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中明清古民居营造技艺的文化传承

2018-01-15李天宝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浙中古民居营造

李天宝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浙江 东阳 322100)

浙中区域内拥有大量价值含量高的古民居,尤以明清古民居为最,其保存较为完整,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和人文特征,是传承浙中地区历史文化的载体。浙中明清古民居营造技艺具有独特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内涵,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和建筑规模的扩大,传统民居的地域特色逐渐消弥,而呈现出辨识度不高的趋势。追溯传统营造技艺的历史渊源,分析其建筑的结构特点及营造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以全面认识和理解地域特征、营造技艺,寻找延续传统地域文化的出路,让活态性遗存与民居营造技艺得到集体性传承。同时进一步揭示浙中明清古民居建筑结构与技艺同本地传统文化之间的必然联系,对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浙中明清古民居营造技艺的历史溯源

浙中古民居与中原建筑一脉相承。传统上,中原建筑虽有土木结合、砖木结合等形式,但以木构架为主体的特征一直不变。随着“永嘉之乱”“靖康之难”等的发生,大规模人口迁移,“北人南进”特别是世家大族的迁入,带来中原的居住文化,实现了各种文化的传播与融合。“北人”与“南人”又结合本地的自然条件,衍生出适合浙中地区的营造技艺。模块化,建筑物慢慢出现了自由多变的组合,绽放出成熟的风格且拥有更专业的外型。为了增强室内的空间与采光度,采用减柱法和移柱法,梁柱上硕大雄厚的斗拱铺作层数增多,更出现不规整形的梁柱铺排形式,跳出唐朝梁柱铺排的工整模式,如义乌雅端容安堂、东阳黄田畈村前台门等。

1.南朝遒劲活泼

南朝自东晋之后历经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皆在南京建都,实权多由豪门大族把持。南朝虽弱小,但社会经济始终处在上升发展的通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浙江建筑业的大发展。当时,不论是北来的豪门还是南方的土著地主都不余遗力地修建寺庙和庄园。唐朝诗人杜牧《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之句即是极有力的佐证。南朝的单栋建筑是在魏晋建筑技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其中有三个显著的变化:一是“侧脚”的技术,即改变传统直柱的做法,正侧面柱列朝不同方向倾斜,以增强柱列抗侧向倾倒能力。二是“生起”的技术,即让每面柱子自明间柱到角柱逐间增高少许,有效防止倾侧扭转,加强柱网稳定性。三是加强檐口至屋角处翘起的程度,形成中国建筑中特有的翼角起翘做法。南朝的建筑总体呈现出遒劲活泼的特征。

2.南宋纤巧秀丽

宋室南渡,定都临安,虽有长江天险,在金兵虎视眈眈之下还是人人自危。为了家族安危,大批随驾的达官显贵往往选择在金华、衢州、龙游一带定居,如南渡丞相的吕好问一族、婺学领军人物吕祖谦一族等。他们带来了大量的朝廷文献,《木经》 《营造法式》等建筑资料、京畿秘笈的流入,“自然会给浙中建筑带来先机或孤例”[1]。南宋的建筑一改唐代的雄浑风格,呈现出纤巧秀丽的特点。其构造与造型技术水平进一步发展,建筑方式也日渐趋向系统化与

3.明清稳重严谨

明清浙中建筑业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鲁班营造正式》 《工程作法》等典籍的流传,让营造技艺不仅仅依靠师徒记忆的传承,更是有了可靠的文献依据。明清建筑营造技艺出现不同于南朝和南宋的变化,如长期以来通行的“升起”与“侧脚”被逐渐取消,弱化了斗拱结构功能。为了节省材料,缩小屋檐重量,并充分利用梁头向外出挑来承重;架构更加科学,减少斗拱数量,但结构作用更明显,其构件尚存梭柱、月梁、挑斡等宋代遗风,且拥有枫拱等形制特殊的牌科,为南方所独有,可与宋代《营造法式》相印证。

