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特色产业发展推动青海藏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8-01-15鲁临琴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小康社会

鲁临琴

摘要: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是我国除西藏之外面积最大的藏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近一半。不言而喻,只有藏区发展了,青海才能真正发展;只有藏区实现小康,青海才能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本文从分析青海藏区特色产业发展条件入手,梳理了近年来青海藏区发展特色产业的成功案例,最后提出了青海藏区特色产业发展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青海藏区;特色产业;小康社会

青海藏区基本属于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区域,保护好生态环境是藏区的使命和责任,这就意味着藏区要舍弃GDP来换取绿色GDP,那么用什么来支撑青海省藏区跨越发展,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无疑,立足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加快发展特色产业。特色区位、特色资源、特色环境,成就了青海藏区独具特色的发展禀赋。因此,青海突出特色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努力优化生态产业体系,是青海藏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一、青海藏区具备选择特色产业发展的条件

(一)区域特色资源禀赋

区域特色资源是形成优良品质和需要的前提。不同地区各项资源的状况和各项环境优良状况,使各地区形成了资源的差异性,这就是潜在的比较优势,也是形成特色的根源所在。各地区建立在资源和环境条件上的开发和利用方式,决定着特色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如,青海自然资源综合优势度居全国第一,是上海的25倍、是沿海的3—5倍。但综合利用度居全国倒数第一,是沿海的1/20—1/50。如,青海湖鸟岛国际重要湿地价值极高,总价值为64.31亿元,尤其是调蓄洪水,涵养水源的作用,间接产生了高达45.81亿元的价值;直接使用价值5.59亿元,保护区内有诸多中国特有的野生动物,产生较高的环境教育价值。[1]

(二)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特色产品大多不是需求价格弹性大的生活必需品,因此,发展特色产业不但要瞄准现实需要,还要着眼潜在需求,必须坚持市场导向的基本准则。特色产业必须具有良好的市场经济效益,能获得迅速的发展。在实践中,特色产业表现为占领特定的市场,满足多种消费需求。在品种选择上突出品质特色、区域特色、功能特色,能够满足市场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才能保障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真正实现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青海畜牧业的价值在于生物的多样性和原生态。生态畜牧业以及生态旅游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一旦青海珍稀动植物资源得以恢复,并进行可持续开发利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将是畜牧业的数十倍。如,三江源的牦牛肉以及藏药等产品,是一种无法替代的原生态稀缺产品,市场需求潜力很大。

(三)适度规模发展

特色产业的生产条件必须具有突出的区域性和一定的独特性,并且生产特色产品的资源大多存在于特定的生态区域内,同时有最适宜、适宜和不适宜之分,如果超出了适宜区,生产规模过度膨胀,特色产品的独特性就会弱化甚至消失,便会影响资源转化价值取向最大化。所以,在特色产业发展中,一定要坚持“量大不如质优,做大不如做强”的原则,根据市场需求弹性,规模适度生產,以保持产品特性和经济价值。如,三江源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三江源能够生产出多少产品,不能按市场需要来确定,而是根据三江源人与自然均衡前提下能够生产多少来确定。如,牧区的牦牛今年出栏量是多少,不是说市场需要多少就出多少,而是根据生态保护平衡确定出栏量。

(四)有较强的科技支撑

特色产业的生产投入物不是原始的,而是经过科技驯化或改良、改造的。特色产业是一个高科技含量的产业,这是特色农牧业实现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客观要求。所以,发展特色产业起点必须要高,不仅要加强资源的科技驯化,更重要的是通过新工艺、新技术改造传统生产经营方式,极大提高特色产品的科技含量,强化特色产品品质优势,使特色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大幅度提升。截至2013年10月31日,青海省共登记各类科技成果335项。如,枸杞优良品种繁育技术,柴达木野生大肥菇生物学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和青海湖周边沙漠化演变及其防沙治沙模式,以及青海省野生蔬菜资源调查及繁育技术、有机枸杞生产加工技术、牦牛乳拔丝奶酪生产工艺和青海藏羊选育及良种推广等等。

