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化运动:走向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觉

2018-01-14王文兵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人民出版社李大钊

王文兵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社会不断变革的历史产物,是中国现代社会变革的精神母体,集中反映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前后,世界局势和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历史情景及其发展趋势,并通过当时中国先进分子的思想、心理和精神状况及其重大转变生动地表达出来。在国内外局势急剧变化的历史条件下,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新文化运动就在多种历史事件和激烈思想交锋的磨砺过程中完成了脱胎换骨般的自我更新,实现了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从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从思想启蒙到政治革命的思想转变。新文化运动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它发源于对辛亥革命的反思,并最终将中国现代社会变革引向马克思主义指明的历史发展方向,掀开了中国现代革命的历史序幕。新文化运动根植于中国社会现实及其世界历史处境,它直面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及其复杂原因,深刻揭露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罪恶以及中国封建主义的腐朽,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艰辛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有力推动一批中国先进分子迅速从爱国主义走向马克思主义,走向工农大众,积极创建中国共产党,投身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可以说,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精神凝聚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现代变革精神发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五四精神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社会从以资产阶级为主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以无产阶级为主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标志,它集中体现了在历史变革中,为振兴中华苦苦求索的中国先进分子屡战屡败后走向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觉历程,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历史起点和精神起源。

一、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精神不断发展的历史结果

研究和认知新文化运动离不开北京大学这一特定的历史场域和物化载体。作为集中反映、提升和倡导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精神的思想文化中心,北京大学既是中国近现代社会不断变革的历史产物,也是积极引领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时代先锋。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而京师大学堂正是戊戌变法的历史产物,也正是在民国元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北京大学是辛亥革命的历史产物。

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从客观上说,没有戊戌变法,就没有京师大学堂;没有辛亥革命,京师大学堂就不可能转变为北京大学;没有五四新文化运动,北京大学就不可能成为中国现代革命精神的摇篮。如果说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的历史演变是中国社会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变革过程的一个历史缩影,那么,五四新文化运动则是北京大学实现自我革新走上历史舞台的时代标志。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新文化运动就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自我蜕变,完成了从改良精神到革命精神、从爱国主义向马克思主义、从旧民主主义革命精神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精神的思想转变,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历史起点。

新文化运动精神最初蕴含在变法维新的精神氛围之中。戊戌变法运动尽管仍然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其指导思想,但已经从学习西方“坚船利炮”的器物层面深化到西方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等制度层面,认为唯有变法维新,才能应对西方列强的挑战,挽救中国危亡;而维新变法的根本,在于培育新型人才;要培育新型人才,就必须建立新型现代学校。京师大学堂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应运而生,成为戊戌变法的重要举措之一。如果说洋务运动说明中国先进分子已经认识到西方器物文明胜过中国传统器物文明,那么,变法维新运动说明,中国先进分子已经认识到现代西方制度文明也有胜过中国传统制度文明之处,他们试图在保持封建皇权的前提下通过引进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改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抵御西方列强,挽救国家危亡。毛泽东说:“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那时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0.在救国与维新、维新与学习西方、学习西方与学习日本的逻辑关系中,毛泽东的上述论断简要地说明了戊戌变法时期中国先进分子的思想主流、价值取向和精神面貌。在封建顽固派的激烈围攻下,变法维新运动很快就失败了,被称为“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其间颁布的一系列变法措施几乎都被废除,而京师大学堂则被保留下来,可谓硕果仅存,成为戊戌变法运动的历史纪念。可以说,戊戌变法运动、维新变法精神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神诞生前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精神状态。

