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四十年广东社会发展研究

2018-01-14刘小敏

关键词:广东

刘小敏

自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注]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1).,至今已四十年。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指引、理论指导、制度安排和文化激励,广东的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四十年来广东的社会发展实践,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重点保障改善民生、加强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都为广东以及其他省区市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展望未来,在发扬光大的基础上,广东必须正视潜在问题,破除瓶颈制约,继续攻坚克难,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

一、 主要成就

(一) 民生改善社会治理创新突飞猛进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广东经济越往前发展,越是把社会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民生改善方面,2017年,广东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975.1元,是1978年412.13元的99.42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79.7元,是1978年193.25元的81.65倍。2017年,广东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16%,比1978年66.6%下降 34.4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18%,比1978年61.7%下降21.52个百分点[注]基础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2017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南方日报,2018-3-2(A08-A09); 广东省统计局.2016广东社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11-12.。在社会治理创新方面,四十年来,广东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各级政府的责任担当,坚持民生至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现在,广东社会组织发展在全国名列前茅[注]如成立于1985年的广东社会学学会现已设有10个专业委员会,编写的《海洋社会ABC》丛书曾被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组委会推荐为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作品,所完成的国家、省、市不同级别的课题曾多次获国家、省、市不同级别的奖励;成立于2007年的广东省社会工作学会是全国首个省级社会工作学会,中国社会工作学会至2015年才成立。,城市治理、农村治理、社区治理、人口治理以及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都取得了丰硕成果,良法善治、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已经初具雏形。

分阶段说,广东社会发展不仅不少关键指标持续攀高,而且亮点纷呈。习仲勋主政广东期间,拨乱反正,敢为人先,开创了改革开放前后广东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时期[注]1980年,广东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2.57元,比1978年412.13元增长14.6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4.37元,比1978年193.25元增长41.98%。这就表明,1980年广东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1978年的2.13∶1下降到了1.72∶1。这一比例,也是广东改革开放40年不同时期中的最小比例(基础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2017广东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54,282;广东省统计局.2016广东社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11-12)。;任仲夷主政广东期间,民生事业继续发展,不良社会风气得到进一步遏制;林若主政广东期间,山区发展得到特别关注,农民工进城入粤的制度障碍得到进一步破除;谢非主政广东期间,提前三年完成《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依法治省在全国率先启动[注]1993年,广东首次提出依法治省。1996年,广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依法治省工作的决定》,在全国率先成立依法治省工作领导小组,并由谢非担任组长。;李长春主政广东期间,广东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注]2001年,广东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415.19元(基础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局.2016广东社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12)。,全省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进入小康;张德江主政广东期间,广东全省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人数和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及全省农民工参加医疗和工伤保险人数,均居全国首位[注]刘小敏.社会建设理论与实务研究[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1:16.;汪洋主政广东期间,拓展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继突破两万元、三万元大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注]2009年,广东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74.712元;2012年,广东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226.71元;同年广东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纯收入10542.84元。基础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2017广东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54,282;广东省统计局.2016广东社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11-12.;胡春华主政广东期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四万元大关[注]2017年,广东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975.1元。基础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2017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南方日报,2018-3-2(A08-A09).,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供养等多项底线民生保障水平跃居全国前列,社区治理不断创新;李希主政广东以来,不忘初心继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快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正在努力把广东建设成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二) 五位一体协调发展水平极大提高

