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死与生
——以郑州文庙—城隍庙一带为例
2018-01-15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4)
1 前言
郑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存反映了中原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历史贡献和精神文化特征,是城市的宝贵文化资源。为了将郑州建设成为具有历史文脉、文化内涵、时代气息的现代化城市,结合历史遗存现状,划定了3处历史文化风貌区和2处历史文化街区,即以郑县衙署旧址为核心的衙署文化历史风貌区、以城南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为核心的商城博览文化风貌区、以城区西南传统民居聚集区为特色风貌的传统民居文化风貌区,以及文庙—城隍庙历史文化街区和书院街历史文化街区。
郑州的历史城区和文化街区,都将通过不同主题进行发展。为了展示郑州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形成外城环线——商王都文化展示、内街环线——古城明清传统风貌展示体系。历史文化街区是具有群体性、实用性和更新性的现实生活的场所,与当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密不可分。其中,文庙—城隍庙历史文化街区以市井繁华为主题,通过整体规划改造后,最终打造成具有传统民俗特色的文化展示和旅游休闲街区,在空间上形成文庙传统文化区、城隍文化功能区、遗址公园和民俗商业文化街区,着重展示传统的宗教、民俗、商贸文化。
本文试从历史遗存建筑的现状、建筑艺术价值、保护与更新等三个方面,对文庙—城隍庙历史文化街区中的郑州文庙和城隍庙这两座最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遗存进行分析,无论未来城市以何种方式进行更新,笔者以期延续与保留历史文脉,留住属于郑州的城市记忆。
图一 文庙—城隍庙一带街区现状
2 文庙—城隍庙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遗存建筑的现状
2.1 街区现状
东大街沿线正在修建地铁3号线,商城路在进行道路改造,职工路在进行拆迁工作,这些道路均设置了围挡,对于过往车辆和行人的通行造成了一定影响。由于长期以来的无序加建、改建和违建导致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风貌受损,日趋破败,建筑肌理不清晰,密度变大,街区内的市政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多数都在超负荷使用,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部分居民的居住条件较差,直接影响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风貌,对其进行整体改造、更新是十分必要的。
图二 郑州文庙主要组成部分
2.2 多元的视角
2013年7月,在修女楼、李大钊驻郑讲习旧址、绥靖公署旧址相继被拆后,郑州市轨道办最终重新规划地铁2号线施工方案,郑州城区仅存的四合院郭家大院得以原址保存。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建筑遗存的改造和拆迁,引起了市民百姓、专家学者、新闻媒体的社会大讨论,城市的发展一方面要保留历史文化,另一方面要改善人居环境,如何找到兼顾两者的平衡点,这些困境同样困扰着郑州。
1)居民的意见
居民的意见大致分成三类。第一类是盼望早日拆迁的,街区中的部分居民早已搬走,原有房屋租了出去,不会继续投入资金对房屋进行改造,认为还不如拆了,得到新房和拆迁款;第二类是不愿意离开的,有很多上年纪的人不愿意失去老宅,也不愿意搬去新的地方,对于街区生活充满感情;第三类是充满矛盾的,想改善居住条件,又舍不得老宅子,由于产权继承人之间的利益难以协调,对于拆迁改造补偿争议较大。
2)专家学者的声音
建筑与规划领域的专家认为,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不可以协调的。如何在两者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需要理性而科学的决策和实践。保护和修复具有生态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建筑,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可以相得益彰的,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就是保护一个城市的灵魂和未来。
