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辋川真迹》:中国最早且篇幅最长的石刻风景导游图
2018-01-14刘家信
◎ 刘家信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唐代诗人王维用一首《山居秋暝》为人们描绘了一幅清丽旖旎的自然风光,而这片世外桃源般的人间美景还被王维以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描绘在中国现存最早且篇幅最长的石刻风景导游图——《辋川真迹》中。
《辋川真迹》现藏于陕西省蓝田县文化馆。图画绘制在一幅巨绢上,记载了辋川20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所描绘自然景物的情感升华,展现了一幅特写画面,使观者犹如身临其境。该图图面意境深邃、结构严谨、意趣神妙,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准确、真实地再现了唐代辋川的历史景观,被称为“雅极精妙,世称善本”之杰作。
《辋川真迹》诞生于公元742年至755年间,距今有1260多年,是王维人生最为得意时所画。王维是唐代享有盛誉的诗人、文学艺术家,尤擅山水画,创南派画法。根据《新唐书》的记载:“维工草隶,善画,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彼时的王维常泛舟往返于辋川与长安之间,一边享受着来自世俗的高官厚禄,另一边则隐居山野、参禅灵修,也正因如此,他的画作中洋溢着一种恬淡、宁静和潇洒。
时至明代,画家郭漱六以石碑摹刻《辋川真迹》,成就了这幅中国最早的石刻风景导游图。该图由5块半碑石组成,高32厘米,其拓片拼接后总长度可达5.46米,气势磅礴,蔚为大观。如今,王维的《辋川真迹》原件早已不存于世,但这幅石刻地图却保存得完好无损,堪称我国古代地图和绘画的稀世珍宝。今人对它的发现与考证,为深入研究唐代制图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和宝贵的历史资料。
观看《辋川真迹》图,重峦叠嶂的群山,清澈蜿蜒的溪流,奇花遍野的幽谷,青翠茂密的竹林,雕梁画栋的亭台楼阁,曲径通幽的山间小径,通通以鸟瞰的视角,借用散点透视的写景画法,得以全方位展现,近大远小、虚实相间,立体感和直观性极强。这是古代地图广泛使用的一种描绘方法,将绘图艺术和实地景色融为一体。在表现形式上,该图虽与现代地图不同,但它已经具备了地图的基本要素。在绘制技巧上,该图构图主次分明,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富有艺术感染力,体现了作者对辋川景观细致的观察和认知。
按图索骥,可见《辋川真迹》展示了千姿百态的自然地理和人文景观。辋川位于今陕西省蓝田县南10余公里处,因辋峪河水沦涟如车辋,故名辋川。辋川在历史上是令达官贵人、文人骚客心醉神驰的风景胜地。
晚年的王维依据辋川的山水形势,在辋峪河沿岸12公里的地段植花木、堆奇石、筑亭台,建起了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竹里馆、茱萸沜、宫槐陌、临湖亭、孟城坳等20处景观。《辋川真迹》正是对这20处胜景进行了生动的刻画,并在图形上方标注了相应的名称注记。其图面内容包括有圆形围墙的庭院、豪华宅院、人行小桥、水上亭榭、人工码头、三层殿宇等等。图中的道路包括盘曲山路、人行小道,地貌有悬崖断壁、天然巨石及重峦群山,水系囊括了辋峪河及大小溪流、欹湖,植被包括树林、大片竹林、古槐等。
今天,我们跟随《辋川真迹》的行踪,仍可游览辋川,景色依稀似当年。图上的辋口庄就坐落在辋峪口外的河旁,沿着辋峪河向南行3公里是阎家村,村东便是依山而建的华子冈。阎家村以西是斤竹岭,过了斤竹岭,朝东南望去,有突出的断壁,村民称之为“老虎岩”,这便是当年的鹿柴。再向南行1公里是何家村,村北有片半圆形的台地,就是当年的茱萸沜,有一条小路可通宫槐陌。何家村南2公里处是官上村,就是当年的孟城坳,村北有一道天然巨石,巨石之上便是当年王维游湖歇息的临湖亭所在地。在如今的支家湾南3公里处便是王维的辋川别墅,如今早已损毁,但王维亲手种植的银杏树仍然根深叶茂,一枝一叶间承载与见证着唐代辋川的历史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