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高中历史课堂新样态

2018-01-15曾宪环

江西教育C 2017年12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曾宪环

摘 要: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应从师本向生本、教本向学本、知本向能本的转变,不断革新教师的学生观、课堂观、教材观,切实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真正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新样态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师树立新理念,掌握新方法,探究新路径,“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和具体实例,谈谈如何打造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新样态。

一、教学主体由以师为本向以生为本转变

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满堂灌、一言堂,从上课讲到下课,讲不完还拖堂,课堂完全按照教师的预设来组织教学,学生没有发言的机会,没有思考的时间,课堂失去了生成的精彩。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教师写什么,学生抄什么,不管学生需要不需要、合适不合适、兴趣不兴趣,只顾自身的讲授,不管学生的感受,剃头挑子一头热。这种教学教师往往自己讲得神采飞扬,学生却了无情趣;教师讲得唇干舌燥,学生却冷漠木然。这种单边主义使教与学严重割裂,课堂很不和谐,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压,学习兴趣被浇灭。久而久之,学生睡课、逃课成为常事,心有旁骛成为常情,失去学科兴趣的学生,知识欠账越来越多,逐渐沦为后进生。

课堂不是教师的讲堂,是学生的学堂。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激起主动,诱发兴趣,挖掘潜能;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是导演,讲台是舞台,学生是演员,一堂课就是一幕精彩的直播;通过课堂讨论辨析,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成心灵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使课堂处处可生疑,时时有精彩。教师是引领者、欣赏者、鼓励者、点拨者,教师角色的退位成就了学生学习的进位,教师教的无痕促成了学生学的有形,最终达到不教而教、无为而为的境界。

二、教学目的由传授知识向培育素养转变

传统课堂教师以传授知识为己任,以学生掌握知识为目的,教师不厌其烦地灌输,不断重现知识点,学生只是被动输入和无趣接受。学生成了知识容器,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往往是僵化的,而不是內化的,没有活力,应用起来举步维艰。应付简单的、直观的问题尚可,一旦这些问题改头换面,就难识庐山真面目,面对模棱两可、是是而非的问题,更是搞不清,尤其是一些思考量大、灵活性高的问题,只能浅尝辄止、望题兴叹。这样的课堂,教师成了传声筒,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学习的启发者和引领者;学生成了录音机,是知识的复制者,不是学习的主人和探究者,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应用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课堂效率低下。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并非平行的,而是有梯度不断升级的。知识目标是初级要求,并非教师教学的重点,教师重知识点的罗列和讲解,势必会影响其他目标的有效达成。知识点的把握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完成,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在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时就很好地践行了三维目标。首先给出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五个阶段:初春、暖春、热夏、凉秋、寒冬。要求学生结合教材找出不同阶段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况、原因及其影响,然后师生一起归纳梳理。如果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课堂,这样来组织教学显得条清缕晰,结构完整,不失为一堂好课。但笔者并未就此收手,而是向学生展示了两幅图,一幅是数学坐标图,要求学生画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曲线图,并标明每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另一幅是物理力学中物体运动图,这个物体视为民族资本主义,动力为F1,阻力为F2,要求学生归纳这些动力和阻力的因素。把数学、物理图形引入历史课堂教学既直观又新颖,学生在学科交融中掌握了应用技巧,优化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科素养。

三、教学过程由全面出击向重难点突破转变

传统课堂十分注重教学结构的完整性,为预防万无一失,在组织教学中,学生已经懂了的问题也讲,通过自学能弄懂的问题也要讲,讲了学生听不懂的问题还要讲。教师讲得苦口婆心,学生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领情、不买账,吃力不讨好。受精力和时间所限,全面出击不可能做到各个击破,面面俱到也分不清众多知识点孰轻孰重,眉毛胡子一把抓,抓不住、抓不稳、抓不牢。

新课堂不刻意追求一节课教学的完整性,学生会的不讲,自学会的不讲,讲不清楚的不讲,讲了不会的不讲。教学中明确重难点,挖深吃透,拓宽融通,弄懂重点,突破难点。在《辛亥革命》教学时很好诠释了这一点。在组织教学上不走寻常路,不是从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经过和意义来组织教学,而是把教学的重难点放在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和反思上,有关辛亥革命成败的评价,在学术研究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展示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人对辛亥革命评价的材料,让学生感知同一历史事件,不同时期、不同视觉、不同阶层会有不一样的评价。评价的多样性能否说明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呢?如何尽可能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呢?在探究、辨析的过程中,教材的重难点获得突破,学生的学科能力得到提高。

四、教学落点由解决问题向生成问题转变

传统课堂教学的落脚点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弄懂问题,解惑放在首位,多种方式、多条途径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这样的课堂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有一定的帮助,但没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形成不了“思维型教学文化”。

新课堂注重预设问题的教学,但更注重生成问题的把握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解决的问题,高度信任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能解决的问题,全面依靠学生;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也不是单刀直入、直奔主题,而是旁敲侧击、顺势点拨。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既有规定动作,也有自选动作,个性与多样并存,一节课的结束并非所有问题的解决,而是新问题的发端。

《驯服权利的“笼子”——近代西方代议制》,笔者预设了若干问题,如:权利的尾巴是怎样一步步收起来的(英国)?设计了一个怎样的制度笼子(美国)?学生在交流辩论中生成了很多问题,如:英国也是三权分立体制吗?美国的三权分立制是当今世界最好的体制吗?英国的君主和德国的君主,美国的总统和法国的总统权力有区别吗?学生学得用心,也很起劲。

五、教学手段由依赖教材向依托教材转变

传统课堂以本为本、以纲为本,教材地位至高无上,历史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渐渐敬而远之。失去学生的课堂是无趣、无味、无效的课堂。

新课标下的教材一纲多本,而学生手上只有一种版本的课本。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却不能只囿于一种版本的知识,应主动涉及其他版本的内容作为有效补充。新课堂要求教师依靠教材而不依赖教材,超越教材而不脱离教材,才能用好教材,历史课堂才有灵动和张力。在组织教学《卓尔不群的雅典》中笔者运用了不同版本的教材知识,为学生全面了解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提供了帮助。在讲述“公民”这一概念时大胆运用了史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公民是指城邦成年男性,“公”的含义是与“母”相对,学生听后面面相觑。其实,笔者对“公民”概念的“别样”解释并非空穴来风,也非哗众取宠,这一解释采用了关于古希腊公民概念的最新研究成果。

随着教学策略的变化,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评价机制的重建、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前沿研究成果的运用等,高中历史课堂的新样态将会是多姿多彩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选考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随想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