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抉择
2018-01-15施京吾
施京吾
爱因斯坦是国人耳熟能详的西方科学家之一。他那智慧而奇特的大脑,始终令人津津乐道。爱因斯坦在伟大的科学以外,思想上也有自己深刻而独到的见解。作为一名犹太人和前德国公民,爱因斯坦的经历极为丰富: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两次放弃德国国籍;他的犹太民族身份,使之成为一名犹太复国主义者;以色列建国后,被提名为以色列总统候选人,但他拒绝了;此外,他还是一位和平主义者。
在非理性主义思潮泛滥的德国,爱因斯坦是一个难得的理性主义者。1914年,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爆发后,有93位享有国际声誉的科学文化界名流,联名发表宣言,为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进行可耻辩护。这时的爱因斯坦挺身而出,签署了由柏林大学教授、心理学家尼科莱起草的《告欧洲人书》,希望“善良的欧洲人,团结起来”反对战争。但是,在反战宣言上签字的仅四人,尼科莱在服兵役时还受到降职惩罚。由此可见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在德国之猖獗。
一战失败后,德国人非但不觉醒,反而在国家主义的泥淖里越陷越深。犹太人作为一战失败的替罪羊,不断受到各种攻击。愛因斯坦因其和平主义者形象和犹太人身份,成为众矢之的。一些反犹分子成立了一个名为“德国自然哲学研究小组”的组织,专门从事攻击爱因斯坦的活动。他将此戏称为“反相对论有限公司”,对其诽谤和攻击进行毫不留情的批驳。
爱因斯坦对德国政治形势十分敏感。在纳粹党夺权阶段,他就意识到纳粹运动已无法阻挡。1932年秋,他知道在德国已无他的容身之地,于是对妻子爱尔莎说:“离开别墅前,好好多瞧它几眼吧,你以后再也不会看到它了。”稍后,他们便前往美国访问并停留。次年1月,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
1933年3月2日,纳粹党机关报《人民观察家》发表文章攻击爱因斯坦。他于3月10日在美国发表不回德国的声明。声明说:“只要我还能有选择,我就只想生活在这样的国家里,这个国家所遵循的理念是公民自由、宽容,以及在法律面前公民一律平等。公民自由意味着人们有用言语和文字表示其政治信念的自由,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的可能有的无论哪种信念。这些条件目前在德国都不存在……”3月20日,纳粹政府查抄了爱因斯坦的别墅。4月21日,他宣布辞去普鲁士科学院院士的职务。
1933年4月12日,爱因斯坦给普鲁士科学院写下一封信,他表示,让他在国外为德国说好话,但这“将会违背我一生信仰的公正和自由的原则……不但会使道德趋向野蛮,文化的价值也会因此断送”。
选择权是人类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之一,是人格独立的基本标志。只要不侵害他人权利,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所喜爱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信仰和价值观的权利。在纳粹暴政之下,如爱因斯坦这样科学史上非常重要的科学家,尚且背井离乡,失去了作为公民的很多权利,更何况普通民众?极权主义对人类尊严和权利的摧残是全方位的。当一个人无从选择的时候,也往往意味着随时可能面临无可逃离的灭顶之灾。
1940年10月1日,爱因斯坦获得美国国籍。对于德国,失去的不仅是爱因斯坦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丧失了对世界必须承担的基本道义。失去祖国的爱因斯坦却依然是这个时代的一个伟大人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