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就密实的民生保障网
2018-01-1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重庆出台了哪些便民惠民措施来织就密实的民生保障网?
中央精神:
一、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论述
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新内涵
一 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容更加丰富。由原先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五有”增加到“七有”,通过新增“幼有所育”和“弱有所扶”,使整个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民生兜底大网织得更密。
二 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原则更加务实。“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目标、定任务、出政策要从实际出发,决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如果提出脱离实际的过高目标,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在这方面我们吃过不少苦头,历史的教训必须牢记。一些国家的教训也表明,不切实际的高承诺、高福利、高债务,要么是失信于民、政府垮台,要么是债务累累、财政危机。
三 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十九大报告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实现“七有”新思路
通过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来践行“幼有所育、学有所教”
通过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来兑现“劳有所得”
通过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脱贫攻坚来实现“老有所养、弱有所扶和住有所居”
通过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来落实“病有所医”
落地生根:
十九大代表谈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九大代表、市委教育工委书记、
市教委主任赵为粮
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让教育更加公平优质可选择。
十九大代表、市人力社保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元春
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把就业做好,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居民收入才能增加,幸福感才能增强。按照社会保障的发展规律,一定要通过发展来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发展来解决民生中的短板。
十九大代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赵庆华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满足人民期盼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一是进一步深化医改,健全分级诊疗制度。二是重视高龄老人、失能老人和患有慢性病老人的医疗照护问题。
十九大代表、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沿溪镇扶贫专干、沿溪镇陡岩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石君
脱贫路上决不让一人掉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到这场伟大的决战中。坚持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完成任务,脱贫路上共同奔小康。
十九大代表、渝中区上清寺街道嘉西村社区党委书记、
居委会主任吴中兰
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更好发挥党组织作用,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社区治理优势,把居民的参与热情转化为治理服务活力,把社会资源转化为治理服务实力,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近期民生大礼包有哪些
农村小康路建设
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
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生资助
主城区交通拥堵治理
公共停车场和步行系统建设
公共绿地建设
公共厕所建设
免费无线局域网建设
社区养老服务
公租房优化利用
建立医改便民长效机制
“大礼包”怎么送
把握好三大关系:
把握好精准度和普惠性的关系,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多做雪中送炭的事,着力提高共享度、扩大惠及面。
把握好即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的关系,加快补齐民生短板,不断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推动民生改善持续向好。
把握好民之所需与政之所能的关系,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决不能吊高胃口、寅吃卯粮,决不能好大喜功、邀约民心。
“四个加强”:
要加强责任,逐项分解落实民生实事任务,实施项目化管理,挂图作战、真抓实干,努力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
要加强管理,严把工程质量,严守安全底线,严格资金监管,确保将民生实事项目建成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精品工程。
要加强综合评估,注重跟踪督办和考核验收,使每一件民生实事落地见效。要加强统筹协调,分清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民生实事项目建设时序,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做到人人尽责、人人享有。
要加强舆论引导,加大对民生实事项目推进的宣传报道力度,提高民生工作的社会知晓率和群众满意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