改革开放四十年广东的发展,总体上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协调发展。社会建设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动员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激发社会活力、提供社会支持的重大作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也为社会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政治保障、注入了精神动力、提供了良好环境。在五位一体的良性互动中,在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广东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就经济建设而言,从省内纵向比较来看,2017年,广东的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已增加到89879.23亿元,是1978年185.85亿元的483.61倍,人均GDP已增加到80472元,是1978年370元的217.49倍[注]基础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2017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南方日报,2018-3-2(A08-A09);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2017广东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4.。从国内纵横比较来看,1978年时,全国GDP为3678.7亿元,广东GDP仅占全国GDP的5.05%;全国人均GDP为385元,广东人均GDP低于全国人均水平4.05%[注]基础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4;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2017广东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4.。1978年时,广东的GDP居江苏、山东、上海、辽宁之后,仅居全国第5位[注]马建强.广东经济发展与全国对比分析[J].广东经济,2013(3):26.;人均GDP约居全国第12位[注]未查到权威发布数据。有研究者称,如将1978年隶属于广东、尚未建省的海南的数据单列,则广东1978年的人均GDP位列上海、北京、天津、辽宁、黑龙江、江苏、青海、吉林、海南、西藏、宁夏之后,在全国居第12位。此数据准确与否尚未可知,仅供参考。。到2017年,广东的GDP已占全国827122亿元的10.9%[注]基础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2017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南方日报,2018-3-2(A08-A0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人民日报,2018-3-1(10).并连续29年位居全国首位[注]马兴瑞.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1月25日在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N].南方日报,2018-2-2(A03).,人均GDP也已超出全国平均水平59502元的35.24%[注]基础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2017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南方日报,2018-3-2(A08-A0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人民日报,2018-3-1(10).并长期位居全国前列[注]尚未查到权威发布数据。有研究者称,广东2017年的人均GDP位列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福建之后,在全国居第7位;自1980年以来,广东人均GDP长期在全国前8名之内徘徊,较多年份处于第4名至第7名之间。这些数据准确与否尚未可知,仅供参考。。不仅GDP领先,广东财政总收入等多项主要指标,在全国均连续多年位居第一。按照世界银行制定的国家与地区收入水平划分标准,广东已达到中等偏上、接近高收入国家或地区的水平。

就政治建设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全国最早建立省一级的立法听证制度、监督听证制度、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直通车制度、政治协商规程、行政听证制度、政务公开制度、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信访督查专员制度、村委会换届选举观察员制度;广东在全国率先进行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立审分离、再审申诉、主动执行的审判执行工作改革,率先出台政府采购、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措施;广东还在全国早早设立法律援助中心、法官遴选委员会等机构。曾有媒体报道,由于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广东地方性立法数量为全国最多,属于先行性、试验性、自主性的立法超过总数的一半[注]邓新建,罗耀贤.对话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欧广源 创造依法治省的 “广东模式”[N].法制日报,2009-4-22(9).。

就文化建设而言,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广东曾在全国首创精神文明学[注]精神文明学现在已成为写入《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特色学科,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曾被全国社科联第十六次工作会议评为全国社科联先进学会。钱学森曾说过,精神文明学即意识社会学。现在,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与广东社会学学会两家会刊合一,刊名为《文明与社会》。并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众文化曾如南风北上席卷全国;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广东报业在全国独占鳌头,图书影视精品、文化产业发展蜚声全国;21世纪初以来,广东从文化大省走向文化强省,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文化建设和对外文化交流,无不走在全国前列。

就生态文明建设而言,广东早在1991年就被国务院授予“全国荒山造林绿化第一省”的荣誉称号[注]陈枫.不绿化广东死不瞑目[N].南方日报,2008-12-16(A04).。中共十八大起进入新时代以来,广东碳强度指标保持全国先进水平,珠江三角洲大气PM2.5浓度在国家重点防控区中率先稳定达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单位GDP能耗保持在全国先进行列,完成了国家大气污染防治终期考核目标[注]马兴瑞.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1月25日在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N].南方日报,2018-2-2(A03).。

(三) 城乡区域群体差距缩小初现端倪

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社会发展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遏制城乡、区域、群体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可喜的是,现在,广东城乡、区域、群体差距缩小的趋势已经初现端倪。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广东自1980年创造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的最低点之后,自1980年至2007年,不同时期期末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一路攀升,1985年为1.93∶1,1990年为2.21∶1,1997年为2.47∶1,2002年为2.85∶1,2007年达到3.15∶1的最高点。此后逐步下降,2012年下降到2.87∶1,2017年下降到2.60∶1[注]基础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2017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南方日报,2018-3-2(A08-A09);广东省统计局.2016广东社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11-12.。这就表明,近十多年来,在惠农富农、乡村振兴等政策支持下,广东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总体上已呈逐步缩小的发展趋势。

二是区域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毋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历了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珠江三角洲率先发展的历史阶段;时至今日,珠江三角洲仍然无可非议地在充当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先锋队。但是,现在已进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广东已比过去更加重视加快粤东西北地区的发展,并且也已开始初见成效。自2009年起,粤东西北地区的发展速度就已开始超越珠江三角洲地区;2010年至2015年,粤东西北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之间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已从0.680下降到0.660;2011年至2015年,粤东西北地区GDP年均增长9.7%,比珠江三角洲地区年均增长8.7%高1.0个百分点[注]黄应来,王文森,严洁.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缩小[N].南方日报,2016-2-2(A03).。在最低生活保障、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支持下,粤东西北地区不仅已基本消除绝对贫困,而且也在民生保障领域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居民收入差距。

