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花朵朵串起关爱的珠链
——大连市工作典型采撷
2018-01-15南永生,赵爱民,冯汝林
“沙河口老战士报告团”
成立于1990年2月20日。现有报告团成员37人,最高年龄94岁,最低年龄51岁,平均年龄83岁。战争年代他们是冲锋陷阵的战士,离退休之后他们把青少年教育当作人生的最后阵地。他们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真诚的信仰、真挚的情怀、真实的行动、亲身的经历,躬身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党的优良传统,重塑青少年的理想信念,谱写了一如往昔的华彩乐章,被群众称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播种机”和“宣传队”。27年来, 老战士报告团坚持给青少年讲传统、树理想、明志向,撰写讲稿600多份,300多万字,足迹遍及全国21个省的200多个市县,先后作革命传统报告1万多场,700多万人次接受了教育。
大连市关工委在长期的关爱青少年实践中,创造总结出“沙河口老战士报告团”“关工委老教授报告团”“青马工程”“青蓝工程”“雷锋精神永驻”“广树进步小榜样”“365”青少年关爱站、红星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工作典型。这些工作得到了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的高度评价,认为很典型、挺精彩,因地制宜、各显其能,符合实际需要,希望越做越好。
“青蓝工程”
肇始于大连普兰店市夹河镇中心小学。老同志们认为,关心小学生的成长,要从注重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开始。20多年来,大连市关工委和市教育局关工委在全市全面实施“青蓝工程”,并根据形势发展和新情况,不断丰富完善“青蓝工程”内容和模式,得到学校、老教师、青年教师和学生的普遍认同。经验推广到全国后,许多地方省市高等学校和中小学校通过老教师研究会、名师工作室等多种形式,聘请老教师参与培养青年教师工作,在教学环节、师德建设等方面进行有力指导,在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作用。
“青马工程”
20多年来,大连理工大学关工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学生课余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会为平台,坚持引导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举办18期理论普通班和9期理论提高班,培训大学生理论学习骨干3600多人。其中先后有8名学员被选送到中央党校参加全国大学生骨干短期培训,40多名学员被选送到大连市大学生“红色时尚”宣讲团培训并参与宣讲工作。“青马工程”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被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称为“高校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一面旗帜”。
“关工委老教授报告团”
于2009年12月成立。大连市关工委把全市各高校一批德高望重、学有所长的离退休老教师组织起来,狠抓关工委理论队伍建设,发挥排头兵的引领作用。老教授报告团常年深入各级关工委组织和高校,作马列经典著作、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辅导报告,进行学术交流与座谈,成为市关工委抓理论学习的一支重要力量。各区县、开放先导区和基层关工委都涌现出来一批学习上的典范。他们学习刻苦认真,学历深厚,功底扎实,是各级关工委学习上的骨干力量。如大连舰艇学院原马列教研室教授马仁典,在中山区关工委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中,积极开展专题讲座,培训学习骨干,成为五老中的马列教员。
“雷锋精神永驻”
如何实践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永驻?“我们要给雷锋上户口,让雷锋永驻旅顺口!”从2004年开始,旅顺口区关工委大力开展“让雷锋精神永驻”等一系列活动,坚持唱响“雷锋精神永驻”品牌,将18首关于雷锋的歌曲搜集起来,装订成册,在全区广为传唱;将学雷锋与“老少共筑中国梦”、读书活动、爱国爱家乡教育相结合,以服务社会、关爱他人、关爱自然为主题,使“雷锋精神”在全区不断发扬光大;陆续编辑出版《雷锋传人高士祥》《足迹》等书籍;制作雷锋事迹大型展板;在全区范围内进行读书知识竞赛和有奖征文等,使雷锋事迹深入人心。如今,雷锋精神已在这里生根落户。
红星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5年8月,大连市沙河口区委、沈阳军区大连服务处从传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出发,发掘38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军戎马一生的教育资源,军地共建红星村革命传统教育展馆,并依托红星村组建红星报告团。报告团以广大未成年人为主要报告对象,以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优良作风、公民道德等为主要报告内容,积极开展各种有益的工作,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导向作用。同时,报告团成员还走出红星村,在全市10所大中小学巡回作报告。现在,红星村先后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百万人次,已成为大连市接受爱国主义、国防教育最亮丽生动的品牌,在群众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广树进步小榜样”
目的是让学生跳跳就能摘到进步的果子。2002年,甘井子区关工委联合区教育局、区文明办、团区委、区妇联,在中小学中开展“讲不完的进步故事,广树身边小榜样”活动,鼓励每个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通过自己和自己比,和身边的小榜样、大榜样比等形式,学有榜样、追有目标,把进步落实到行动上。十几年来,甘井子区各级党政领导把小榜样活动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体规划,作为品牌项目和精品工程来抓,构建起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使活动多样化、经常化,并日益走进学校、社区和家庭,形成社区、学校、家庭三方合力育人的局面。
“3 6 5” 青少年关爱站
2012年9月,西岗区关工委开展青少年关爱站试点工作,邀请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大学的五老志愿者和大学生志愿者,定期到关爱站为孩子们辅导课程,开展联谊活动。关爱站与社区的课堂、图书室、电脑室、活动室等资源共享,形成了500多人的关爱队伍。2013年初,西岗区青少年关爱站在“365”市民大楼挂牌,使大楼成为日日有计划、每周有活动的区关爱青少年中心站。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关工委配合协调的框架下,全区在“365”中心站下有66个关爱站,包括45个社区、21个企业和家庭学校关爱站,使2万多人次在各关爱站活动中受益、3200名学子得到社会各界扶助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