3)政府面临的难题
城市发展越快,不免就要拆掉一些历史遗迹,发展与保护总是对立矛盾的,无法两全,人们必须正视郑州市现存的历史文化街区存在的一些共同问题。城市公共交通的建设,道路的扩建,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都是政府的工作重点。如果不对老街区进行改造的话,城市发展必然受阻,居民的生活条件也无法得到改善。
3 历史文化遗存的建筑艺术价值
在文庙—城隍庙历史文化街区中,郑州文庙经过多次重修,是中原地区文庙中建筑最完备的,郑州城隍庙是郑州市现存群体建筑中最完整的,这两处建筑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及文化价值,只要保护好这两处纪念性建筑遗存的建筑风格与形制不被改变,就能延续文庙—城隍庙一带的文脉。
3.1 郑州文庙建筑遗存
郑州文庙位于郑州市东大街东段路北,坐北朝南,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58—76年),历代多有重建修葺。现存文庙在建筑上基本按照群体组合方式进行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沿中轴线由南向北共有三进院落,主要由玉振坊、金声坊、棂星门、泮池泮桥、大成门、名宦祠、乡贤祠、大成殿、尊经阁(藏经楼)、东西厢房等构成,除了大成殿和大成门(戟门)是清代所建,其余建筑均为2004年至2006年间根据史料记载复原,建筑空间和院落空间再现了传统文庙风格,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建筑格局上并没有设计成完全对称的传统形制。
郑州文庙中轴线上由南向北共有三进院落组成,第一进院落由棂星门、金声坊、玉振坊、大成门、乡贤词、名宦祠等建筑构成。所谓“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也。”寓意着孔子集先贤的精华而大成的思想。棂星门位于泮池前,为三门四柱牌坊式石构建筑,呈冲天石柱状。泮池位于大成门前,呈半圆形,有汉白玉栏杆围护,是文庙必备建筑之一,泮池上架一座半圆形三孔拱桥。大成门面阔3间,单檐歇山建筑,绿琉璃黄剪边瓦,檐下置单昂单翘五踩斗拱,正脊为二龙戏珠,两山为琉璃博风板和悬鱼,是文庙中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名宦祠和乡贤祠位于大成门东西两侧,为面阔三间的悬山建筑,绿琉璃黄剪边瓦,不施斗拱。
穿过大成门,就进入了以大成殿为主导的第二进院落,大成殿面阔7间,进深4间,单檐歇山式建筑,檐下施五踩重昂重栱计心造斗拱,象鼻形昂嘴,明间四攒,次间和稍间各两攒,尽间施一攒。平身科耍头雕饰云纹卷草纹,后尾插于下金檩下面的垂莲柱上,柱头科抱头梁雕饰龙头,角科施厢拱;绿琉璃黄剪边瓦屋顶,正脊为龙凤脊,正面塑两组“二龙戏珠”,八条黄龙对口相望,背面塑“凤穿牡丹”,高浮雕与镂空雕相结合,造型生动逼真;正脊中间竖三层歇山顶吉星楼,垂脊两侧为凤凰、花草、云纹琉璃浮雕;以三国人物为主的雕刻构成博风、悬鱼,构思巧妙。大成殿屋顶琉璃饰件体现了儒、佛、道三教并存及不同文化相互交融。
大成殿与尊经阁、东西厢房构成了第三进院落,尊经阁面阔5间,左右带廊,重檐歇山建筑,绿琉璃黄剪边瓦,是文庙主轴线末端的建筑,它的存在标明孔庙具有学校的身份,东厢房现在为国学教室,满足当代人学习传统国学的需求。[1]
日前,郑州文庙刚刚结束修缮工作,今后将发展为人文圣地和传承国学的基地,周边将建设民俗商业活动场所,充分利用文庙的区位优势,激发街区的活力。
3.2 郑州城隍庙
郑州城隍庙位于郑州市商城路东段路北,始建于明洪武年间,600多年间屡经重修,是郑州市历史遗存中规模最大、群体布局最完整的一组明清古建筑群,空间布局合理,坐北朝南。现存大门、二门、戏楼、大殿、拜厦、后寝宫和东西廊房沿着中轴线依次排列。其中,大门(山门)、二门(过庭)、戏楼(乐楼)、大殿、后寝宫均为清代建筑遗存。
大门面阔3间,进深2间,悬山绿色琉璃瓦顶,檐下施三昂七踩斗拱,昂嘴和耍头均呈象鼻状。明间前后立四根石柱,门前砌有六级扇面形垂带式踏跺,其左右立石狮一对。大门的梁枋中部绘制“双龙戏珠”“凤穿牡丹”描金纹饰,蓝绿相间的斗拱彩画,施以金色边线,建筑彩画华丽精美,富有变化,立面造型层次丰富。
