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刍议

2018-01-15兰娟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教育

兰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也是确保我国人才培养品质的关键环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课(下称思政课),并未得到当代大学生的青睐,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已呈边缘化趋势。這与思政课长期“在天上不在人间”“在空中不在地上”“在文本不在学生心中”有较大关联。2016年12月,时任教育部长陈宝生在浙江大学调研时特别强调,“要把握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核心内涵,使思政课的内容和方法从天上回到人间、从空中回到地上、从文本进入学生心中”[1]。当前,创新创业在我国风起云涌,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我国现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导向。若能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架起一座教育与实践的桥梁,结果必然既有利于让思政课走进学生心中,又有利于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建设,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课有效教学的双赢。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紧密关联。从根本上说,思政课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和宗旨是一致的。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落脚点,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检验标准。

1.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落脚点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贯穿高校思政课的主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从根本上说,思政课并非单纯的宣传与说教,而是要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开拓进取的精神发扬光大。高校思政课发挥着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正名”,为广大青年学生“振气”的重大功能。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正是一部坚韧不拔的创新创业史。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声势浩大、且成就斐然的创新创业实践。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高校思政课教育就是一个让“理论掌握群众”的实践,其宗旨是唤醒群众中的特殊群体——青年学生,以创新创业精神,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推动“中国号”巨轮越走越远。因此,高校思政课教育以巩固创新创业成果,开辟创新创业新道路,成为大学生梦想的落脚点和心灵归宿。

2.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内容

高校思政课由“基础”“概论”“纲要”“原理”等四门课程有机构成。“基础”课是高校思政课的入门,从具体的社会实践出发,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良好德行、锤炼坚强品质,着眼当下,放眼未来。“概论”课则可视为“基础”课的理论追溯和当代阐释。“纲要”课则以历史的眼光展现了社会主义曲折而光辉的奋斗历程。“原理”课可视为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指导”,是其它三门课的纲目,本质上是授予人们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从此意义上说,我们可以将高校思政课看作历史·现实·理论·实践“四维一体”式社会主义创新创业教育课。“基础”“概论”“纲要”“原理”中的每一门课程,其逻辑起点都是社会主义奋斗史,其理论基础都是马克思主义。高校思政课就是一门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创业教育课。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必然指向创新创业教育,也即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内容。

3.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检验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2]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唯有与现实、实际、实践相融合,才能彰显其价值和意义。也就是说,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成功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程度和理论指导实践的效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思政课所呈现的“真理”,唯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方能得以验证。当今,中国最大的实践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铸就,就是中国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征程,换言之,就是全民创新创业。高校思政课显然应契合创新创业精神。作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特色,高校思政课势必要切准高等教育的经脉,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由此,创新创业教育理应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检验标准。

二、 创新创业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改革思路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艰苦创业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始终秉持的优良传统。从根本上说,思政课本身就应该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阵地。只是传统灌输式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让思政课变得枯燥单调,与创新创业教育渐行渐远。因此,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并非盲目跟风,也非生搬硬套,而是重拾思政课教学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遗失的美好”。一言概之,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应实现两个“回归”:一是本真回归,二是内容回归。

所谓本真回归,即回归理论,回归现实,回归生活,回归创新创业。也就是说,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要溯本清源,重新解读教育理论、教育原则、教育目的和教育规律,抓住教育的本质,立足社会现实,着眼生产生活,推动创新创业。所谓内容回归,包括内容、目的、效果和手段的回归。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目的是培养坚韧不拔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开拓者,其效果直接体现在社会主义创新创业的实践中,教育教学手段也应以社会主义创新创业实践为载体和示范。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应该是良性互动、协同并进的关系。切准二者的关系是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关键点。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具有双重目的:一是以创新创业教育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二是以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品质。

1.以创新创业教育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为核心,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则是内核。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总体不佳的直接原因是缺乏创新。也就是说,创新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如此,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成为引导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一面新旗帜。

首先,找准改革突破口。教学体系冗杂,教学案例陈旧,教学语言单调乏味,教学方式老套,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启发,蜻蜓点水代替理性分析和深度解读等等传统思政课教学的弊病成为阻滞思政课教学效果整体推进的主要因素。这些问题的实质就是教学理念陈旧,缺乏创新,这也正是改革的突破口。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突出“敢想”“敢闯”“敢干”的“大无畏”精神,倡导摒弃一切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为实践注入新鲜空气和血液。

其次,增强实践性和操作性。单纯的理论教学远不足以发挥思政课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功能。须知从根本上说,“中国梦”之“筑梦人”的培养应该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经由创新创业教育“酿造”出来的成品和半成品(包括人和物),即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的人,潜在和非潜在的创新创业基地以及由此串联起来的一系列创新创业“故事”都可以成为思政课生动而深刻的教学题材和实践模型。

2.以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品质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如火如荼进行。创新创业领域迎来春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令教育、学术、商界和民间有识之士最关注的是创新创业教育在不少地方演变成“轰轰烈烈”的创业运动。创新创业教育在不少高校成了创业教育,毕业生创业成功的数量成为衡量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最重要指标。创新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功利化”趋势,由此带来的品质问题不容忽视。思政课应通过扶正理念、涵养品格,实现对创新创业教育品质的提升。