在辛亥革命后不久,京师大学堂就改名为北京大学。因此,作为诞生于北京大学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神可以名正言顺地将其起源追溯到辛亥革命精神。辛亥革命精神主要表现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革命精神。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但并没有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外来帝国主义势力和中国传统封建势力在中国社会仍然占统治地位,帝国主义势力依然横行于中国大地,复辟封建帝制的活动一再上演,中国社会并未走上独立自主的现代发展道路。毛泽东就此总结说:“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即从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到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的前夜,……中国人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项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但是这些东西也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软弱得很,又是抵不住,败下阵来,宣告破产了。”*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3-1514.所谓“很长的时期”,就是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的大半个世纪,这是中华民族倍受欺凌的时期,也是奋起反抗的岁月,不屈不挠的中国人在反帝反封建的抗争中演绎着可歌可泣的民族史话,直至民族资产阶级败下阵来。这一历史图景表明:如何继续反对封建专制的制度和精神,维护和巩固共和的制度和精神,如何继承辛亥革命的精神,继续完成辛亥革命尚未完成的历史任务,即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主旨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仍然是中国社会文化变革的重要任务。这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神的直接起源。

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等中国先进分子无不以民族复兴为己任,致力于探讨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李大钊在牺牲前自我总结说:“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李大钊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0.1919年1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宣言》一文中说:“我们相信世界各国政治上、道德上、经济上因袭的旧观念中,有许多阻碍进化而且不合情理的部分。”*陈独秀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06.这些“不合情理”和“阻碍进化”的旧观念长期以来束缚着我们的思想,成为社会进化的“成见”,如何打破这些“天经地义”和“自古如斯”的成见?陈独秀提出“决计一面抛弃此等旧观念”,一面“创造政治上、道德上、经济上的新观念,树立新时代的精神,适应新社会的环境”*陈独秀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06.。在为民族解放矢志努力、实践所信、励行所知和“决计”打破成见,以新观念取代旧观念的过程中,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北京大学师生深入反思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历史经验,积极倡导和投身新文化运动,高扬民主和科学精神,发起和领导五四爱国运动,自觉接受和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共产主义小组,而北京大学也在这一过程中开始形成和确立自己的传统与精神——以爱国、民主、科学、进步为核心的五四精神和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成为引领和推动中国现代社会文化变革的思想文化中心。

五四新文化运动蕴含了中国先进分子从爱国主义走向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历程。“从爱国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是中国现代一切先进分子的共同道路。”*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72-173.正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一批中国先进分子相继地实现了从爱国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思想转变,将马克思主义确立为中国现代社会变革的指导思想。五四精神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精神的一面镜子,其生成过程蕴含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思想历程和精神轨迹。就其形成过程而言,五四精神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精神不断发展的历史结果和思想缩影,集中反映了中国先进分子从戊戌维新变法运动,经辛亥革命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历程;就其社会作用而言,五四精神是中国现代社会变革的精神母体,它推动了中国先进分子从爱国主义走向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从思想上接受马克思主义走向实践中践行马克思主义,从创建共产主义小组到创建中国共产党,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精神得以孕育、凝结和显现。正如毛泽东所说:“在‘五四’以前,中国的新文化,是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8.,这种具有“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与反映封建主义思想的文化相比是 “新文化”,但它“属于世界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8.。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和淬炼之后,吸收了五四精神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中国的新文化”,“却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8.。五四精神蕴含着中国新文化运动从旧民主主义文化向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自我转变过程,蕴含着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先进分子走向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觉;五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历史起点和重要源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精神的最初表现。

二、 五四精神是新文化运动自我更新的精神成果

五四精神的主要内容就是爱国、民主、科学、进步。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京大学孕育和生发了五四精神。从客观上说,北京大学之所以成为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在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的叠加下所达至的必然结果。当然,毋庸置疑的是,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是与蔡元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1917年初,蔡元培主政北京大学,他秉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锐意改革,广招人才,倡导民主与科学,使北京大学成为中国先进分子的聚集地、古今中外思想的交流中心、中国思想解放的先导和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冯友兰就此分析说:“在一个历史过渡时期,‘兼容并包’可能是为旧的东西保留地盘,也可能是为新的东西开辟道路。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是后者,不是前者。”*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48.蔡元培“为新的东西开辟道路”的教育改革为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历史条件。