三是群体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自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七大强调加强社会建设以来,广东一直致力于橄榄型社会建设。到2015年,广东低收入群体占比为46.78%,比2005年61.83%下降了15.05个百分点;中等收入群体占比为27.07%,比2005年20.69%上升了6.38 个百分点;高收入群体占比为26.15%,比2005年17.48%上升了8.67个百分点[注]蒋斌,王珺.广东2035发展趋势与战略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585.。尽管高收入群体占比也有所增加,但低收入群体占比下降幅度较大,总体趋势上正在朝橄榄型社会迈进,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总体上也是呈逐步缩小的发展趋势。

二、 基本经验

(一)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核心价值

一是只有情系人民实事求是,才能确保为人民谋幸福。四十年来广东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城乡、区域、群体收入差别开始缩小,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初具雏形,表明广东始终情系人民;2003年广东在全国首当其冲地受到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疫情的袭击,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广东人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用鲜血和生命探索总结出了一套防治非典的宝贵经验,创造了病死率全球最低的纪录,受到国内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赞扬,则是广东坚持实事求是的典型例证。四十年来的广东实践深刻地证明,只有始终坚持情系人民,并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砥砺奋进,才能够在更高的平台上追求更高境界的社会公平正义,确保为人民谋幸福。

二是只有胸怀全局开放兼容,才能确保为民族谋复兴。2008年5月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后,截至7月,广东抗震救灾累计捐款捐物就高达56亿元,捐赠款物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占海内外全部捐赠总量的1/10[注]刘小敏.广东人的特质与企业家精神培育[N].羊城晚报,2009-1-13(A6).,便是广东胸怀全局的实在表现;广东能够吸纳全国最多的异地务工人员前来共建广东,能够大力弘扬敢为天下先的人文传统,勇于向国际社会借鉴社会发展的有益经验,都是广东开放兼容的重要表征。四十年来的广东实践深刻地证明,只有始终坚持胸怀全局、开放兼容,才能够在更高的平台上追求更高境界的社会公平正义,确保为民族谋复兴。

三是只有高瞻远瞩开拓创新,才能确保走在全国前列。四十年来,主政广东的历任领导以及广东各级各届领导班子领导下的广东人民,总体上能够以高度的政治站位、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时代视野审时度势,洞察先机,把握主动权;总体上能够紧握国家给予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尚方宝剑,从广东的地缘、人缘等优势出发,坚持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披荆斩棘,一往无前。正因为如此,广东才得以通过不断促进社会发展彰显社会公平正义,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确保走在全国前列,为全国社会发展提供成功范例。

(二) 不断保障改善民生是重点内容

一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四十年来,广东一直把改革开放与发展稳定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协调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社会发展中,广东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中之重,不仅一直注意不断发展社会事业,而且已经开始在致力于“做大蛋糕”的同时,注意努力“分好蛋糕”。广东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还体现在既尽力而为也注意量力而行。例如,中央已经确定了“到2020年”使“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J].城市规划通讯,2014(15):1-3.的目标。广东则明确提出:到2020年,努力实现1300万左右的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广东城镇落户[注]洪奕宜,曾祥龙,张敦亚.2020年1300万人口落户广东城镇[N].南方日报,2015-7-8(A4).。这意味着广东要承担全国13%的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的任务。这一比例,远高于广东人口、面积在全国的占比,而且也高于广东GDP在全国的占比。显然,这是广东尽力而为的佐证。同时,尽管GDP位居全国第一,但迄今为止广东仍然是城乡、区域差距较大的省份,因此广东也一直注意量力而行,在粤东西北地区尤其如此。

二是抓住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四十年来,广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过程中,一直关注并注意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一方面,注意重点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特别是解决好就业难收入低、住房难住房贵、看病难看病贵等热点难点问题,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回应各种最急迫的民生关切;另一方面,注意不断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深化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健康卫生等方面的体制改革,保障群众的普遍性需求。广东四十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扎扎实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赢得民心。

