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分辨磁共振的中国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患者颈动脉高危斑块发生率的多中心研究(CARE-Ⅱ):方案设计和研究思路
2018-01-15LiR,HippeDS,赵锡海
1 研究背景
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引发的血栓栓塞,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致病原因之一。关于中国卒中患者颈动脉严重狭窄(狭窄>50%)的发生率报道不一(13%~41.7%),而更多学者认为颅内动脉病变是中国人群发生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准确识别颈动脉易损斑块并研究其人群分布特征对卒中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过去绝大多数研究均采用血管成像技术来测量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以此来评估斑块的易损性。由于动脉血管存在正性重构效应,以狭窄来评估斑块的易损性会造成明显低估现象。病理学上易损斑块主要表现为大脂质核、薄纤维帽、斑块内出血等斑块成分特征。因此,准确识别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关键是直接评价动脉管壁斑块的成分特征。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是评价颈动脉易损斑块的最佳无创性手段。然而这一技术在不同研究中心成像方案和成像参数及影像判读尚缺乏统一标准,这不利于开展大规模、多中心人群队列研究。本研究将应用标准化的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探索中国人群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发生率和表现规律。
2 研究方法
2.1 技术路线图 本研究的研究方案流程见图1。
2.2 分中心招募 本研究将在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部等不同地区招募13个大型三级医院开展横断面、非盲法、多中心观察性研究。
2.3 病例入选和磁共振成像 本研究拟入选近期(2周内)缺血性卒中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患者100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化的全脑和颈动脉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将在3.0T成像仪上完成,采集序列包括时间飞跃法(time-offlight,TOF)、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和磁化准备的快速梯度回波序列(magnetizationprepared rapid gradient-echo,MP-RAGE),标准化成像参数见表1。为获得更高的图像信噪比,图像采集将采用标准8通道颈动脉专用线圈来接收信号。
表1 标准化磁共振成像的影像参数
2.4 图像判读分析 获得的磁共振图像(图2)将在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和美国华盛顿大学血管成像实验室进行中心化判读。图像分析由5年以上颈动脉斑块判读经验的放射科医生采用自主研发的分析软件CASCADE来完成。
图2 标准化颈动脉高分辨多对比度磁共振成像举例
3 研究结论
这是一项横断面、多中心研究,旨在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探究国人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发生率和表现特征。该研究将为国人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发生率及地域分布特征提供有力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