在蔡元培的支持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一大批新派人物相继云聚于北京大学,宣扬新文化,反对旧文化,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的高潮。1915年《新青年》创始人陈独秀率先举起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开启了新文化运动,掀起了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思想浪潮。他说:“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陈独秀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95.陈独秀认为,中华民族要想从对现代文明的愚昧无知中摆脱出来,就必须“急起直追”。“急”意味着时不我待、刻不容缓,“直追”则是救亡图存摆脱民族危机的唯一出路。怎样追和如何追?陈独秀认为:“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陈独秀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95.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陈独秀的“两轮”追赶说精准地找出西方先发国家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也开出了中华民族奋起追赶的路径与药方。

正如有学者分析说,《新青年》1917年以前在上海出版,就此而言,新文化运动源于上海,但是它真正成为一个社会运动,却是在陈独秀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迁到北京,与北京大学文科结合,有了众多具有新思想学者的加入之后。在这个意义上,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发育的摇篮和中心*杨河.谈谈北大精神[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4(4):119-126.。在此期间,北京大学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各类社团如新闻学研究会、进德会、哲学研究会、新潮社、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宣扬新思想、新文化的各种刊物如《新青年》《新潮》《每周评论》《国民》等空前活跃。北京大学的师生处于激烈的思想争论和思想斗争之中。一部分师生宣扬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师生宣扬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一部分师生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并走上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道路。一时间,来自古今中外的各种各样的思潮和主义纷纷登场,一竞其长,可谓学派林立,百家争鸣。正是通过深入的思想比较和激烈的思想斗争,新文化逐渐成为北京大学的思想主流,赢得了越来越多青年学生的信仰,并最终酿成了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既是五四爱国运动发生的思想基础和历史条件,又在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下获得了更加广泛深入的发展。就此而言,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和转折点。五四运动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救亡运动与旨在思想启蒙、文化革新的新文化运动融为一体,成为一场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等待已久的伟大的民族觉醒运动。五四精神的勃勃生机恰似贵如油的春雨使新文化运动在五四运动中实现了自我更新,获得了新的时代内容,实现了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统一。

领导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都曾汇聚在北京大学探讨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宣传民主与科学,倡导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展开学术争鸣和思想斗争。这批人以北大为阵地,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和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领导和推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为五四精神走向中国历史舞台的时代标志,不断总结和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为人们认识和理解五四精神的历史源泉。

1920年4月,陈独秀总结说:“如若有人问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什么?大概的答词必然是爱国救国。”*陈独秀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8.爱国救国是五四运动所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所内含的基本属性,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从来就不缺乏爱国救国的史诗咏唱,而五四运动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救国在特定的历史场景中又具有特有的精神。陈独秀认为“这种精神就是:(一)直接行动;(二)牺牲的精神。”*陈独秀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8.这种“行动”,不但是“直接行动”,而且是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直接行动”,是彻底的不妥协的“直接行动”,毛泽东曾经肯定过这种彻底的不妥协的精神,认为“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9.,亦即“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9.。在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时,毛泽东总结说:“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表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五四运动成为文化革新运动,不过是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种表现形式。”*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58.五四运动把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向新的发展阶段,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和干部条件。

三、 五四精神是中国先进分子走向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动力

北京大学是中国先进分子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的地方,是他们积极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摇篮和中心阵地。马克思主义首先在这里生根,造就了中国最早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四面八方,使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中国现代社会变革的思想指南。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中国先进分子正是在五四精神指引下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以爱国、科学、民主、进步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是中国先进分子走向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动力。

总体上说,经过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科学与民主的观念已逐步成为中国人民衡量社会政治现象的基本尺度和为人处世的理想准则,尽管人们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民主一直存在着广泛的争议,但没有人愿意或敢于公开与之唱反调。正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扬科学与民主旗帜的革命进程中,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因为他们认定马克思主义体现了最高的现代价值,是最先进的科学,代表的是更高的民主即无产阶级的新型民主*王文兵,钟利琼.中国先进分子何以选择马克思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4):202-204.。