三是关注多层次新发生的民生需求。从广东四十年的实践来看,一方面,要坚持底线思维保障底线民生。广东在中共十八大前就明确提出要解决基本民生、底线民生、热点民生问题,最早推行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新模式,在全国率先设立省级“广东扶贫济困日”[注]2010年6月30日,“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首次开展。国家第一个扶贫日是2014年10月17日。。广东四十年来一直都在努力形成和完善城乡一体、全省统筹、常住人口均等的底线公平保障机制,重点解决好市民与村民之间、珠江三角洲地区居民与粤东西北地区居民之间、本省户籍居民与外来异地务工常住居民之间权利的底线公平问题,特别关注困难群众。另一方面,绝不能忽略新发生的民生诉求。四十年来特别是近年来的广东实践已经充分表明,要努力缓和、缩小群体、阶层之间的对立,尽可能广泛开辟不同群体、阶层之间沟通与联结的通道,做到既重点关爱和减少低收入群体,也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正面激励高收入群体,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投身于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之中。总之,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必须锲而不舍,群策群力,实干苦干,持之以恒,努力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与向往。

(三) 加强创新社会治理是关键路径

一是力求社会化。四十年来,广东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以中共十八大前在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肇庆市端州区的社会管理为例,端州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当时就已形成以区委为核心、以街道党工委为纽带、以社区党支部为重点、以党小组为支点、以党员为主体、以党员志愿者为骨干的城区党组织社会管理网络,政府部门则注意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简政强镇事权改革、推行电子政务和网上办公、建立区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努力为老百姓办实事;端州在2005年就开展了共建共治的探索,广东省驻肇庆市单位、肇庆市直单位、端州区直单位、端州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在端州辖区内普遍与基层社区结对联动,到2009年全区所有社区已纳入了结对共建共治范围,到2011年创造了全区90.9%的社区被评为省平安和谐社区的可喜成绩;为实现全民共享, 端州实施科教、文体、法律、卫生、治安、劳动保障、环境整治“七进社区”工程,设置综合服务大厅和群众接访室、图书阅览室、健身娱乐室、星光老人之家、警务室、计划生育服务室、文化活动室等功能室,服务由较单一的“扶危济困”向多领域、多项目延伸,形成了较完善的社区民生服务体系[注]广东省社会工作学会课题组.肇庆端州:社会管理创新实证研究[N].亚太经济时报,2011-8-18(“亚太广角”版).。

二是力求法治化。四十年来,广东注意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同时也能够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注重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中共十八大后的广州城市治理为例,一方面,广州在全国率先出台了《井盖设施建设技术规范》等地方性技术规范,颁布实施了《城市容貌规范》等多个规范性文件;相关职能部门依法治理交通、养犬、噪声、电信诈骗等城市问题,白云区重拳出击整治难点街,越秀区依法依规治理非洲村,都使城市顽症得到有效治理。另一方面,广州在创建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的过程中,大众传媒等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明显,致力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让群众自觉关注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等问题,被中央传媒誉之为“温情城市”[注]徐金鹏,马晓澄.广州创新社会治理建“温情城市”[N].新华每日电讯,2016-10-12(3).。现在广州人民群众对城市环境的满意度显著提升,蓝天白云、绿草如茵、鸟语花香正在成为广州常态。

三是力求科学化。四十年来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广东在智能化、专业化、精细化治理方面都有不凡的表现。这里仍以广州城市治理为例。在智能化方面,广州在建立基础数据库和形成监控调度指挥、执法等业务系统的基础上,已基本建成城市智慧综合治理平台;广州相关职能部门大都已开通公众网站、微信号或微博,不少部门能够及时公开信息、解读政策或回应热点舆情;“互联网+交通”用大数据治堵,广州地铁、白云机场、广州天气等公众微信号或微博均深得受众青睐。在专业化方面,广州相关职能部门能够吸纳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组建研究联盟,曾多次组织专家学者与实际工作者联合召开城市治理专题研讨会,多次实行课题招标,组织开展多个项目的科技攻关;相关媒体也主动组织专业评估并每年发布《广州城市治理榜》。在精细化方面,广州全市各街镇已持续多年开展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各级政府从体制机制到资金投入都对社会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广州的社会工作起步早、力度大,服务成效在全国走在前列,曾得到国家民政部领导的充分肯定。

