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遐思
2018-01-14秦福军
◎ 秦福军
闲来无事,约上几位原武汉军区测绘大队的老战友,一路西行,旅游兼访友。火车疾驰,看着车窗外疾驶而过的大地原野,正是麦浪铺锦、沃野流金的丰收景象,令人欣慰,同时也引起了我无限的遐想。
“民以食为天”,是几千年来的古训。我们这代人,都经历过饥饿的年代,知道挨饿的滋味,所以,至今都十分珍惜粮食。即使现在生活富裕了,我们也常常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来教育子孙,决不能浪费粮食。
河南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同时,广袤的中原大地也是中国重要的粮仓之一,优质的小麦产量占全国产量的四分之一还多。因此,夏粮生产是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问题,也是历届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关注的头等大事。
记得2009年,一场50年一遇的大旱情威胁着河南、山东、安徽等小麦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河南省委、省政府紧急启动了“抗旱保苗夺丰收”行动,发动百厅局(含各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中央驻豫单位)包百县抗旱夺丰收。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分配到的商丘市睢阳区,是个刚由县改区不久的涉农区,辖1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涉农人口有60万人,播种小麦70万亩。由于青壮劳力都外出务工,留下的多为老人儿童,给抗旱浇麦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这年春节还未过完,大年初四,我和时任河南省测绘学会秘书长的孙新生等4人便被召回局里开会。局里紧急成立了抗旱保丰收工作组,由我担任工作组负责人。第二天,我们便开赴商丘,与睢阳区四大班子领导共同组成抗旱保丰收领导组,然后深入田间地头,摸排情况,查找死角,与村干部、农民交谈,很快便走遍了17个乡镇和农场。
通过几天的调研和摸排,我们发现情况并不乐观。首先,没有青壮劳力这一现状就难住了我们。到各村串门儿,满村都是老人孩子。其次,农民的想法与“以粮为本”的传统观念大相径庭。农民不愿费力浇地——“丰收时,一亩地也不过产1000多斤小麦,才能卖1000多元,而在外打工,一天就赚几十、上百块。”再次,由于不再实行集体经济,属于农业命脉的水利设施没能得到新投入,原有设施已年久失修不能使用了。
看着大片旱得奄奄一息、不分蘖的麦苗,我们急得团团转。此时给农民讲什么“粮食为本”“粮食安全”“粮食战略”等等,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农民说“粮食绝产我们可以用钱买粮”,岂不知,产不了粮,钱再多也成了废纸!
面对这些问题,领导组提出了第一步目标:克服千难万险,必须保证所有麦田普浇头遍“保命水”,把旱情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我们工作组立即赶回郑州,向局党委汇报情况,动员各直属单位捐款;到省抗旱指挥部协调资金。很快,省局及直属单位募捐20万元,省抗旱指挥部第二笔抗旱资金400万元拨付到位。同时我们通过个人关系,又协调了50台大功率水泵等抗旱物资。河南省地图院又加班加点编印了几百份商丘市及睢阳区抗旱指挥用挂图。
几天后,当我们带着这些成果再次奔赴商丘时,那热烈迎接的场面令我们惊讶和不安。在高速公路出口,几大班子领导和群众敲锣打鼓的欢迎阵势,各新闻媒体的蜂拥,让我们这些所谓见过世面的工作组成员们措手不及。
一番寒暄后,我们直接去了田间地头,边查看日益严重的旱情,边商量对策。这时,驻军某旅旅长来到我们面前,表示可出动部分部队投入抗旱,这极大地鼓舞了我们的士气。关键时刻还是人民子弟兵!
部队和区四大机关工作人员全部出动,各乡镇书记、镇长也都纷纷立下军令状。田间地头的气氛开始升温:各路打井队夜以继日地打机井,废弃的老机井责任落实到人进行抢修,急购浇麦用的水泵、管子……同时通过新闻媒体和乡、村干部告知农民,浇一亩地即奖励50元现金。消息一出,一场声势浩大的浇地活动终于拉开了大幕。
我们这些在城里长大的人第一次见证了奇迹,那些龟裂的土地上几乎干枯得奄奄一息的麦田,几天后变得郁郁葱葱,满眼的绿色让我们心花怒放,心头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此后,小麦的分蘖、生长和灌浆也都得到了充足的水分。
终于,麦子成熟只待收割了,亩产估计能达千斤以上,人人喜笑颜开。工作组即将圆满完成任务,我那几个月来惴惴不安的心情终于平复,心里闪动着能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小小贡献的兴奋。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收割机开到田间地头准备收割的时候,老天爷又一次出来捣乱。一场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降临,飑线出现!这场突来的飑线,从开封往东长数百公里、宽数十公里,风力达十级,一场狂风暴雨瞬间让麦子大部分倒伏,人们丰收在即的喜悦化为乌有。
省委发出紧急通知,要求采取措施,确保丰收。倒伏在水里的麦子若不及时收割,一旦发芽就废了。可倒伏的麦田无法使用收割机。用镰刀人工收割吧,这些年来依靠机械化,镰刀早在村中“销声匿迹”,我们连忙组织全区的铁匠夜以继日地开炉打造镰刀。
这天,在一块倒伏的麦田里,区委杨书记笑问我会不会割麦,我告诉他,我们这个年龄段儿的人,无论城市长大的还是农村长大的,都会割麦。上学时,每学期都有学工学农劳动,割麦时把红旗往麦田一端插下,大家收割抢红旗。后来当兵入伍在南方,又学会了用弯锯镰割稻子。虽说几十年不割了,此刻弯腰一试手,倒也像模像样。
这年,克服了重重困难,全区夏粮达到了7亿斤以上,全省夏粮达到了1100亿斤以上,获得了四连增,在大旱之年获得了增产大丰收。
临别时,杨书记带我们来到一块田头的机井旁,机井旁赫然立着一尊硕大的纪念碑,上面镌刻着两行醒目的大红字:“丰收不忘共产党,抗旱感谢测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