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神经节细胞胶质瘤的MRI表现
2018-01-15能董飞李倩戴平丰徐凌斌
王 能董 飞李 倩戴平丰徐凌斌
神经节细胞胶质瘤(ganglioglioma,GG)较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发病率不足所有脑肿瘤的2%[1]。GG在2016年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中被归为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包括肿瘤性的神经元细胞和胶质细胞两种成份,早期正确诊断有助于手术方案制定并及早控制症状[2]。本研究搜集2010年—2016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行MRI检查、并经过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0例脑内节细胞胶质瘤病例的资料,分析其MRI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颅内节细胞胶质瘤10例,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2~55岁;主要症状表现为肢体抽搐6例,头痛3例,行走不稳1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检查方法 采用美国GE Discovery750 3.0T超导性MRI仪,8通道头部线圈,10例均行常规平扫、DWI和增强扫描。常规平扫包括横断位T1液体衰减反转恢复(T1 FLAIR)序列,TR 1750ms TE 25ms;横断位快速自旋回波T2WI,TR 3951ms TE 93ms;横断位 T2 FLAIR 序列,TR 8500ms TE 150ms;层厚 5mm,层间距 1.5mm,视野(FOV)24.0cm×24.0cm,矩阵256x192。DWI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回波平面(SE-EPI)序列,加频率选择脂肪压制技术,行横断面 成 像 ,TR 7500msTE80ms;DWI 序 列 ,TR 4800ms TE 82ms,选用扩散敏感系数(B)值=1000s/mm2。增强扫描采用T1 FLAIR序列,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增强对比剂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注射剂量为0.1mmol/kg,行横断、矢状和冠状位成像。其中1例增强扫描病例同期进行磁共振波谱(MRS) 成像,1H多体素点解析波谱(Point Resolved Spec-troscopy PRESS) 序列,TR/TE=1000/144ms,体素大小 10mm×10mm。
1.3 图像分析 对每个病例的MRI图像进行分析,记录内容包括病灶的数量、部位、MRI平扫及增强信号特点、瘤周水肿情况、DWI信号特点及MRS图像特点。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肢体抽搐6例,头痛3例,行走不稳1例。
2.2 病灶数目 10例GG均为单发病灶。
2.3 病灶部位 幕上8例,其中额叶4例,颞叶2例,额顶叶1例,岛叶1例;幕下2例,均位于小脑蚓部。
2.4 病灶形态 幕上病灶形态多样,8例幕上病灶中,4例表现为类圆形,3例表现为近似楔形,1例表现为脑回粗大;幕下2例病灶均呈类圆形。
2.5 病灶大小 最大病灶位于幕下,约5.0cm×5.0cm;最小约1.8cm×3.5cm;平均约2.9cm×4.1cm。
2.6 MR表现 8例幕上病灶均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插页图1A、B),增强扫描3例表现为扇形明显强化,4例表现为病灶内结节状及条状轻度强化(插页图1C、D),1例无强化。幕下2例病灶呈囊实性,囊性部分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1例内部见分层表现,实性部分T1WI呈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插页图1E、F),增强扫描囊性部分未见强化,实性部分及囊壁不均匀明显强化(插页图1G)。瘤周水肿:8例幕上病灶中5例见轻度瘤周水肿,其余病灶未见瘤周水肿,2例幕下病灶可见轻度瘤周水肿。10例病灶DWI图像为稍高信号(插页图1H);1例行MRS检查病例实质部表现为胆碱(Cho)峰相对于肌酸(Cr)峰升高,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相对于Cr峰降低;病灶各部位Cho/Cr值为1.38~3.99,NAA/Cr值为 0.77~1.77,Cho/NAA 值为 2.79~4.42。
3 讨论
3.1 临床及病理特征 颅内节细胞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少见的肿瘤,因含有节细胞和胶质细胞两种成分而得名,占所有脑肿瘤比率不足2%[1]。WHO在2016年将GG归为1级、间变性GG归为3级,部分GG甚至可以出现沿脑膜、脊膜播散[3]。可以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通常好发于儿童及青壮年,50%以上的患者伴有癫痫病史[4]。本研究病例以额叶病变居多,发病年龄为2~55岁,平均年龄(25.10±11.4)岁,临床表现多样,癫痫症状占约60%(6/10),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
3.2 MRI诊断 节细胞胶质瘤的影像学报道较少,结合本研究及相关文献报道,节细胞瘤的MR表现主要包括:
3.2.1 病灶部位及形态 本组8例病灶位于幕上,约占80%(8/10),累及额叶4例,颞叶2例,同时额顶叶1例,岛叶1例,幕下2例,病灶基底位于皮质或同时累及皮髓质;本研究认为颅内GG幕上多见,主要累及额叶,幕下病灶多见于小脑半球。大部分病例为类圆形或不规则肿块,1例幕上病灶表现为局部脑回增厚,与张道春等[5]研究相符。其中有2例幕上病灶表现为“外大内小”的类似楔形改变,这种楔形表现对GG是否具有一定的鉴别价值,有待于大样本病例的进一步研究验证。
