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2018-01-13王棉端

新课程·小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农村小学实践德育

王棉端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小学也开始关注德育工作的开展。在具体的德育工作开展中,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这样才能满足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实践需求。

关键词:农村小学;德育;实践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怎样落实“以人为本”,培养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人,下面从四个方面阐述农村小学如何抓好德育工作。

一、树立学校大德育观

新课程倡导大语文观,强调语文教学要从更深更广的空间领域实施教学。受此启发,我们认为小学德育应该从传统的“小德育”向大德育转变,淡化道德理论教育,重视伦理道德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丰富德育内容,使学生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懂得民主法治的人,一个有高尚思想情操的人。大德育观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还体现在德育工作队伍上。过去的教育,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学校认为教育学生是老师的事,而老师也觉得自己有能力教育好学生,于是德育成了学校老师们的孤军奋战!学校和家庭相结合,协调一致,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教育思想了,只是实践起来并不是那么完美。就学校德育队伍、德育方式来说,我们忽视另一部分重要的教育力量后勤管理人員,另一种更有效的德育形式是在服务中育人,为学生树立履行责任的典范!

二、着重德育目标的层次性

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存在着“一张面子,一个调子,一个步子”的问题,一年级的目标和六年级一样,小学的目标和中学一样,学生和成人一样。所以出现了学校德育工作社会化、儿童德育工作成人化、学校德育目标空大化的现象。所以,需要注重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如针对不同的学习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低年级为养成良好的卫生文明习惯;中年级为学会独立自主,有集体观念;高年级为有初步的是非观念和民主法治观念。

三、重视道德情感的激发

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行为是目的,而道德情感是关键。一直以来,情感都是让人的心理产生变化的一大因素,直接决定了人的行为。曾经列宁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人没有情感,那么人就无法再去追求真理。另外,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教育最根本的技巧是对于学生应该怎样去爱护。传统的德育形式是说教、灌输、强制,在这种教育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很难有沟通,师生关系和谐更是奢侈!这注定了它的失败。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信息传播的广泛,学生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他们被关心、理解、尊重的欲望也越来越强,如果教育者不顾及他们的感受还是一厢情愿地说教要求,势必会引起他们的反感。所以,要对学生进行教育,首先要走进他们的心灵。

四、实现从灌输型走向开放型实践德育

灌输型的德育工作,德育工作者处于居高临下的状态,其重视度偏向于本身的德育要求,但是忽略了德育对象的实际需求,直接的灌输,无法内化德育对象的内在动机。这一种方式,很可能出现“我打你通”“我说你听”的强制性局面,学生会对这一种模式产生抵触心理。众所周知,德育结构包含了知情行意四个方面。开展德育工作,就应该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同时还能够导之以行、示之以法。如此才可以增强德育对象本身的意志力,同时也能提升其自觉性。在多年的教诲中,学生基本上明白什么应该做。但是问题在于就算他们知道了,依旧不会选择去做。所以,想要从道德的认知提升到道德行为的产生,当学生能够进行适当的体验,并且有一定感悟之后,就会实现自我人格的全面提升,最终过渡到我要做这一个方面,这才是真正的德育根本。教育的本身并非是让学生明白评价标准,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的选择具有价值性,能够让学生拥有参与的机会。有人说,如果从小学到大学失去了所得到的东西,其能够剩下的就只有素质这一方面了。而这里所说的素质并非是一种技能,其最根本的体现于道德。

实现开放型实践德育。对学生安全的担忧使学校教育工作显得缩手缩脚,目前学校德育多为封闭型德育。表现为把学校与社会隔离开来,把学校办成“看守所”“幼儿园”。虽然老师明明知道道德是在生活中形成的,但是就是不敢大胆放学生去实践,就是害怕承担责任。当然,老师也有自己的苦衷!这就要求上级主管部门客观认识和处理学校安全事故。严惩学校、老师工作中的马虎应付,为学校老师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使学校在教育实践中有所作为。

总之,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只要做到树立学校大德育观,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解决他们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心理问题。着重德育目标的层次性,重视道德情感的激发,实现从灌输型走向开放型实践德育,为学校老师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就能真正达到培养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人的学校教育目标。

编辑 温雪莲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村小学实践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