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盟留学生中国文化认知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2018-01-15蔺映真陈青云

现代商贸工业 2018年1期
关键词:东盟国家跨文化留学生

蔺映真+陈青云

摘 要:中国与东盟国家地缘相近、经贸相融、文化相通,友好往来和人文交流源远流长。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迅猛发展的经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东盟留学生来华学习深造。 提高东盟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认知能力成了现实之需。针对东盟留学生在华文化认知方面的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提高策略。

關键词:东盟留学生;文化认知;提升策略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01.074

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在加强了双方经贸合作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密切了双方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合作,也为越来越多的东盟留学生来华学习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提高东盟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认知能力,旨在减少其在文化适应方面的障碍,更好的适应中国的学习和生活,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时为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研究东盟留学生中国文化认知能力的提升策略有重大的建设意义。

1 文献回顾

1.1 跨文化适应角度

对于留学生而言,跨文化适应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国外对跨文化适应的研究较多。首先是在东道国居住时间的长短。Lysgard(1995)研究发现:在美国的挪威留学生随着在美国居住时间的长短,留学生的适应水平呈现出U型曲线图。即在美国学习 6个月以内和18个月以上的留学生的适应水平高于6-18个月的。其次社会支持是影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Golding和Burnam(1990)在研究中指出,社会支持在促进旅居者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国内对跨文化适应的研究主要是援用了国外跨文化适应的内容,且多是对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的跨文化适应研究。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开始研究外国留学生在华的跨文化适应问题。陈慧(2003)认为,旅居者在原有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价值观来引导旅居者的行为方式。当旅居者来到陌生的文化当中,发现自己异于当地人行为模式,并且自己的价值观念无法解释这些问题,就会产生适应问题。李秀珍(2009)研究发现,中国高校的教学设施、教学方式,留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汉语掌握水平,留学生与中国师生的交流互动都是影响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的重要因素。韦海锦(2005)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提出了适合东盟留学生的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龚晓梅(2010)研究了来华印度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压力,阐述了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压力的来源以及相对应的解决策略。

1.2 文化认知角度

文化认知主要包括:文化、语言、交际体系等。许丽芹(2001)研究指出,认知语境分为三个方面:语言语境、文化语境和社会语境。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准确地认知语言语境的关键在于交际者对不同文化知识和行为习惯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适应程度。所处文化环境的不同造成交际者的行为习惯、价值观、教育观念、社会组织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只有通过增加对他文化的认知,提高对他文化的认知能力,才能促进交际的有效性。姚明发(2007)在研究中指出认知和情感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认知和情感的激活是自动发生的、无意识的。然而即使认知和情感不存在预先的关系网络,认知也会引起情感,情感也会唤起认知、认知方式的改变。

2 东盟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认识现状

2.1 东盟留学生在华规模与区域分布

进入21世纪,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明显改善,良好的政治环境为双方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随着中国高线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进入国内高校进行深造。据统计,2014年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总数超过6万人,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19%,较之2013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东盟十国来华留学生按国别统计,泰国21,296人、印度尼西亚13,689人、越南10,658人以及马来西亚6,645人,是来华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四个国家,也是增长最为迅速的。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等一系列举措的实施, 使得广西与东盟国家在社会各方面的交往合作日益频繁,高等教育方面的合作尤为引人注目。目前超过1万多东盟学生在广西留学,占在华东盟留学生总数的五分之一。据广西教育厅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来桂东盟留学生4378人,截至2014年已有10112人,每年平均呈现20%的增长幅度。

2.2 东盟留学生中国文化认知的便利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山水相连、地缘相近。地理位置的便利使得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交往一贯紧密。秦、汉时期的南越三郡,宋、元时代的海上贸易,大明王朝的七下西洋,都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历史上交流往来的典型,双方之间的往来从未停息;中国与东盟同属于东亚文化圈,东盟十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走在东南亚各国的街头,总是能够看到商店里琳琅满目的中国商品,会听到一句句热情的汉语问候。与其他文化群体的留学生比起来,东盟留学生具有先天的优势。

2010年“双十万计划”的提出也为东盟留学生来华学习带来了政策方面的保障和资金方面的支持。自该计划提出以来,中国政府逐年大幅增加了向东盟国家提供的奖学金名额。2010年,中国政府为东盟国家提供的奖学金名额达3337人,比2005年的778人增长了329%。此后三年中方又向东盟国家提供了1.5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奖学金政策可以使更多的东盟留学生来华学习深造,也为在华的东盟留学生提供了更好的经济条件,以此来更好的认知中国文化。