三、 未来前瞻

(一) 潜在问题:差距、短缺与风险

一是城乡区域群体依然差距较大。尽管近年来从总体上初步遏制了城乡、区域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但从两端的绝对值来看,广东现在城乡、区域收入依然差距较大。到2017年,广东仍有23个县(市、区)农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粤东西北地区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还不到珠江三角洲的一半[注]马兴瑞.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1月25日在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N].南方日报,2018-2-2(A3).。从前文所述的2015年的数据来看,广东低收入群体占比为46.78%,中等收入群体占比为27.07%,高收入群体占比为26.15%,与“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也仍有较大的差距。从绝对值来看,2016年广东按低、中等偏下、中等、中等偏上、高收入五等份分组的全体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收入户为9544.65元,高收入户为68599.33元,后者是前者的7.19倍[注]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2017广东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276.。值得注意的是,在全国范围内比较,广东的城乡、区域、群体差距也大于部分省区市,与GDP总量连续29年位居全国首位的状况大相径庭。

二是公共服务供给依然相对短缺。例如,农村民生欠账依旧较多。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接近70%的农民认为农村增收困难,农村基础设施不足,看病难看病贵。调研对象反映,现在乡村医生不仅人数比较少,而且大部分是原来的赤脚医生,有医师资格的人更少。又如,不同地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能力不一致。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即使有中央、省的补助资金,自身也难以提供规定的配套资金,这就会导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难以有实质性的推进。再如,流动人口的民生诉求难以真正满足。广东流动人口超过3000万。尽管近年通过积分入户、积分入学、积分享受公租房等让部分流动人口享受到部分基本公共服务,但由于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现在仍有大量流动人口多方面的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省经济社会报告2017[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172.。值得注意的是,在全国范围内比较,广东的公共服务供给相对短缺问题也比部分省区市突出:一方面,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仍有个别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另一方面,中高端公共服务供给相对短缺现象,也比部分省区市更加严重。

三是社会矛盾化解依然存在潜在风险。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特别是外贸、金融等方面的波动,利益纠纷在所难免;新城区城镇化进程中,征地补偿、拆迁安置中的利益纠纷在所难免;广东中外交流频繁,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破坏,黑恶势力抬头,刑事犯罪猖獗,都必须未雨绸缪地加以防范;附着于户籍制度之上的制度障碍以及其他方面的社会排斥,将伴随着劳动者维权意识增强而激化矛盾,过去特定条件下,广东的流动人口群体性事件就一度频发。另一方面,现在广东的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电信网络诈骗等新型犯罪打击难度增大;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高危行业和易发事故的领域多、潜在风险大,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仍不到位;食品安全监管仍存在薄弱环节,距离“吃得放心”要求还有差距[注]马兴瑞.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1月25日在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N].南方日报,2018-2-2(A3).。总的来看,在人均收入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公众对社会安全、网络安全、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等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这些也都属于社会矛盾化解的潜在风险。

(二) 瓶颈制约:惰性、困境与错位

一是结构惰性的强力桎梏。结构惰性,在广东主要是指社会结构即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城乡之间、珠江三角洲和粤东西北地区之间、本地户籍人口和异地务工常住人口之间的三个二元结构,具有极大的历史惰性。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内涵不同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虚高,流动人口“未市民化”“半市民化”现象的存在,个别拆迁补偿后坐吃山空的“二世祖”现象,城中村大量存在违规用地、违法建设等历史遗留问题,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滞后,背街小巷环境脏乱差,都是这种结构惰性的直观或扭曲的表现形式。广东当然也还有自然结构方面的结构惰性。如广东人均资源的占有率在很多方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环境污染严重,历史欠账多,治理成本大,无疑也将加大广东的社会压力。

二是深水困境的严峻挑战。当下广东正处于社会体制改革的攻坚期、深水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矛盾的爆发,但长期沉淀下来的深层次问题也为社会矛盾的凸显积聚了势能。社会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需要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把新增财力向困难群众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向社会事业倾斜,这必然遭遇社会公正理念缺乏者的冷漠响应甚至隐性抵制。再加上获得感的互相攀比会导致部分人放大自身的弱势心态,这就会导致全面深化改革必然要比以往的改革成本更大、代价更大、阵痛更剧烈。