在新文化运动前期,各种西方思潮纷至沓来,相互角逐,马克思主义被淹没在其中。在五四运动之后,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感召下,马克思主义从众多学说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在中国得到了迅速传播。李大钊说:“我们劳苦的民众,在二重乃至数重压迫之下,忽然听到十月革命喊出的‘颠覆世界的资本主义’‘颠覆世界的帝国主义’的呼声,这种声音在我们的耳鼓里,格外沉痛,格外严重,格外有意义。”*李大钊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9.这里的“民众”就是渴望着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下解放出来的中华民族;这里的“压迫”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带给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这里的“呼声”就是经过俄国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发出的,也正是中华民族需要的,给中华民族带来无比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呐喊。正是在十月革命伟大精神的鼓舞下,中国先进分子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救国救民的真理和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

毛泽东说:“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0.这里的“俄国人”就是列宁领导的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并成功发动了十月革命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也就是俄国共产党用自己的实践给中国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解放的道路。“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这也意味着一个客观的历史事实的存在,亦即“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0-1471.。不知道不等于不存在,而是处在被遮蔽的状态,十月革命前的中国人努力寻找救亡图存的真理,可谓望尽天涯路,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用革命实践打破了这种遮蔽,才拨开云雾见太阳,“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中国先进分子在黑暗中探索了大半个世纪之后,真正找到了属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之路。中国的先进分子之所以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而当时的绝大多数中国人连马克思是谁尚且不知,从理论上说,马克思主义为他们提供了战胜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从实践上说,十月革命为他们提供了成功的榜样。这一榜样恰恰与中国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也使中国具有了走俄国革命道路的历史可能性。毛泽东分析说:“中国有许多事情和十月革命以前的俄国相同,或者近似。封建主义的压迫,这是相同的。经济和文化落后,这是近似的。……人们,为了使国家复兴,不惜艰苦奋斗,寻找革命真理,这是相同的。”*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69.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中国先进分子毅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确立了自己的思想归属和理想追求,走上了“以俄为师”和努力超越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革命道路。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先进分子怀着民族复兴的伟大志向走向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历程,具体而微地呈现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文化思潮发展演变的基本轨迹,他们以个人的方式几乎重演了几代先进中国人艰辛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心路历程。历史证明,以敌为师难以战胜敌人,必须以高于敌人的思想为师才能战胜敌人。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先进分子同时反叛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根本出路。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分析说:“正是在‘五四’运动所产生的这种新的政治环境和思想环境中,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转向了俄国革命的模式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范围的革命性变革的理论。……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既要否定中国过去的传统,又要否定西方对中国现在的统治,因而出路只能是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M].杜蒲,李玉玲,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23.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其历史基础,而且有其思想基础;不仅有其实践范例,而且有其价值追求;不仅根源于本国现实要求,而且深受世界潮流和时代特征的影响。

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出于他们反帝反封建、爱国救亡、追求科学、民主和进步的现实需要,是他们长期学习和反思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一个思想结果,而这一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批判和超越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过程。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发展道路上说,意味着他们对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和中国传统封建主义道路的双重批判和超越;从文化上说,意味着他们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和中国传统封建主义文化的双重批判和超越。从历史过程来看,中国先进分子批判和超越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初路径是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因为“先生”总是欺负“学生”,他们最终走向超越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一个从以西方文化反叛中国传统文化,到以马克思主义反叛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思想历程。这是一个实现双重超越的思想革命和文化自觉历程。

