店、小貨摊儿都打出了制售名片的广告,当然他们既无设备,也无工人,只不过是当个代理商、中间人,从中谋点小利润而已。
客观地说,名片本是人际交往中一种简便易行的方式,初衷是为了加深彼此的了解,促进互相的沟通,提高办事效率。这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初期,单位介绍信已不大灵验的情况下,确实起过一定作用,一时间在社会上流行也属正常。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名片的一些负作用便逐渐显露出来。比如,本来是一个小推销员,业务员,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非要在名片上给自己挂个什么业务经理、企业主管等头衔,有的还给自己任命为置业顾问、资深代理人,什么好听叫什么,什么官“硬”叫什么,一段时间弄得满大街的经理、老总,让你分不清真伪。我和一个老友谈起此事,他却另有理论,说高“颜值”的称呼让人羡慕,能引起重视,直接影响办事成效。这些话听起来不无道理,可细一想,在自己头上随意加上虚假职务的光圈,既不实事求是诚信做人,也不符合商业道德和市场行规,岂止害人害己,更为社会不良风气推波助澜。衍生出来的一些社会混子,不正是利用人们拉关系,攀高枝的心里,举着瞎编乱造的名片,在社会上坑蒙拐骗,胡作非为吗?
后来,人们经多见广,对名片的认识逐渐有了提高,特别是随着微博、微信、公众号、电子网络技术带来的巨大变化,社交场所热衷于发放名片的人越来越少了。手机取代了名片,一旦需要联系,双方可以互留手机号、扫二维码、甚至加微信朋友圈,既免去了随身携带名片的不便,又防范了名片满天飞,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这两年,名片越来越成了孤家寡人,说不定哪天,就会成为昔日生活的“老物件”了。
细想起来,这一张张小小的名片,反倒是折射了社会的飞速发展,反映出人际交往方式的变迁。今天,人们出门怀揣名片的现象早已成为过去,一度风光一时的名片已然成为历史中的过眼云烟。
(责编:辛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