2.3 东盟留学生中国文化认知的现状

2.3.1 东盟留学生接受中国文化的途径

东盟来华留学生接受中国文化的途径主要有汉语课、中国文化类课程、网络、媒体、报纸、电视以及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另外就是通过旅游。根据来华时间的长短不同,留学生认知中国文化的途径又有所不同。其中,时间较短的留学生汉语水平不高,文化适应性不强,主要以汉语课、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为主;时间较长的留学生因获得了较长的学习时间,各种基本知识相对熟练,主要是通过网络等社交媒体以及旅游的方式来接受中国文化。endprint

2.3.2 东盟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认知状况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即便是中国人要完全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更不用说来自异域的留学生。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学习以及在华的生活经历,加之个人兴趣爱好,東盟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认知程度较高的几个方面是历史文化名人、名胜古迹、传统节日;但是对与留学生来说,汉字的学习和运用是他们掌握的最差的一个方面。

3 东盟留学生中国文化认知的制约因素

首先,中国与东盟由于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交往模式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使得不少留学生不能跟当地人进行很好的交往,容易使他们产生无助感、孤独感和负罪感等负面情绪。留学生在与当地社会民众以及学校师生交际的过程中,伴随着自己多年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人际交往和沟通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改变使得大量留学生在对当地文化充满新奇与神秘的同时,更多的则是由跨文化适应所带来的长期的身心压力,这种体验正是他们能否成功适应中国生活和完成学业目标以及能否很好的认知中国文化等方面的直接影响和制约因素。

其次,语言是留学生到了国外所面临的第一个重要问题。语言代表着一种文化,是社会互动最主要的媒介。对于东盟留学生来说语言是他们认知中国文化的前提基础。大多数东盟来华留学生在来中国之前并没有接触过汉语,因此在具体的交往当中往往存在很大的问题。虽然在留学生周边的中国学生都会讲英语,在浅层次的交流上不存在障碍,但是他们在和所在地居民的交流就有很大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他们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地方文化方面带来困难。

4 东盟留学生中国文化认知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般来说,东盟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能力还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层面,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大多数基本停留在表面。要很好的认知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就目前的认知能力还远远不够,东盟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能力还有待提高。

解决跨文化适应问题是重中之重。笔者认为首先,东盟留学生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拓宽交际圈,在遇到与跨文化冲突时,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应该本着宽容、尊重的心态去试着了解中国文化环境里的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试着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去积极的了解所产生的冲突的根源从而学着适应并解决这些困难。其次学校对于留学生的管理模式应该进行调整,将现在的“差异化”管理调整为“趋同化”管理。许多留学生来华不仅仅是为了在大学里学习知识,更多的是为了更好地认知中国文化。据笔者了解,许多大学对留学生实行“差异化”的管理模式。学校想着为留学生尽可能的提供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设施,照顾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习俗。但是这种照顾却阻碍了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的交往,不利于留学生对中国社会的来了解。而“趋同化”管理可以扩大东盟留学生与中国社会的接触,能更加直接有效地认知中国文化。另外,东盟留学生应该积极的去参加一些中国学生组织的文化交流活动,在这些活动里能够学到许多在平时书本里面难以接触到的东西,这对提高他们的文化认知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

针对语言问题,笔者认为东盟留学生应该在来华之前接受一定的汉字、汉语知识培训。这样就可以在来华之后很快地融入中国文化圈,接受更多的中国文化知识,更好地认知中国文化。另外加强与中国学生的交流,努力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另外东盟国家语言大多数属于小语种。

中国是世界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东盟留学生应该多出去到一些历史文化名城之类的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通过旅游的机会近距离的接触和了解中国文化,也能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文化认知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支持。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建立更加完善的留学生政策服务体系以及健全的留学生教育模式。健全的教育模式可以使东盟留学生在校园里更好地接受中国文化。政府应就东盟留学生的学习、就业以及在华的生活建立配套的政策体系,这样就能使东盟留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融入中国社会,更进一步地认知中国文化。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与东盟留学生中国文化认知能力的提高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我国教育部门应与东盟各国教育部门和机构以及东盟留学生共同努力,为中国与东盟教育合作注入新的活力,为创造中国—东盟关系未来新的“钻石十年”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Lysgaard.S. Adjustment in a foreign society: Norwegian Fulbright grantees visiting the United States[J].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Bulletin, 1995,(7):45-51.

[2]Golding, J.M. Burnam,M.A. Immigration, stres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 Mexican-American community [J].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1990,178:161-171.

[3]陈慧.留学生中国社会文化适应性的社会心理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6).

[4]李秀珍.来华韩国留学生学习适应的影响因素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5]龚晓梅.来华印度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压力问题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06).

[6]许丽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境认知[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1,3(3):67-68.

[7]姚明发.跨文化交际中的认知与情感[J].广西社会科学,2007,(9):175-179.endprint

猜你喜欢

东盟国家跨文化留学生
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关系的博弈分析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思考
留学生的“捡”生活
东盟国家刑事审判制度综述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