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如何摆脱好莱坞依赖症:独立或者合作
2018-01-15
在资本的助力下,出现在大屏幕上的这场商战已经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好莱坞片与国产片的对决,随着近两年中资入股好莱坞影视公司的热潮,很多好莱坞大片在DNA中就已沾染中国元素;部分领先的国内影视公司开始参与单片或组合式影片的全球票房分成;而有可望放宽的美国电影进口配额,也使合拍片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位置,需要寻找更多元的主题。
中国资本从未像现在这样接近好莱坞。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虽然凭借市场与本土发行的杠杆进入好莱坞俱乐部,但更多扮演着“财务投资者”的角色。在这条长长的学习曲线当中,电影工业的技术合作正在前进,但内容上的话语权依然进展缓慢。
2017年的中国电影票房,需要好莱坞大片所带来的持续支撑,而好莱坞更需要中国市场和资本的投入,如何在竞合中保证商业利益与自我提升成本的平衡,这将是一场长期的博弈。
好莱坞“依赖症”
近年来的电影市场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好莱坞影片在中国赢得的票房超过北美。这类影片在2015年有4部,2016年达到8部,2017年截至发稿日期已经出现4部,分别是《极限特工》《生化危机:终章》《一条狗的使命》以及最近大火的《速度与激情8》这些影片的类型则以动作类和喜剧类居多。
2016年国外影片在引进红线下取得191亿元票房,而国产片依靠“暑期档”、“十一档”、“春节档”以及“国产电影保护月”的压倒性数量优势,取得266亿元票房。
以上种种,都不得不让人怀疑,国产电影是否患上了“好莱坞”依赖症,以及引进片数量红线一旦突破,中国的院线是否将被好莱坞占领。
清华大学影视研究中心主任尹鸿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来评价以上统计,他认为早期的三四线城市观众,由于共情原因,更容易接受国产影片,但经过这几年的“涵化”,他们很快抛弃了国产影片,走向了内容和技术都更成熟的引进片。“这个事情对电影界上上下下的震撼还是挺大的,可以说阵地失去再夺回,比守住阵地要难得多,这个问题是特别大的一个警示。”尹鸿说。
针对数據上呈现的“好莱坞依赖症”,于冬则很笃定,“随着市场容量的增加,以及制作的体量的放大,我们可以很自信地来对世界承诺,即使配额增加、分账比例调整,中国电影人也能自信积极乐观地对待任何谈判的结果、应对进口片的冲击。”
但他强调,融合才是未来发展的路径。“通过资本和人才的合作,可以形成有效的全球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电影也可以随着资本的溢出,越来越多地跟世界电影工业结合,也能更好地进入英语发行市场。”
背后的中国资本
这种融合正在悄然发生,而此前不断进入好莱坞的中国资本,在这股“好莱坞热”下也各有斩获。
跟两年前《速度与激情7》晚于北美一周不同,今年《速度与激情8》和北美是同步上映。中国电影在公告中透露,公司拟投资1500万美元,与环球制片有限公司就影片《速度与激情8》进行项目投资合作,在区域内为该影片提供影院发行。2015年,中影集团就投资了《速度与激情7》,投资额占到了近10%。
另外,《金刚:骷髅岛》的累计票房已经达到11.6亿元人民币,算是经历了《魔兽》阵痛后的一个进步。
作为小清新的“黑马影片”代表,制作成本2000万美元的《一条狗的使命》在中国的累计票房达6.08亿元,这也是阿里影业入股AmblinPartners后,马云与斯皮尔伯格携手推出的首部合作电影。
此前,微影时代凭借在《极限特工:终极回归》一片当中优异的在线发行表现为该片拿下了11.28亿元的票房。出品方之一的派拉蒙影业将之后的《攻壳机动队》投资俱乐部也开放给微影时代。截至发稿前,《攻壳机动队》的累计票房为2.02亿,虽然表现不如预期,但微影时代通过香港合资公司微影银河的参与,成为其全球票房及衍生品的分帐方,也开启了在线票务公司向上游内容产业链延伸的新模式。