四、 五四精神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北京大学是中国先进分子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阵地,是他们最早宣传和赞扬俄国十月革命的地方,是培养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摇篮,是他们筹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重要基地,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历史起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源地。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五四精神是中国革命的一面旗帜,指明了中国现代社会变革的正确方向。五四精神造就了中国最早一批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正是在北京大学共事期间,凭借北京大学这一历史舞台,导演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等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赢得了巨大的社会声誉,受到了人们的赞颂。人们常说:“北李南陈,两大星辰;茫茫黑夜,吾辈仰承。”*萧超然. 马克思主义与北京大学——为纪念北大建校一百周年作[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35(4):14-31.可以说,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转折关头出现的李大钊与陈独秀这两个中国先进分子中耳熟能详的名字,早已超越了他们自己的身份、地位甚至属于他们的那个时代。他们的名字是早期中国共产党的代名词,是五四运动中中国先进分子的代名词,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奋斗的代名词,是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并开始中国化的先驱的代名词。所以,五四精神不仅蕴含了中国先进分子走向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觉历程,而且蕴含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自觉地实现革命知识分子与工农大众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基本精神,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李大钊等中国最早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一再倡导革命知识分子一定要到民众中间,和他们一起生活,关心他们的疾苦,与民众结合起来,打破知识分子的界限,加入劳工团体的运动,才能实现改造中国的目的。1920年,李大钊说:“‘五四’以后,知识阶级的运动层出不已。到了现在,知识阶级的胜利已经渐渐证实了。我们很盼望知识阶级作民众的先驱,民众作知识阶级的后盾。知识阶级的意义,就是一部分忠于民众作民众运动的先驱者。”*李大钊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74.这些先驱者要以民众为后盾,要忠于民众,实现与民众的结合,这就意味着在中国的现代历史上,较早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李大钊面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和客观需要,有着自己探索革命方法和道路的深深思考。他主张在思想上要接受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要与民众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依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以研究怎样成了中国今日政治经济的情状,我们应该怎样去作民族独立的运动,把中国从列强压迫之下救济出来”*李大钊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7-398.。这种觉悟表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革命的结合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很早就引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关注。陈独秀也强调马克思具有两大精神,这就是实际研究的精神和实际活动的精神,他说:“我很希望青年诸君能以马克思实际研究的精神研究社会上各种情形,最重要的是现社会的政治及经济状况。”*陈独秀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0.在陈独秀看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就必须深入研究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特别是中国政治和经济状况,而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上,这就是马克思的精神,而且是“马克思第一种实际研究的精神”。这种精神要求 “青年们尤其是社会主义青年团诸君,须发挥马克思实际活动的精神,把马克思学说当做社会革命的原动力”*陈独秀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0.。李大钊、陈独秀等中国最早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已意识到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中国社会现实的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初步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思想。

后来,毛泽东总结说:“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分。”*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59.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社会势力”组成部分的知识分子,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率先觉察、觉醒和觉悟的群体,这种“觉”的实践张力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中都非常明显地表现出来了,“而五四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则比辛亥革命时期的知识分子更广大和更觉悟”*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59.。但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五四运动最终都没有能够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目标和任务,历史的事实证明:“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59.是否愿意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是真正革命的分界线,毛泽东说:“真正的革命者必定是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的。”*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59-560.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只有通过知识分子,才能实现这种结合,才能为中国共产党奠定坚实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为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改造中国社会现实的实践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深刻认识到创建中国共产党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李大钊说:“各国的C派朋友,有团体组织的很多,方在跃跃欲试,更有第三国际为之中枢,将来活动的势力,必定一天比一天扩大。中国C派的朋友,……若能成立一个强固精密的组织,并注意促进其分子之团体的训练,那么中国彻底的大改革,或者有所附托!”*李大钊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1.陈独秀说:“我以为共产党底基础建筑在无产阶级上面,在理论上,自然要好过基础建筑在有产阶级上面用金力造成的政党;但是天下事‘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旧政党底腐败诚然是信而有征,新的共产党究竟如何,全靠自己做出证据来才能够使人相信啊!”*陈独秀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74.李大钊、陈独秀认为,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改造中国社会的革命实践,必须创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革命的中枢。因此,他们义无反顾加快了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的步伐。

1920年6月,在陈独秀的主持下,以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基础,正式成立了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同年10月,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室,在李大钊的主持下,以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为基础,正式成立了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当时取名为“北京共产党小组”。上海与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是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此后,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影响和帮助下,武汉、长沙、广州、济南等地的先进分子以及旅日、旅法华人中的先进分子,也相继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革命的面目因此焕然一新。从此,中国共产党成为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的先锋队,掀开了中国现代革命历史的新篇章,走上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辛道路。

猜你喜欢

新文化运动人民出版社李大钊
新文科建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文化运动”
李大钊《青春》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李大钊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
下篇走向觉醒的文化与精神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新文化运动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