南朝、南宋、明清三个时期,金华地区都因特殊的战略位置成就了建筑业的大发展,从时代序列上看浙中明清古民居建筑风格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有的甚至已超出了建筑本身,而是融汇地域文化的特点,上升到注重精神和审美的境界。

二、浙中明清古民居营造技艺的结构及文化内涵

浙中多丘陵,由于其特殊的地形环境和历史渊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结构和文化内涵[2]。

1.营造技艺的结构

单体结构视阈下的浙中明清古民居营造技艺的结构大致分为基础和墙体、木构架、屋顶三部分,如图1所示。

图1 浙中明清古民居营造技艺的结构

(1)基础和墙体。一是基础。人工开挖基槽,清理平整基槽后,手工摆放块石基础,根据石料形状大小进行摆放,石与石之间紧密排放,大石之间的空隙用小石填充。基础内外侧面平整度较高。二是墙体。大多采用无眠空斗清砖墙,选用清砖为砌筑材料,要求砖块大小均匀,表面线条平直,平整光滑,棱角分明,色泽清灰,色差小。往往在中空部分填充碎砖、泥土。从使用功能看,在留存的明清古民居中墙体主要起围护作用而不是承重作用,因而采用无眠空斗墙的砌筑方式,另外填入碎砖、泥土可改善墙体的隔热、保温功能。

(2)木构架。浙中明清古民居主要采用插梁式构架[3],屋架由柱、梁、檩等构件组成,柱分为檐柱、金柱、瓜柱、中柱,柱下为稳柱底石,梁的两端插入柱身,梁上承瓜柱,瓜柱间插梁,梁上再承柱,柱端承接檩,以插接榫连成一体,柱上端承接檩插梁式构架条。整个木构架承重系柱梁多层相互支撑,相互牵制,连成一体,具有较好的整体稳定性,有“墙倒屋不倒”的说法。浙中明清古民居的插梁式构架与北方常见的抬梁式及江南常见的穿斗式建筑构架不同。抬梁式的特点是承重梁直接压在柱上端,影响了整体的稳定性;穿斗式的特点是柱上安放檩条,将承重传递给柱,穿枋穿过柱,将柱子连接起来,但穿枋不承重,只起到连接的作用。浙中明清古民居的插梁式构架(见图2)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梁插入柱的构造形式将屋架连成一个整体,增加了屋架的稳定性。二是檩安放在柱上端,与梁没有承接关系,因而梁的位置设置更加灵活。三是插梁式构架中,瓜柱不落地,增加了柱的间距,减少了室内柱子的阻挡,更有利于室内空间的利用与布置[4]。

图2 浙中明清古民居的插梁式构架

(3)屋顶。浙中明清古民居屋面一般采用硬山式屋顶,即采用两坡、硬山、平脊的形式。硬山山墙常采用屏风式,也就是俗称的马头墙。山墙顶部高过屋脊,山墙两边成阶梯式降低,一般呈三段阶梯。屋面设置成坡形,上盖瓦片,瓦片张张相叠,高处瓦片叠放在上。屋脊为立瓦脊,即用瓦片斜立而成。马头墙的硬山美观大方,更有防火的功能,在发生火灾时可阻挡火势蔓延。坡屋面有利于排水,适应浙中地区多雨的气候环境。屋面的瓦片叠放形式可通畅地将雨水排放出去,并且在有小漏时可轻移瓦片达到防漏的目的。立瓦脊中的瓦片一方面起压栋的作用,同时可作为翻漏时的瓦片储备。

2.文化内涵

民居建筑是一方地域文化的物化标志,它传承和见证了当地的传统和文化。梁思成说∶“建筑是历史的载体,建筑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寄托着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追忆和感情。”[5]浙中明清古民居营造技艺同样反映了当地的文化传承。