二、近年来青海藏区发展特色产业案例

案例1:海西州枸杞产业

诺木洪防沙治沙林场(农场)枸杞种植基地位于世界“四大超净区”之一的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腹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域内没有污染源,气候类型独特,枸杞病虫危害极轻,农药使用量、使用频次极少,是枸杞生长的天然绝佳生态区。截至2014年底,枸杞最大连片种植面积达到0.55万公顷,年产枸杞干果2.2万吨,产值达8.36亿元,成为青海枸杞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和全国集中连片种植规模最大、单位面积产量最高、产品品质最优的枸杞种植示范基地和全省最大的枸杞集散地,产品享誉海内外,备受顾客青睐。[2]

目前,海西州常规枸杞种植面积为2.097万公顷。2014年,枸杞干果产量达5.125万吨,较上年增长了103%,产值达40亿元至50亿元。目前,海西州有机枸杞种植面积达0.41万公顷,是中国有机枸杞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该地区每年经欧盟认证的有机枸杞出口额也位列中国首位。

2014年8月,经国家林业局、中国经济林协会组成专家组对青海诺木洪防沙治沙林场(农场)的枸杞种植历史、生产经营状况、市场运营模式、产业发展规划、枸杞种植基地及枸杞加工、仓储设施等关键环节进行了实地核查,并现场品鉴了枸杞产品的成色与品质,最终该农场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了“中国枸杞之乡”的荣誉称号。

案例2:热贡特色文化产业

黄南州依托热贡文化资源优势,对唐卡绘制,泥塑,堆绣,矿物质颜料加工以及金银饰品加工等特色文化产业进行生产性扶持,结合传统产业优势,创新发展刺绣唐卡、珍珠唐卡以及木雕、铜铁像铸造等具有热贡文化特色产业的延伸品牌。引导、帮助“农户+公司”文化企业,大力实施热贡精品战略,从小打小闹向规模经营转变,逐步提升产业层次;从粗加工低附加值向精加工高附加值转变,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从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转变,不断提升经济效益;从粗放经营低效益向集约经营高效益转变,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目前,黄南州从事热贡艺术创作的民间艺人达2000人,规模以上热贡文化特色企业24家,年产值2300多万元。[3]endprint

案例3:歌舞演艺产业

藏区农牧区民族歌舞演出队伍不断壮大,由最初的海南州贵南县发展到青海藏区的许多地区,由单一的演出向演艺人才培训转变,涌现出一批以贵南县沙沟乡石乃亥村民间艺术团为龙头的优秀演出团队。目前,贵南县活跃在全国各地的文化打工演出队有38个,演员800余名,年创收300多万元。称多县以农牧民群众自发创办的“通天河民间艺术团”为主体,通过与外地文化部门和演出单位联系,组织农牧民演员走出草原,半年时间,打工人员就达千余人,人均年收入超万元。

案例4:青海金诃藏药产业

青海金诃藏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是目前唯一一家集医疗,科研,教育,生产,资源保护多位一体的全国藏医药行业国有集团公司。公司在短短的几年内,发展成为青海省藏医药产业龙头和主体。从一个仅有140万元固定资产的单位,快速发展成为净资产总额5亿元的民族医药企业,形成了以藏医医疗、藏药科研、藏药生产、藏医学教育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有机整体。由于公司地处青藏高原,有着得天独厚丰富的藏药资源优势,并且藏药资源天然纯正,为了保护藏药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公司建立了四个藏药材资源保护基地,开展保护区植物栽培、种植和保护方面的科研工作,使藏药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同步进行。

案例5:茶卡盐湖旅游产业

茶卡盐湖是柴达木盆地中最早开发的盐湖,已有3000多年的开采史。近几年,由于受到经济影响,重工业发展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产业链短而且偏粗。因此,海西州茶卡盐湖转变发展方式,以盐湖环保为根本出发点,保护“天空之镜”自然风光,打造静谧的旅游环境,核心景区保持原生态。保护盐业开发老工业风貌,保留建于1958年存世较少的盐湖“寸轨”火车,体现原生态的盐湖工业景观。茶卡盐湖从盐湖资源开发转向盐湖旅游资源开发。通过茶卡盐湖“天空之镜”品牌的推介,茶卡盐湖旅游呈现井喷式增长,再加之西部旅游热的持续升温,了解茶卡盐湖的人越来越多,茶卡的美丽被越来越多的人追捧。数据显示,2015年,海西州茶卡盐湖景区全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130万人(次),旅游收入4300万元。2013年—2015年,茶卡盐湖从年接待游客十几万人(次)的小景区,迅速成长为年接待百万人(次)的国内核心景区。

