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瘀”探讨痹证分期治疗

2018-01-15李荣群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痹证外感瘀血

兰 健 李荣群

痹证,是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僵硬、畸形或累及脏腑等特征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的总称。自《内经》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之先河,后世医家对痹证可谓一脉相承,不断补充,并逐渐形成痹证学科。对痹证理论的不断补充,虽然丰富了痹证的内容,但从某种角度来说,也造成了痹证的辨证方法繁乱复杂,有学科无体系。临床对于痹证,大抵按病因、病位、病性进行相应的治疗。此方法注重辨证论治,但缺乏整体观念。痹证作为一个持续、渐进性疾病,有其特定的发生发展规律。瘀血作为病理产物和病因存在于痹证始终,而因瘀血产生的疼痛则为其外在症状始终伴随。如根据内在的“瘀”与外在的“痛”,对痹证采取分期论治,这对痹证系统化、规范化治疗将会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1 痹证与“瘀”

如果把痹证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那么贯穿其中的核心的必然是“瘀”。“痹”之含义有二:一痹者闭也,脏腑经络气血或气机闭阻,即指痹之病机;二是不仁,有麻痹之症,即指病症。从此含义即可看出瘀血与痹证发生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中医关于痹证的论述颇多,如《素问·痹论》有“心痹者脉不通”、“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之句。《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谓:“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该条指出由于阴血先虚,风邪乘虚而入,由表侵及血脉,正邪相互搏结,以致经脉痹阻,气血瘀滞,而成痹证。清·王清任正式提出了“痹证有瘀血说”[1],明确地把“瘀血”作为痹证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和病机环节。

王清任关于“痹证必有瘀”的说法得到近现代许多医家的支持,如建立“虚邪瘀”理论的娄多峰教授,提出治疗此证需“扶正、祛邪、通络兼顾”的原则[2]。朱良春认为“外邪袭踞经络,气血为邪所阻,壅滞经脉,留滞于内,痹痛乃作,不通则痛”[3]。吴启富等[4]对属于痹证范畴的类风湿性关节炎90例患者进行甲襞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检测,其结果表明各个阶段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液都处于高凝状态,且类风湿性关节炎越严重,其血液黏度越高。

综合上述,瘀血作为痹证的病理产物,是痹证产生的关键。因此可根据瘀血程度对痹证进行分期论治。而瘀血的程度,可以根据病患外在的“痛”症进行分析判断。

2 痹证与“痛”

如把痹证看成一个完整过程,那么围绕在其外的必为“痛”。正所谓“有瘀必有痛”。疼痛作为痹证的一个主症伴随着痹证的发生发展整个过程。根据疼痛的性状,对痹证进行分类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式。中医关于痛症的病因有两个。其一,李东垣在《医学发明》中创立“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之论,属实证;其二,张介宾在《质疑录》中提出“不荣则痛”的理论,属虚证。痹证的疼痛既有因外感导致的“不通则痛”,也有内伤导致的“不荣则痛”。且瘀越重,其痛症也越显。因瘀的特点导致其痛症也产生相应特征,具体的将在分期论治中阐述。

3 痹证分期论治

根据痹证的特点,以瘀为核心,以痛为表征,将痹证分为五期,即成瘀前期、成瘀期、瘀成期、瘀重期、瘀后期。具体分期论治如下。

3.1 成瘀前期 此期为痹证先期,由风寒湿热等外感邪气入侵,致机体气血不和,运行不畅,出现轻微的血行不畅,有病邪入里之势。此期为半表半里偏表之征,症状主要表现为外感表证和痹证先兆-肢体偶感麻木,重着,活动受限,皆因血行不畅所致,如《内经·痹论》言:“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后世宗此说,谓“麻犹痹也”,治疗上可从外感病治疗,以驱邪为主,适当加些许行气活血之药,如乳香、没药、丹参、郁金等。此期病症轻,如治疗得当,则病易痊愈。

3.2 成瘀期 此期为痹证的早期,由风寒湿热等外感邪气入侵,与机体气血相搏于经脉,致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渐成瘀为基本病机。此期为半表半里偏里之征,其症状表现为外感症状减弱,局部肌肉、关节出现疼痛肿胀,手足沉重,屈伸不利,皮肤麻木,可出现散在瘀点,颜色较淡。因其瘀介于成与不成之间,其血脉亦介于通与不通之间。血液在经脉中运行,与侵入之外邪相遇,邪胜则瘀成则痛,正胜则安。其疼痛的特点表现为时间上的间歇性,部位上的游走性。治疗强调一个“攻”字,攻邪外出,瘀未成则痹已矣。外感病症辨证治疗需区分寒热,此期外证明显,治疗上需区别对待。偏寒症者,治宜祛风除湿,散寒通络。选用张仲景《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5]。方中,桂枝、附子、生姜宣痹通阳,温经散寒;麻黄、桂枝、防风祛风解表;白术健脾除湿;知母、芍药养阴清热,防温散药太过伤阴;乳香、川芎、延胡索药取辛温,行气活血止痛;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偏热症者,治宜清热通络、祛风除湿。选用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木防己汤[6]。方中防己祛风利水、清热止痛;薏仁、杏仁、滑石、通草清热利湿,通络宣痹;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没药、郁金辛寒,行气活血止痛。此期,因正邪攻伐剧烈,症状明显,易于发现,同时邪气未深,瘀血未成,易于治疗,故为治疗痹证的关键期。如治疗得当,则可使病症止于此,如若不然,则病程继续发展,进入瘀成期。