(1)体现与自然和谐共生、适应气候特点的营造技艺。受古代哲学“天人合一”“万物一体”观念和堪舆理论的影响,明清古民居建筑都非常讲究风水,建房选址、规划、设计、营造,以至于开门砌灶,无不请风水先生,以求自然环境与人的生命融为一体,而臻于天时、地利、人和的目的。对于聚落环境的选择,强调审“势”观“气”,讲究山脉、水流、林木的位置、走向、枯荣,以及藏风纳气;对于居住环境的选择,特别重视相地立基,注重建筑朝向、形式、布局、左邻右舍的关系等。如果是近城而远市嚣,面山而林峦之利,枕水而通舟楫之便,环境典雅,风水佳妙,自然成为卜居的上佳之处。体现在适应气候上,浙中明清古民居屋面采用坡屋面,并且坡度较小,这与当地的多雨水、多台风的气候特点有关。坡屋面有利于排除雨水,小坡度有利于抵御台风。

(2)深受浙中地区耕读传家思想的影响。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浙中山多地少的自然环境和旧时的经济结构,影响了浙中人思想观念的形成和价值观念的改变。正是生存的困扰,使浙中人用他们的睿智和勤奋,置学田、办书院、建书阁,重教兴学,耕读传家。其中浙中明清古民居装饰中大量采用木雕技艺,雕刻中就有许多反映农耕文化、诗书传家的题材,这与当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有关,更是与当地历代相传的重视农业、重视教育的耕读传家思想息息相关。

浙中明清古民居独具特色的建筑结构,表达了其不同的文化追求[6]。尊儒重教的人文环境、人多地少的自然环境,呈现在建筑上的特点,就是外观的大气与细节的精巧完美融合,蕴含丰富多彩的美学元素和地域特色。

三、习俗和营造技艺在浙中明清古民居中的传承

陆元鼎认为:“传承文化要从现代建筑创作的需要出发,不要盲目传承。”[7]因此,遵循建筑自身特色及其所反映出的对文化脉络的继承,则是积极主动的传承。

1.造屋习俗

房屋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重要的财富象征。明清时期买房、置地、修宅是大多数人的终极梦想,在建造房屋时,人们往往会遵循一定的习俗。

人们通常选择良辰吉日,设置吉祥物、祭祀、赞语等形式和手段,表达对天地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旧时建房树屋,称“行大事业”,即使在当今社会,投资建房、购房都是人生大事、家庭要事。在择基、动土、上梁、迁居等过程中,贯穿着一系列的民间习俗。

以择基、上梁为例,可见一斑。俗语有言:“三世修个朝南屋”。朝南的房子冬暖夏凉,采光通风,因而民间视高燥向阳、视野开阔、出入便利之地为阳宅佳基。因此,在择基前,需要请风水先生反复用罗盘定好房屋的方位朝向,打桩定位。上梁讲究热闹隆重,蕴涵颇深的文化意义。浙中明清古民居屋架结构中,明间正中屋顶脊桁称为“栋梁”,一向被人们视为整屋之梁而倍加重视。上梁就是指上这根桁条。上梁之日,要确定时辰,不得延误,要讲趋吉避凶,人气要旺;亲朋好友都要送礼和帮忙,注重礼仪,贺礼为馒头、黄酒各一担,另加贺联。女婿建房,岳父必须裹粽相贺,意谓“传宗接代”,并在粽子上插万年青,希望女婿家子孙财富万万年。栋梁或楣上张贴“紫薇拱照”的红纸横披,“照”字下四点须写三点,因忌“火”。栋柱贴如“立柱巧遇黄道日,上梁欣逢紫微星”,“黄道临门归百福,紫薇当户纳千祥”等红纸联句。上梁仪式完毕,东家设宴,宴请木匠、泥瓦匠及帮工、亲友。宴席以泥瓦匠、木匠为尊,坐上首;若偶有石匠或铁匠在场,泥瓦匠、木匠让位,请他们坐上首。