二门面阔3间,进深2间的硬山式屋顶,覆以绿色琉璃筒瓦,正脊两端置大吻,中部饰二龙戏珠和宝瓶,下面有3组人物彩色浮雕;中为神像两尊,两侧各有一对追逐相斗的骑马武士,姿态优美、栩栩如生,脊兽造型精巧优美。四垂脊上饰有龙、凤、马和各种花卉,前端做四只狮子滚绣球。檐下置一斗两升斗拱,瓦档、滴水均饰有鸟兽花纹,山墙下砌有弧形墀头,下部饰有麒麟、花草和须弥座的砖雕。
图三 郑州城隍庙主要组成部分
戏楼面阔3间,进深2间,为歇山式高台楼阁。主楼居中,左右两侧檐下又配以歇山式边楼,上下错落,翼角重叠,造型优美。主楼前后均有抱厦,把高阁衬得更加富丽。屋顶覆以绿琉璃筒、板瓦,正脊中部饰以宝瓶,主楼与侧楼脊端以鸱吻作装饰,全楼共有十九条脊,每条脊上均饰有脊兽。高阁的南面砌拱券门、门两边嵌有砖雕花卉,檐头饰有垂花柱。北面用隔扇门。建筑整体规模不大,屋顶形式精致小巧,造型玲珑别致,在结构上富于变化,独具匠心,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大殿面阔、进深各为3间,单檐歇山顶,覆以绿琉璃筒瓦。正脊两端置鸱吻,造型生动。屋脊中部立一雄狮,背驮火举式宝瓶,两侧饰有小宝瓶及海马、押鱼等脊兽,并雕有龙、人物、花草等图案。垂脊和戗脊均饰有走兽和雕花、檐下施有重昂五踩斗拱,转角用厢拱。四周遮檐板饰有山水和人物彩画,上槛与平板枋内外饰有龙纹及花草彩绘,山面用博风板和悬鱼。
后寝宫是城隍庙的主要建筑物,面阔5间,进深3间,为大式硬山顶, 绿色琉璃瓦覆顶,拜厦为卷棚硬山顶。屋脊中央饰有一座重檐庑殿式的阁楼,两侧有脊兽、雕龙花卉等彩色图案。明间为六扇隔扇门,檐下置三昂七踩斗拱。上槛、平板枋、额垫板均饰有彩画,内檐施垂花柱,在结构和装饰上都很别致。[2]
图四 山墙墀头下部的砖雕
4 历史遗存建筑的保护与更新
历史文化街区是人们生活的场所,同时叠加了不同历史层面的历史遗存,它是历史文化的延续,包涵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保护的目标是要让它富有活力,对于有价值的遗存建筑的保护,要在改善其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有所更新,尽量使其历史文化要素的到保存延续。因此,拆迁、改造和重修是不可避免的。既要保护传统的历史文化,又要发展城市现代化,就必然会有矛盾,现实中很多有价值的建筑遗存也同时是城市发展的障碍。为了使保护和发展这两者达到一定的平衡,就必须彼此都作出妥协和让步,把凸显主要历史要素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紧密结合在一起。保存最具有价值的建筑遗存,只要不改变其传统的建筑风貌,能够延续真实而有价值的历史文脉信息,就可以说是达到了保护的目标。
对于建筑遗存的改造有三种方式。一是整治性的改造,主要采取迁移、重组、仿建等方式进行,以保持古城传统风貌的完整与协调;二是功能性的改造,主要是按照现在使用的要求,调整建筑房屋的布局,增加现代化设施,只要保持外观风貌依旧,其他部分都可以改变;三是更新性的改造,基本是重新建设,单体、成组、成片更新都可以,只要求建筑的风格信息有所延续,其他都服从使用功能。[3]
郑州市现存的两条历史文化街区,主要是采用更新性的改造方式,在郑州历史文化城区的规划中,郑县县衙、开元寺塔、东里书院、管城驿、南城门和夕阳楼等在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建筑均在复建之列,保留清真寺、城隍庙、文庙这几座最具价值的建筑遗存,并进行不同程度的修缮,在商城古城墙的北部建设商都博物馆,同时对街区中的违建、临建、危房以及价值不高的、破坏整体风貌的建筑进行拆除和改造。更新是历史文化街区得以继续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保存重要的、有价值的建筑遗存,是为了让历史文化街区重新“活起来”,重新为它们在当今城市发展中找到合适的位置,使其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将郑州的历史文化延续下去。
[1]刘红娟. 中原地区文庙大成殿空间探析[D]. 河南大学. 2013.
[2]崔秉华、郭振勇. 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州城隍庙[J]. 中原文物. 1981.10.63-64.
[3]王世仁. 文化遗产保护知行录[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1):96-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