3.3 瘀成期 此期是成瘀期的发展,可因早期治疗不当,导致痹证进一步发展而成,亦可因外邪峻猛,不经前期,直达此期。以外感病邪与气血相搏于经脉,致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已成为基本病机。此期属里证,为瘀血已成之征。其症状表现,为外感症状基本消除,肌肉关节疼痛肿胀明显,躯体活动受限,局部皮肤瘀点乃至瘀斑,颜色较深。此期因血瘀已成,故痛有定处且疼痛时间较长,疼痛较剧。治疗上强调一个“活”字,活血行气,逐瘀止痛。此期选用朱丹溪《丹溪心法》趁痛散[7]。方中当归、桃仁、红花活血祛瘀;牛膝、五灵脂、地龙行血舒络,通痹止痛;羌活祛风除湿止痛;香附、乳香、没药行气活血;甘草调和诸药。方中当归寓意有二:其一,取其辛温通散,活血行瘀;其二,取其甘温质润,补血止痛。陶丽菊等[8]在对12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液常规统计学分析时,发现其中贫血患者82例,占总数的65.07%。此期因瘀血未去,新血未生,易导致血虚。血虚的产生不仅影响正气恢复,同时也可因虚致瘀,促进痹证的发展。故此期治疗需适当加以补血药物。

3.4 瘀重期 此期瘀阻最为严重,由瘀成期进一步发展而来。以瘀血痹阻脏腑经络骨骼为主要病机。属于里证重症。此期痛症的典型特征是,痛处固定,深入骨髓,全身皮肤瘀斑显现,颜色偏暗,因痰瘀流注关节腔隙,常导致患者出现关节肿胀变形,肌肉萎缩僵硬的症状。治疗上强调一个“破”字,即破血逐瘀,运用一派破血逐瘀之药。但此间瘀血已深入关节筋络,单纯应用辛润通络或辛温、辛咸通络的草木类药,有不效之时。《临证指南医案》指出:“风湿客于经络,且数十年之久,岂区区汤散可效”,“治则须以搜剔动药。”[9]虫类药为血肉有形之品,具有动跃攻冲之性,味辛、咸。辛,能散能行,走肝经,入络搜风,起到搜风解痉之效;咸以入血,软坚散结,深入隧络,攻克痼结之瘀痰,发挥祛痰通络之功。此期选用朱良春方的益肾蠲痹汤[10]加减。方中重用虫类药炙蜂房、炙乌梢蛇、炙地鳖虫、炙僵蚕、炙蜣螂虫、炙血竭、炙蜈蚣破血逐瘀化痰,消癥除痹;炙甘草、当归、熟地养血活血;淫羊藿、虎骨、骨碎补、鹿角胶补肝肾,强筋骨;鹿衔草祛风湿;生地养阴清热;白芥子、炙南星化痰逐瘀。因此期易顽痰兼杂,故需加入白芥子、制南星、半夏等祛痰化湿药物。此期治疗的关键在于瘀血能不能化,若如能化则痹证可期,如若不化,或化不全,则导致此病迁延不愈,而至瘀后期。

3.5 瘀后期 此期亦可称正虚邪恋期。此时瘀血未尽,正气已伤,出现一派虚象,其中以血虚、肝肾亏虚为主,属里证虚证。其痛症的典型特征为隐隐作痛,具有反复性,持续时间长,皮肤瘀斑颜色暗。治疗上强调一个“兼”字。即以补益药为主,同时兼顾化瘀。此期选用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11]。方中川芎、当归、牛膝、肉桂活血温经、除痹止痛;独活、细辛、防风、秦艽祛风胜湿、通利关节;四君、四物补益气血,桑寄生、杜仲、牛膝补肝肾强筋骨。此期化瘀药物的使用需慎重,不可用药过猛。但不可因患者体虚而顾忌化瘀药使用,须知瘀不除,痹不愈。因瘀后期症状多样,临证时需辨证治疗。

痹证以邪实为主,随着瘀血渐成之势,病程随之发展,故总体治疗的关键为瘀血的祛除。根据其血瘀程度进行分期治疗,瞻前顾后,整体把握,既体现了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也体现了整体观念,这对痹证治疗的阶段化、系统化、规范化治疗有重要意义。

[1]王清任.医林改错[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70.

[2]李满意,刘红艳,娄玉钤.娄多峰教授“虚邪瘀”治痹原则及用药经验[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2):43.

[3]朱良春.朱良春全集·临证治验卷[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5:17.

[4]吴启富,肖长虹,许文学,等.类风湿关节炎不同阶段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改变的临床研究[J].中国微循环,2003,7(4):236-237.

[5]张仲景.金匮要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21.

[6]李刘坤.吴鞠通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66.

[7]朱丹溪.丹溪心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237.

[8]陶丽菊,王小超,陈诗强,等.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液学改变特点及其临床意义[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30(5):737-738.

[9]黄志英.叶天士医学全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288.

[10]朱建平.朱良春精方治验实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99.

[11]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55.

猜你喜欢

痹证外感瘀血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穴位贴敷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乌头对寒、热痹证大鼠痛觉敏感干预作用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
壮医外治法治疗痹证的研究进展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
陈昆山治疗痹证验案
金碧清热汤治疗外感高热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