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工活动在班级德育中的个体意义及措施

2018-01-13文康辉

新课程·小学 2017年11期

文康辉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级各类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稳步向前,于其中最显精神朝气的,莫过于义工队伍的出现,其为人们的精神世界描画了一道亮眼的光。而在育人培德的学校里,以学生个体及集体为对象、班级为基本单位的德育,明显更需要发由社会生活的这种义工活动。

关键词:班级德育;义工活动;个体意义

“义工”发源于19世纪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最初可谓对宗教信仰的实践诠释,也可谓“志愿者”,其核心是“自愿、利他、不计报酬”,因此具有相应的自愿性、公益性、付出性。“义工”传入中国社会以来,已在方方面面极大地激发了关于慈善、品德等经纬的影响,社会上的义工流更如洪流般席卷了全国。

对于处在学校温室中的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而言,他们的品德心性正处于一个辨别、接受、实践的关键阶段,如何引导好学生成为有爱心、负责任、有担当的接班人,是班主任工作乃至学校德育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幸运的是,现如今,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联结逐渐发挥出更充分、更独特的作用,特别是义工活动的蓬勃发展,为学生德育工作注入了持久而鲜活的力量。

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须清晰地意识到,义工活动在班级德育中已然成为品德课之外的一项重要支柱,是学生品德培养过程中体现实践能力的旁侧利器,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生核心素养的生动诠释,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品德课的说教无法呈现的特殊育人作用。可以说,学生成为义工,积极主动参加义工活动,首先产生针对个体本身的意义。

一、在班级里获得身份、价值的心理适应

学生在家里是子女的身份,在学校是学生的身份。这种角色的定位是给定的,而学生对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身份可能心理上的认同及共鸣并不强,更多的是一种被动认可。

而义工的身份,更多体现的是社会层面的色彩,在一个班集体里,这种身份能够带来与众不同的心理感觉。得益于社会义工环境的衬托,拥有义工身份、经常参加义工活动的学生,会更高程度地产生关乎身份、价值的心理正向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将会持续、扩散,成为正能量的辐射源。班上一名姓许的同学早早地成为义工,经常参加义工活动,平时表现出来的心理感觉都是很积极的,关于义工的言谈举止也散发出自豪、骄傲之气息。

二、增强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一个义工,就是一份力量;多个义工,就是一股力量。获得义工身份后,利用校内校外的机遇积极主动参与义工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增加与班级其他同学的互通交流,明白他人身上平时未曾表现出来的个性特点,并于其中相互激励、相互扶助,日积月累,便能更好地促进班集体的向心力,迁移至关乎班级的其他活动,必然也会产生较好的凝聚力。对于班主任而言,这是个可贵的机会。利用班会课将参加义工活动学生的照片做展示,并请义工学生做分享,全班学习认知,班主任加以引导,在日后的班级、校级等集体活动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会较大地增强,所以说,那些义工学生在班上的榜样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三、给予学业后进生展现自我独特的平台

当过班主任的老师都很清楚,每一届每个班上的学生不可能全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客观存在的情况是必定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业不需要老师操心,谓之优秀生。其中一部分学业成绩较为糟糕的学生,可谓之学业后进生。然而,这部分后进生可能表现出来的只是“学业的后进”而已,他们在学业之外的其他方面会呈现出不一样的色彩,有的擅长交际,有的长于动手,有的专于协调……义工身份则给予了这部分学生独特的标签,义工活动则提供了让他们表现出不凡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业后进生们能表现出自身更大的优点,如若不然,能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独特一面,那也是班主任待在教室里都看不到的。班上一个高个的男同学,学习基础比较差,导致学业很落后,失落感很重,基本上在学习上找不到存在感和成就感,但是在义工活动中,却能够与他人谈笑风生,收获较大的成就感,学业上的不愉悦在义工活动中消失不见。

四、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扩大生活圈子

许多的义工活动是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的,因此可以接触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不管是去提醒路人不闯红灯,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还是去公园森林拾捡垃圾,这部分学生与其他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义工结伴而行,既有机会认识不一样的人群,了解不同人的不同特点,也在这些活动中丰富生活体验,感受不一样的存在。班长曾在作文中提及做义工的感受,她说,参加义工活动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说不定你瞬间就可以认识一位新的朋友,还可以与之交谈甚欢,遇上同龄的就更好了,几乎可以无话不谈。而且,在课堂外的社会活动中锻炼自己,见识不同的场合,自己会更加成熟,会更全面地想问题。

五、和谐亲子关系,增进家长与班主任的有效沟通

如今,很多学生并不是单枪匹马地参加义工活动,而是选择与自己的亲人尤其是爸妈结伴而行。在这个过程中,儿女会见识到不一样的父母,父母会了解到儿女不一样的个性,对于双方而言,都是一件好事。能看到优点当然最好,如看到不足,这也是一个及时介入纠正的绝好机会。不少班主任都感慨家长不了解学生,学生也不亲近家长,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僵化,甚至弩拔弓张。诚然,这是客观存在的,因为班上就有学生的家庭是这样子的。反观儿女父母共同参加义工活动的家庭,亲子关系会越来越和谐温馨,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减少了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难度,虽然不能说全是参加义工活动的作用,但是义工活动的促进改善作用,无人能否认。

基于成为义工并参加义工活动的诸多独特意义,班主任要积极发动学生及家长主动融进义工队伍的洪流,发挥其在德育中的作用,努力使学生的道德品质积极向上。一是首先明确“义工”的定义及要求,清楚自己对于“义工”的心理适应;二是充分发动,积极宣传,借助班会课、品德课等,借助义工榜樣进行思想的认识;三是联合家校、社区,及时了解计划开展活动的相关信息,做好参与评估,并充分促进家长的参与;四是建立、完善评价体系,对参与义工活动的相关情况进行总结反思,展望未来。

总的来说,班级德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育人工程,借助义工这个抓手,多方面共同参与,总会有花开果硕的那一天。

参考文献:

[1]北京志愿者协会.志愿者读本:走近志愿服务[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

[2]穆青编.志愿服务理论与研究[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编辑 温雪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