三、青海藏区特色产业发展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坚持从实际出发

青海藏区特色产业选择与培育要根据藏区资源禀赋、生态要求、人力资源现状、经济实力、历史经验和教训、市场发展趋势等条件,重点发展和培育藏区农牧业和旅游业以及藏医药业等特色产业。在特色产业布局上,根据藏区不同地区实际情况,发挥区位优势,扬长避短,避免发生产业结构雷同、不能不切实际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建基地搞示范等问题;在政策制定上,要扎扎实实做好调查研究,多听取专家、群众的意见,不能闭门造车,足不出户;在农牧民问题上,示范与指导相结合,因势利导,尊重农牧民群众的选择。

(二)坚持市场导向

市场是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链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日渐加强,青海藏区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必须适应把握市场变化趋势,树立市場观念,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特色资源的开发和特色产业经营,发展适应国际、国内消费需求的高原特色产业和高原特色产品。同时,特色产业发展要坚持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并重的原则,要想长久占领市场,就必须有一定的速度规模、质量效益,否则,产品就没有竞争力。青海藏区虽然有资源优势,但是只有适应市场发展趋势的资源优势才能转变为经济优势,并不是所有的资源优势都可以转变为经济优势,所有的资源优势都能成为高原特色产业,只有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原特色产业才有生命力。青海藏区的生态旅游业以及高原农牧业及其加工业,藏医药业,民族手工业等都是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广阔,具有强大的持久生命力,可以成为青海藏区大力发展的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

(三)坚持科学规划

青海藏区由于地域广阔,区域差异比较大,藏区与其他地区相比特色产业较多。要进行全面考察,依据藏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土壤条件,社会发展程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等,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根据实际明确各地区发展重点,一定要突出产业特色,绝不能盲目发展,无序发展,否则就会带来生态破坏以及恶性竞争,重复建设和污染环境等无序发展的状况,将会严重损害青海藏区自我发展能力的积累。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

青海藏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如开发不慎就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长久难以恢复,以致于会影响到全国乃至世界的生态环境。因此,青海藏区必须改变“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以藏区自身的基础和资源来形成自我发展能力。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依据藏区自身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如,大力发展具有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功能的生态旅游业以及草地生态畜牧业。同时,青海藏区政策也不能朝令夕改,要具有可持续性,同时也要保证特色产业发展的持续性。

注释:

[1]王雅琳:“鸟岛生态系统总价值超64亿元”,《西海都市报》,2014年11月15日。

[2]张庆、王秀云:“诺木洪喜获‘中国枸杞之乡称号”,《西海都市报》,2115年1月22日。

[3]杨自沿、仲新春:“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问题探析”,《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骆惠宁:《在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1月20日

[2]张多均:“特色产业为藏区跨越发展扬帆”,《青海日报》,2016年5月12日

[3]林玟均:“青海藏区:绿色发展风劲帆满”,青海日报,2016年5月27日

[4]陈凯、李亚光:青海:“绿色强省”在两大领域发力,《瞭望》新闻周刊,2016年1月9日

[5]杨自沿、仲新春:“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问题探析”,《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6]刘天平:“论西藏特色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与措施”,《西藏发展论坛》,2008年第4期

[7]张庆、秀云:“诺木洪喜获‘中国枸杞之乡称号”,《西海都市报》,2015年1月22日

[8]王雅琳:“鸟岛生态系统总价值超64亿元”,《西海都市报》,2014年11月15日

[9]王玉梅:“青海省旅游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研究”,青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7月

(作者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党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小康社会
基于特色产业新闻宣传的地方发展推动思考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分析
破译决胜全面小康的价值密码
特色产业科普的创新思考与发展研究
河北加快推进细化实化县域特色产业振兴措施
法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驾护航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
宣威特色种植四两拨千斤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树立发展信心 培育增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