三是管治错位的不良影响。尽管现代治理多强调合作型的共治或自主型的自治,但即便在西方,传统的治理理念或治理方式到现在也一直在发挥作用[注]刘小敏,张桂金.西方劳务移民社会治理研究[J].社会发展研究,2015(1):209.。在今日广东,维护国家安全,打击刑事犯罪活动,雷霆扫毒,扫黑除恶,在共治、自治发挥作用的同时重点采取严控型的管治方式,就无可非议。但是,如果管治用错了地方,在现实生活中就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激发矛盾。在现实生活中管治错位的表现主要有:个别地方无视人民群众的利益,对历史遗留问题和源头性问题视而不见互相推诿,并且仍然习惯于行政命令,治理下沉只将责任下沉,资源与权利均不下沉,而且动不动要“一票否决”,导致社区干部苦不堪言;个别地方不相信社会力量,习惯于采取体制内运作的方式,不断要求追加财力、物力、人力,或者无原则地姑息迁就息事宁人“花钱买平安”,或者庸人自扰捕风捉影草木皆兵,或者不分青红皂白匆忙定性并动用警力围追堵截,最终只落得个“维稳维稳,越维越不稳”的结果;个别地方把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与维护社会稳定对立起来,不愿意花大力气从源头上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甚至把针对少数刑事犯罪分子的管治方式运用于全部异地务工人员,排斥异地务工人员参与共治、自治并对其实行监控型管理。

(三) 对策建议:共建、共治与共享

现在广东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已初具雏形。共建共治共享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路径,需要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科学化水平。2018年3月7日,在参加全国人大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广东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注]新华社记者.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N].人民日报,2018-3-8(1).。广东怎样才能在发扬光大的基础上,正视潜在问题,清除瓶颈制约,确保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走在全国前列?这里提三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一是要精英带头实现全员服务治理理性化。一方面,要在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前提下发挥精英表率作用。如果社会精英不讲理性,没有任何理由苛求平民百姓讲理性;实现全员服务治理理性化,应该从精英讲理性的表率作用开始。无论是机关干部、企业家,还是文化名流、社会名流,都要始终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实事求是、勇于担当,遵纪守法、胸怀坦荡。另一方面,要在坚持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前提下培育大众理性心态。要培育以平等、真实、诚恳和可沟通为原则的交往理性,引导大众遏制非理性的极端言论和行为,及时改正自己违反理性的缺点和错误,见贤思齐积极参与服务治理,并形成与党委政府的良性互动。

二是要聚焦源头实现全域服务治理扁平化。一方面,要把服务治理下沉社区与服务治理责权相统一起来。中共十九届三中全会强调,为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基层政权机构要实行扁平化和网格化管理,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人有权有物,保证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权力给基层、基层事情有人办;要推进直接服务民生的公共事业部门改革,改进服务方式,最大限度方便群众[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8-3-5(3).。未来广东应该根据中共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服务治理扁平化的基层民生保障体制和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另一方面,要把社区基层服务治理全覆盖与维权维稳相统一起来。在坚持信息化、网格化并从实际出发实现社区基层服务治理不同形式的全地域覆盖的同时,要努力实现维权与维稳相统一。所谓维权,指的是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所谓维稳,指的是维护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维稳与维权的关系,本质上就是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从人民内部和社会一般意义上说,维权是维稳的基础,维稳的实质是维权。”[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38.因此,在社区治理中,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关键问题是“要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要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注]本书编辑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48.。

三是要动态追踪实现全程服务治理常态化。一方面,要完善全过程动态服务治理体制。为把广东建设成为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建议广东进一步建立健全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大联动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大联动组织领导体制,形成快速联动的反应机制;建议广东各级政府除了坚持过去按层级签订责任书、责任包干到人、严格实行责任追究等行之有效的做法以外,进一步明确层级内相关行政领导以及各部门、层级之间在社会发展领域的职能分工与责任追究办法,避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浪费和同级、上下级之间的推诿扯皮,坚决前移社会矛盾化解关口,把工作的重心和重点放在基层,建立健全大贯通层级责任体系。另一方面,要完善全过程动态服务治理机制。要注意建立健全矛盾风险预警机制,通过科学的数据监测和定性分析对可能出现的重大事变进行事前预警,做好防范以及及时化解矛盾冲突的充分准备,使应急管理、风险管理在危机到来之前的预警工作更有成效;要注意尽可能地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随时随地解决好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的各种新矛盾、新问题,非万不得已尽量不要把历史上残留的矛盾或现在的矛盾留给未来去解决;要对矛盾化解的效果进行跟踪反馈和评估,实施全程跟踪、全程监督,总结经验教训,找出矛盾发生发展的规律,为新矛盾的预警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广东
Gardening is popular in schools
《广东电力》简介
Top football team rises from slum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广东佛山,有一种绿叫富贵来袭
陕汽突进广东市场
广东舆情
广东舆情
广东舆情
广东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