建造房屋时的这些民间习俗,千年传承下来,虽然个别民间习俗有封建迷信的意味,但大多民间习俗是人们对于民俗文化的接受,是内心深处的集体认同。部分民间习俗甚至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至今信奉者为数不少。

2.传统营造技艺的现代借鉴

现代建筑在传承民间习俗的基础上,对传统营造技艺进行借鉴。浙中明清古民居营造技艺可在当今社会得以延续,是浙中区域内人们对其建筑文化认同的一种表现。正如荣格所说,它“是一种人类世世代代普遍性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它沉淀在每一个人无意识的深处。其内容不是个人的,而是集体的,是历史在种族记忆中的投影”[8]。

人们对建筑文化的认同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材料的使用上,浙中明清古民居中的木材,因其取材容易,加工简便,自重较轻,又便于运输,成为房屋建造过程中大量使用的建材。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冰冷的钢筋水泥充斥于城市之中,但木质建材并没有远离人们的生活,如常见的有木制门窗、实木地板、门窗套、暖气盒、楼梯扶手及橱柜家具等。木结构建筑在风格特性上,往往与居住性空间的审美相适应,彰显人文特点。天然材质给人温暖的感觉,从而使建筑具有一种特别的亲和力,而且其建造的灵活性可充分发挥个性化、人性化特点[9]。二是在结构的传承上,浙中明清古民居是砖木结构,而现代建筑以砖混结构、框架结构、钢结构等为主,在营造技艺上虽有很大的差别,但仍有许多传统营造技艺值得借鉴与传承。如框架结构与古民居的木构架的建造形式有许多共同之处,多层柱梁通过榫接连成一体,起到承重作用,同时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10]。三是在审美与实用的结合上,浙中明清古民居中的马头墙、漏窗在现代建筑中创造性应用,不仅继承了马头墙的防火功能、漏窗的采光功能,更具现代意义的时尚审美价值(见图3)。另外,浙中明清古民居的装饰手法常采用木雕、砖雕、石雕等,特别是东阳木雕,采用平雕、浮雕(高浮雕、浅浮雕)、镂雕、透雕等手法,形式多变,古朴典雅,在现代建筑装饰中得到了传承与发扬。

图3 浙中明清古民居营造技艺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浙中明清古民居的营造技艺独具特色,尤其是插梁式构架与北方的抬梁式及江南常见的穿斗式建筑构架大不相同。当前研究浙中明清古民居营造技艺的相关文献较少,部分营造技艺还有许多细节没有得到完整的记载。延续传统技艺,体现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内在的生命活力,实现对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仍是优秀建筑文化传承的重要而长远的课题。

[1] 窦飒飒.基于浙江中部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语言的地域性建筑创作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2013.

[2] 田大方,张丹,毕迎春.传统木构架建筑的演变历程及其文化渊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6-8.

[3] 孙大章.民居建筑的插梁架浅论[J].小城镇建设,2001(9):26-27.

[4] 姚承祖.营造法原[M].2版.张至刚,增编,刘敦桢,校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78.

[5]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1.

[6] 卢宅营造技艺[M].韦锡龙,主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153.

[7] 陆元鼎.建筑创作与地域文化的传承[J].华中建筑,2010(1):3.

[8] 荣格.荣格性格哲学[M].李德荣,编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34.

[9] 陕西省建筑设计院.建筑材料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54.

[10] 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12.

猜你喜欢

浙中古民居营造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古民居保护方法及举措
——以安徽蚌埠“湖上升明月”项目为例
在“商”就要在“言商”上有新作为——浙中新报着力做好“商”报道的探索与实践
简述古民居的保护和发展
数字摄影在地方古民居保护中的运用研究
打造珍贵彩色林带 建设浙中生态廊道
地方媒体如何讲好本地故事——以《浙中新报》“一带一路”新闻报道为例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张睿、郑家鑫陶艺石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