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城市名片,不能仅靠情怀
2018-01-15李强
李强
前段时间,法国首都巴黎市的市长宣布,将对市区老式书报亭进行改造,谁知引来了潮水般的反对声。“新书报亭的设计看起来像垃圾箱”“这是在破坏巴黎的浪漫文化”……媒体冷嘲热讽,市民签字请愿,让巴黎市政府一时间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
在巴黎市民看来,这个诞生于150多年前的绿色穹顶小屋,早已和卢浮宫、巴黎圣母院以及埃菲尔铁塔一道,成为巴黎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有人感慨,巴黎若没有书报亭,就像伦敦没有红色电话亭,纽约没有黄色出租车,似乎整个城市都会变得不完整。
然而,从市政管理的角度看,这些年代久远的书报亭,在互联网时代确实有些无所适从。报纸、杂志早已是步履维艰,主要盈利的商品变成纪念品、零食和饮料。然而,书报亭狭小的空间连冰箱都放不下,更不用说电子售票终端,以及让书报亭经营者更舒适的卫生间和供暖系统了。
一边是保护传统文化的诉求,一边是改进消费体验的努力,很难说谁更有道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考虑现实情况,一厢情愿地去守护传统文化,那么,结果可能只是稍稍减缓其消失的速度罢了。毕竟,景观文化只是书报亭附带的价值,社会需要才是其延续的根本。
老式书报亭的存续是一个全球话题,无论巴黎、纽约,还是孟买、开罗,纸质刊物的销售似乎都在走下坡路,这与人们阅读和消费习惯的变化有密切关系。但是,人们对纸质阅读的兴趣衰退,并不意味着书报亭这种商业形态的存在就毫无价值。
实际上,人们已经发现,在全球实体零售业遭遇互联网冲击的今天,便利店业态是为数不多仍在增长的业态,消费者对便捷消费的需求在与日俱增。正因如此,巴黎市政府在过去几年一直放宽书报亭的经营范围,从饮料、零食、纪念品销售,到收发信件、代销票务,不一而足,还划出专门预算补贴经营者,此次改造的初衷也源于此。
试想,你走在清晨的街头,从书报亭接过一杯现磨咖啡,驱散晨雾般的困倦,然后拿起一本杂志,翻看周末的演出预告,再从身旁的售票终端打印出音乐剧的门票……这样的体验,是网购无法实现的。也许,人们对巴黎书报亭的改造方案有争议,但有一点已是现实,即“老古董”书报亭并不是脱离时代的敞帚,它也可以与時俱进,再次成为城市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便捷人们的生活,也装点城市的风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