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感”而“发”

2018-01-13彭琪

新课程·小学 2017年11期

彭琪

摘 要: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简单,却是打好数学基础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抽象、理论性的语言对于这个时期的儿童是索然无味的,学生并不明白你在说什么。所以在低年级的课堂中,很多教师都会绞尽脑汁地将抽象的数字符号转化成形象生动的感性事物,以此来呼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而解决相关问题。

关键词:低年级数學;感性事物;激发想象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发展阶段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演阶段、具体运演阶段和形式运演阶段。皮亚杰认为:7~8岁这个年龄一般是儿童概念性工具发展的一个决定性转折点。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具有真正的运演性质。在具体运演阶段,儿童的思维已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这种思维运演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1]因此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仍然需要大力借助具体感性的事物来激发学生的思考。

一、以形思数,激活思维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少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这句话说明了:数和形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在研究数的时候,往往要借助于形,在探讨形的性质时,又往往离不开数。[2]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形象直观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要使低年级的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数学逻辑理念,仅仅凭借老师的语言讲述是远远不够的。[3]教师需要借助直观形象的事物,激发学生的想象,将具观事物提炼为抽象的理念,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教师由分一块蛋糕这个话题引入,两人分一块蛋糕,怎么分才公平?学生会毫不犹豫地说“一人一半”。那么这个一半应该怎么分?教师在课件上出示蛋糕图片,利用教棒演示分蛋糕,学生就会领悟,这个“一半”必须平均分,“一半”在数学上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进而由二分之一开始学习分数的意义以及认识其余的几分之一。

二、动手操作,激发想象

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既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种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兴趣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七八岁的孩子天生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对他们来说,动手是一种乐趣。[3]

学生在进行学具操作的过程中,边操作,边说自己的想法,通过操作和语言表达,反映头脑中的思考过程。在教学“9加几”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左边放9根小棒,右边放4根小棒,问:“你能根据你摆的小棒,列出一道加法算式吗?”学生:“9+4。”“那么,9+4等于几?”学生:“13。”“你怎么知道等于13?”学生一:“数一数,左边9根,那接下去数10,11,12,13。”学生二:“我不会算9+4,但是我会算10+4=14,那么9+4就比10+4少1就是13啊。”学生三:“我们以前说满10根就可以捆成一捆,那左边9根,我从右边移一根,变成10根,捆起来,再看1个十和3个一就是13。”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利用小棒掌握算理,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多元化的解题思路增加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

三、张口说读,加强感悟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离不开思维,而思维离不开语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提倡学生多读、多说,加强理解抽象概念。

在教学一年级“10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说一说从图上能看到什么数学信息。学生明确:“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2个小朋友。”“那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教师:“你能完整地说一说吗?”学生结合前期的描述:“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2个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让学生尝试用三句话概括一个数学故事,学生在概括的过程中,经历读图、理解图意、语言概括提炼的过程。经历这些过程,那么学生应该能充分理解3+2=5的意义。

除了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也可以把知识总结成顺口的儿歌,学生反复说唱,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例如在学习“10的分与合”时,“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这首儿歌概括了10的分层与合成的所有可能性。学生在学习“分与合”这一章节时,10的分与合的情况最多,也是学生最难记忆的。通过这样的儿歌的反复背诵,学生很快就能联想到10的分层情况,难解的知识点通过这首朗朗上口的儿歌变得有趣又生动。

由“感”而“发”,运用感性的事物,不管是实物性的图形、学具还是生动的语言,教师的终极目标都是触发学生的灵感,引导学生更好地学,更有乐趣地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是比较特殊的,它发生于学生的学习初期,对于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有深远的影响。教师应当充分了解低年级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发展需要,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法。学生有不同的个性特征,但是也有共通的心理特点。低年级的学生积极、活泼、思维活跃,但是受限于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仍然需要教师的大力引导。感性事物的激情引趣,直观实物的灵感激发,以形思数的思维激活,动手操作的想象激发,再辅以科学精确的言语表达,那么低年级的课堂应该会更加活跃灵动。

参考文献:

[1]汪渭芳.“数形结合”天地宽: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J].小学教学参考,2010,6(30).

[2]童兆康.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性教学的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10).

[3]周晓琼.浅谈学具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3,2(69).

编辑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