首先,扶正理念。创新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功利化”趋势。这无形中给本就理性不足而闯劲有余的大学生以“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少大学生把创新创业教育纯粹理解成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创业地位被抬高,就业地位被贬低的现象。甚至有高校流传“一流人才创业,三流人才就业”的说法。当被问及创业原因,不少学生的回答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打工”很丢人。这实际上就是对创新创业理念把握不准,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问题。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人,并非要求所有人都成为创业者。思政课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三观”)为主要任务,是“青马工程”最重要的实践平台,是确保高校人才培养方向的主渠道。思政课尤其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纠偏和扶正具有重要作用。“概论”课为我们呈现一部中国共产党坚韧不拔的创业史,充分展示了创新创业必备的优良品格和不屈精神。“基础”课为我们呈现创新创业必备的主客观条件和正确态度。

其次,涵养品格。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的人才。但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并非仅局限于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教育与培养。确切地说,一个人是否具备创新创业的资格还得看其是否具备好的品格。品格对于创新创业者而言,尤其重要,特别是在社会主义中国,这是关系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大问题。作为创新创业者,除了必须具备与创新创业直接相关的能力素质,还必须具备能够持久支撑创新创业的品格,如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务实精神[3]以及强烈的爱国意识、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思政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法治意识、法治观念和法治信仰教育为重要内容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思政课教学实践在本质上是涵养品格、育人为本的教育实践。

当然,除了扶正理念、涵养品格的功能,思政课教学还具有传授综合知识和方法论的功能,这对创新创业教育品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三、创新创业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必然要求进行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必然有助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二者存在着内在的强关联”[4]。那么,对于思政课教学而言,如何改革方能充分彰显思政课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强关联”或者说实现思政课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良性互动与协同并进?概括地说,答案在于创新,即开辟思政课教学改革新路径。

1.科学定位课程功能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往往被定位为意识形态课程,意识形态教育成为思政课的主导功能甚至是唯一功能。正因为如此,思政课往往成为空洞的理论说教,在不少高校沦为纯粹的意识形态“宣讲堂”。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接地气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远离实际,对于不少大学生而言,思政课变得“高大上”,甚至遥不可及。我们应该意识到,在社会主义中国,思政课纵然是重要的意识形态课程,但它又不仅仅是意识形态课程。因为,思政课的功能远远不止意识形态教育一种。思政课还是社会科学课程与人文素质课程,对大学生的智育和德育同样具有极端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思政课的作用除了确保青年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外,更应该给予其积极践履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素质和能力。总之,科学定位思政课理当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之路的起点。

2.科学整合教学体系

科学整合教学体系是思政课有效教学的必要前提。据学者张从年分析,大學生喜欢听的思政课要有“四度”,即“有深度”“有高度”“有力度”“有密度”[5]。教材体系在深度和高度上已经足够,但在力度和密度上有所欠缺。从根本上说,思政课的力度和密度的问题由教师掌握。将教材体系转化为符合学情的教学体系是掌控思政课力度和密度的必要前提。鉴于此,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科学整合教学体系是创新创业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换言之,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大趋势下,思政课教学应有整体设计和专题教学意识,即以创新创业为主线整合契合具体思政课程的素材,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思政课教学始终。其实,每一门思政课都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题材。例如:我们可以把概论课设计成中国共产党的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专题;把基础课设计成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素质与能力养成专题。也就是说,把每门思政课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线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与素材,增强思政课的趣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体现思政课的多元功能。

3.打造优质师资队伍

教师是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先锋力量。而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师资配备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例如:绝大多数教师来自哲学、法学、史学等抽象学科背景,鲜有“通才型”(能胜任所有知识模块教学)教师和“双师型”教师。事实上,思政课中的每一门课程都需要广博的学科知识,单一的学科背景远不能胜任思政課教学。尤其是“概论”和“基础”两门课程,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方能将知识点讲深讲透。所以,可考虑一门课程由多名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共同讲授,即由拥有不同专业特长的教师承担不同知识模块的教学任务。建议思政课中与创新创业密切相关的知识模块在思政课专任教师与创新创业导师进行合作,思政课专任教师负责理论教学部分,创新创业导师负责实践教学部分。建议有经济学背景知识和有创新创业工作经历的思政课专任教师同时担任创新创业导师。建议对实用主义专业感兴趣的思政课专任教师积极考取相关专业技术资格证,成为“双师”。具体地说,创新创业背景下的师资应该包括两种:“一是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的宣传者,以确保大学生思想上的创新得到理论上的支持;二是创新导师,以确保大学生行动上的创业得到有效指导。”[6]

创新创业背景下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并非易事,除了须做好宏观理论教育方面的准备外,还需因时、因地、因人增添与创新创业教育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须知创新创业教育是集信息教育、挫折教育、法制观念教育、营销教育、机会教育、团队教育和成功教育等于一体的全方位综合教育。因此,高校思政课需不失时机地融入这些方面的教育内容,助力学生学会搜集和应用创新创业信息,规避创新创业风险,做遵纪守法好公民,善于自我营销、抓住机遇、团结协作,勇于追求成功,做高素质的中国梦之“筑梦人”。唯有如此,思政课教育教学助力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方能充分展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课教学才能实现良性互动、协同并进。

参考文献:

[1]陈宝生.让思政课的内容方法从天上回到人间[EB/OL].人民网,http://edu.people.com.cn/n1/2016/1205/c367001-28926618.html.

[2]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4-8.

[3]何林.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创新创业中的作用分析[J].西昌学院学报,2017(1):21-24.

[4]陈仕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6(1):118-122.

[5]许从年.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江西教育科研(教育学术月刊),2007(11):121-122.

[6]冯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J].高教探索,2016(4):122-125.

责任编辑 魏家坚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教育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