中国资本投资好莱坞影片,已形成一股风气。博纳总裁于冬透露好莱坞六大电影业巨头未来5年的片单,背后大多有中国公司投资。
万达近年来对于全球影视资产布局不断加码。去年,万达以约10亿美元收购好莱坞公司DickClarkPro-ductions,并补贴制作费用,以吸引好莱坞电影公司来华拍摄。
STX娱乐计划到2017年底投资、拍摄发行18部电影,并引入外部片单投资合伙人。STX成立于2014年,其制作的影片在全球票房已经超过60亿美元。华谊与STX也有类似的单片合作协议。
另外,完美环球投资公司与环球影业达成片单投资及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未来5年参与环球影业出品的几乎所有电影项目,按投资比例获得每部影片的全球权益,包括票房分账,音像收入,电视、多媒体渠道发行收入,衍生品授权收入等,但并不能参与投资《速度与激情》系列、《小黄人》系列。
合拍片怎么“合”
追根溯源,资本投资和可望放宽的美国电影进口配额,正在显著降低合拍片的政策优惠,这使得合拍片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位置,需要寻找更多元的主题。《长城》在票房上不达预期也曾一度被称为“合拍大片”模式的终结。“我不赞同有些评论对《长城》以及合拍片的批评,虽然美国市场表现不好,至少它在中国、俄罗斯及东南亚的表现还不错。我觉得中外合拍是需要尝试的,《长城》是第一次由中国导演拍摄的英文大成本电影。可以说是符合好莱坞标准的大制作,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总经理苗晓天对经济观察报称。
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是经中国电影主管部门授权管理中外电影合拍的专门机构,带有半官方意味。苗晓天在出席第四届美中影视产业博览会(UCFTI)时介绍了合拍片的标准——首先双方共同投资,一般不少于20%-30%;其次要求合拍片里有中国元素;最后,主创人员要由双方组成,其中中方一定要有主要演员。
“从今年前几个月申报数量上来看,今年合拍片的数量不会少于去年,有望小幅增长。”苗晓天透露,从数量上看,合拍片的数量在2015年迎来飞跃。据其数据,2015年之前,一般是每年40多部;2015年达到66部;到2016年,达到71部。
“我相信未来中外合拍电影的发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在投资规模上,而且在影片的类型上也会趋于多样化。”苗晓天认为,不同的国家文化、观影习惯、叙事方式都不同,很难做到同时取悦两国。还是应该更加专注地按照自己的逻辑讲故事。
哪吒影业的杨诚看好未来的融合趋势,合拍片将成为治愈“好莱坞依赖者”的一种可能性。“但现在真正意义上的合拍片是非常少,真正意义上的合拍片是在故事层面就兼顾两国的认知,人物也可能是横跨两个国家的,资金构成和主创的构成也是两个国家相当的。现在所谓的合拍片是中国人投美国电影,或者国外的钱来投中国电影。”
华谊兄弟副总裁叶宁则呼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看待合拍片,“中国观众是能理解好电影的,所以对电影大师们来说,只要讲好故事就行,不是一定要完全偏向中国文化,要相信情感和人性是共通的。”叶宁说。
“好莱坞的制片方一向对于剧本非常坚持,如果他们真对中国感兴趣,更应该坚持沉入本地市场,不一定非要拍一部外国的英语电影。双方也可以进行中文片的合作拍摄,将中国本土故事讲好,再进军海外市场。”长期从事中美电影金融的美国华美银行执行副总裁BennettPozil赞同叶宁的观点。
拍电影提倡商业主旋律的于冬,面对资本出海问题更是义正言辞:“应该制作更多好的内容吸引外资投我们,而不是把自己的钱拿给别人输血。”,但他并不反对,符合业务需求的资本溢出,制作、发行、经纪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