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小学语文课中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意义与方法

2018-01-13何卫娅

新课程·小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意义小学语文

何卫娅

摘 要:在新教育理念下进行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即为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当中,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要准确把握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尽量避免探究性学习的误区,让“探究”策略有效实施,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意义;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有的学生能够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发展。可见探究性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愉快的体验。

一、探究性学习的含义及重要意义

语文当中的探究性学习,就是把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入语文的写字、阅读、写作、口语和综合性学习当中,在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学习中多方查阅并用心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带着任务有目的地进行阅读、试验、采访等,去主动获取语文知识,主动获得主观感受、领悟、理解。学生更有兴趣主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主动获取与试验中,逐步领悟这种学习的方式,养成主动思考的好习惯,逐步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技能,开拓思维,提升语文素养。

探究性学习能够正确把握和体现语文教育的重要,是语文教学中更实效、更高效的需要。语文和其他学科不一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方式应是语文实践,让学生更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语文实践中获取丰富的学科知识。目前的阅读教学中,依然存在那种不管学生是否预习,不管学生认知程度,从原点开始,平均用力,一问一答的教学方式,大量耗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但是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对文本的学习,依然停留在原有的知识层面。要让阅读更高效,就必须要以学定教,通过引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开掘他们的创造性,让课堂充满愉悦的气氛。

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1.多措并举,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手段,声色并茂的特点,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吸引学生,在借助多媒体手段的同时,穿插着朗读、讨论、讲解的方式,在有疑点难处的地方着重讲解。老师要培养学生深究的习惯,在无疑处设疑,让学生自主思考,不仅让学生做到对课文有所理解,还要对生活有所感悟,文章起于生活,终于生活,要是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中读出作品中作者想表达的悲苦酸甜、喜怒哀乐。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对人生的认识,加深对语文的学习。引入新课时,我们可以用一两句话或者几句话来煽动学生的情感,有时候有感情地阅读,有时候巧妙设疑,以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比如说,在学习六年级上册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一篇课文时,首先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让学生自己体会这篇文章的感情色彩,这篇文章的大概内容。然后老师再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让学生体会老师朗读这篇文章的情感,是否与自己朗读时候的理解一样。最后老师可以让学生看标题,对学生提问:“谁回来了,为什么要说‘终于回来了?”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这篇课文。

2.创设情境,开启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

心理研究表明,只有在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对环境氛围有一定的要求,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不良好,学生厌学情绪会比较严重。因此,首先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地进行探究,让他们从探究中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课堂的和谐建立,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前提,其次,老师一定要赏识每一个学生,老师要学会鼓励学生发扬优点,让学生正视自己的缺点并改正。老师要成为学生积极的引导者、合作者、激励者和促进者。再次,一定要注重学生合作精神的体现。比如说在学习六年级教材《春夜喜雨》和《诗经·采薇(节选)》的时候,老师可以进行分组学习,让小组同学相互监督背诵,进行学习之前,让一名成绩好的同学辅导一名成绩相对较差的同学,一一分组进行诗词的背诵以及诗词的感悟和理解,最后验收他们的成果,并对较好的小组进行表扬,让平时成绩相对较差的同学能够得到老师的赞赏,是对他们的一种鼓舞。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认知的過程,认知与情感要相互协同,二者缺一不可。所以,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我们老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给思维以强大的内驱力,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展开探索。比如在学习五年级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老师可以让同学进行两两分组,然后进行对话,一个同学扮演“小苗”,另一个同学扮演季羡林,进行对话,然后再交换角色进行对话,进行分组对话时,老师可以走下讲台选出扮演角色最好,对话最有感情的一组进行展示。让他们扮演两个角色的目的,就是当他们自己处于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情境中,他们不同的体会也是不同的。

3.提供机会,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

过去的教学方式,就是老师只负责讲,学生只负责听,或者老师只负责抽问,学生只负责回答,上课的时间都被老师的“讲”“问”占据,学生就像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失去了自主朗读、领悟、思索、探究的机会,老师成了灌输知识的器具,学生成了被灌输的容器或者任由老师摆布思想的机器人。然而这种教学方式看似循规蹈矩,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一个老师,我们应该主动给学生提供朗读、领悟、思索、探究的机会,让学生这个阅读主体,自己去独立感受,驾驭文本,而这些都不应该被老师代劳。

4.展开想象,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探究

传统的上课方式,都是老师对学生提问,学生进行回答。探究性学习可以让老师综述课题,让学生提出质疑,自主提炼出探究课题。探究课题应该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最佳的效益。所以,由学生提出探究性课题的话是再好不过了,教师若能够从学生的质疑中,对此加以提炼和升华,而最终形成探究课题,这是最佳的策略。在这个基础上,老师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写和研读有关的重点词句,并且与全班交流。还可以通过解读课文题目得出探究性课题,就如本文前面所到的课文《祖国,我终于回来了》学生对题目的解读。“题”的意思原本是“额头”,而“目”的意思原本是眼睛,把文章的题目比喻成一个人的额头和眼睛,便说明了题目对一篇课文的重要性,在学习一篇课文时,我们通常可以从文章的题目就知道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和感悟是什么,因此,从解读课题入手得出探究的课题,可以起到纲举目张、提纲挈领的作用。经过学生反反复复品味细读、深入探究讨论,对不同疑问的争辩,老师可以适时进行点拨,开阔学生的思路,深入理解文字的内涵。老师还要学会在趣味的活动中引出探究的课题。探究性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在原本枯燥的课堂上活跃起来,让被动的消极接受变成主动的积极探究。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如果老师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到有趣,则课堂的学习自然会有很好的效果。

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究,在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中获取更多的知识,用已经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已经遇到或者将要面临的问题。老师应该看重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从各个方面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沈佳良.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课堂[J].教育家,2016.

编辑 高 琼endprint

猜你喜欢

探究性学习意义小学语文
探究性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策略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