3.2.2 病灶成分及信号特点 颅内GG可以分为囊性、囊实性或实性[6]。本组病例中8例囊实性、2例实性,囊变是该肿瘤的特征,而且幕下病灶囊变更常见,而实性病灶多见幕上,本组资料未见完全囊性病例,可能与样本过小有关。病灶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实性部分平扫长T1长T2信号强度不一,其病理学基础尚不清楚,笔者推测可能与病灶内肿瘤细胞密度或微囊形成有关,有待于病理研究的进一步证实。本组部分病例尚可见分层改变,囊实性病灶内出现分层改变在既往文献中未见报道,其T1WI及T2WI信号均介于囊液与囊壁实性部分之间,且无明显强化,所以笔者认为可能是坏死脱落的细胞物质在囊内沉积所致。
3.2.3 瘤周水肿、钙化和出血 瘤周水肿是GG的一个特点[7],表现为无或轻度瘤周水肿。本组病例中7例表现为轻度瘤周水肿,其余病例无瘤周水肿,水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肿瘤的生长速度和侵袭性,也说明GG是一种缓慢生长、侵袭性较低的肿瘤。有研究[8]认为20%~50%的病灶可出现钙化,通常表现为结节状、环状、斑片状、点条状,因MRI对钙化的敏感性低,结合CT检查有助于发现钙化灶。GG瘤内出血罕见,仅有零星文献报道,本组病例中未见出血表现。
3.2.4 MRI增强扫描 本组资料中2例实性病灶及1例囊实性病灶的实性部分呈扇形明显强化;8例囊实性病灶囊性部分可见囊壁强化,4例可见壁结节强化;2例以轻度斑片状、条状强化为主,1例无明显强化;与王志敏等[9]研究认为颅内GG强化程度不一的结果相符。本研究认为病灶实性部分扇形明显强化以及壁结节强化是GG的MRI特征性表现之一。
3.2.5 功能成像 本研究10例病灶DWI信号均呈稍高信号,ADC值未见减低,提示肿瘤恶性程度不高或组织结构较疏松。朱庆强等[10]研究表明GG在DWI序列中多呈稍高信号,信号高于对侧正常脑实质,少数病灶呈稍低信号,信号接近对侧脑实质,瘤体ADC值高于正常脑实质。本组只1例行MRS检查,显示Cho/Cr值、NAA/Cr值及Cho/NAA值变化范围较大,与低级别胶质瘤较难鉴别,需增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3.3 鉴别诊断 GG的MRI表现具有多样性,需要与以下疾病鉴别:(1)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0~19岁),平均发病年龄较GG小,好发于小脑,可表现为囊性或部分囊实性,至少可见部分光滑整齐的囊壁;本研究中1例小脑蚓部囊实性病灶术前误诊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回顾性分析发现此例年龄为20岁,较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好发年龄略偏大,可能对两者鉴别有一定价值。(2)皮层发育不良:与皮质增厚型GG较难鉴别,皮层发育不良周围无水肿有助于两者鉴别。(3)节细胞瘤:影像上与节细胞胶质瘤鉴别较困难,不过此类肿瘤囊变与钙化少见,结合CT有助于鉴别。(4)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ET):儿童及青少年多见,发生位置较表浅,但DNET囊内分隔较多见,可呈为“蒜瓣”样表现。
综上所述,根据肿瘤的部位、形态、内部成分、结构以及强化特点和功能成像表现并结合其临床特点,大多数GG在术前通过MRI检查能做出比较准确的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王崔静,韩立新,曹惠霞.脑内节细胞胶质瘤的MRI征象[J].放射学实践,2010,25(11):1212-1215.
[2]Perry A,Wesseling P.Histologic classification of gliomas[M].Handb Clin Neurol,2016,134:71-95.
[3]文阳,丁忠祥,王华,等.颅内节细胞胶质瘤的MRI表现(附 8例报告)[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5):640-644.
[4] Lou X,Gui QP,Sun L,et al.Comparisons of MR Findings Between Supratentorial and Infratentorial Gangliogliomas[J].Clin Neuroradiol,2016,26(1):65-71.
[5]张道春,刘国顺,黎蕾.颅内神经节细胞胶质瘤的MRI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4(1):21-24.
[6]张序昌,梁文,虞春堂,等.颅内神经节细胞胶质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J].中国 CT 和 MRI杂志,2011,9(2):7-10.
[7]Giulioni M,Galassi E,Zucchelli M,et al.Seizure outcome e of lesionectomy in glioneuronal tumors associated with epilepsy in children[J].Neurosurgery,2005,102(3 Suppl):288-293.
[8]Gaudino S,Martucci M,Russo R,et al.MR imaging of brain pilocytic astrocytoma:beyond the stereotype of benign astrocytoma[J].Childs Nerv Syst,2017,33(1):35-54.
[9]王志敏,陈自谦,钟群.颅内神经节细胞胶质瘤的影像特征[J].临床军医杂志,2012,40(3):674-677.
[10]朱庆强,王中秋,陈文新,等.颅内节细胞胶质瘤的常规MRI与 DWI特征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12):1869-1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