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教学设计
2018-01-13吴秋燕
吴秋燕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87~89页例1、例2以及“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是它的几分之一;能正确读、会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联系分数的含义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让学生经历从平均分的结果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表达交流理解抽象的几分之一的过程,发展形象思维及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读、写几分之一,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难点】
分数的含义。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法、对比练习法、愉快学习法。
【教学准备】
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纸片,课件,电子课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例1主题图
提问:观察小东和小林在户外过生日的活动图,你看到有哪些食品?
把每种食品都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
2.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强调: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分得不满1个,只能说每份分得“半个”。这“半个”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呢?(分数)
3.板书课题: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
【设计说明:通过设计学生熟悉的生日活动时分食物的情境,一方面能有效唤醒他们原有的“平均分”的经验,为初步认识分数作好适宜的认知铺垫;另一方面,能使他们在表达平均分结果的过程中体会到:有时平均分的结果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课
(一)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1.学习例题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平均分蛋糕(尝试教学)
引导:把1个蛋糕怎样分可以得到这半个呢?(学生操作用圆形纸片平均分)交流:怎样分的,每人分得其中的多少?(课件出示)
说明: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半个,是这2份中的1份,这1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可以写成 。分数与学过的整数有什么区别?
2.教学读写几分之一
先写短横线(分数线);平均分成2份,在横线下面写2(分母);取其中的一份在横线上面写1(分子),表示这样的1份。写作: 。读作:二分之一。
问:蛋糕的另一份可以用哪个数表示?每份是谁的 ?
3.介绍分数各部分名称:
4.练一练(课件出示判断是否是 )
【設计说明:“半个”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而“ ”则是这一生活经验数学化的结果。借助直观演示,能帮助学生在“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之间架起认知桥梁。让学生通过比较和判断进一步明确:只有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才能用几分之一表示。】
5.教学“试一试”——动手操作,拓展认识
(1)学生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的 。
指出:不管怎样折,也不管折出的这1份形状是怎样的,只要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这样的1份就是它的 。
进一步要求:你还能折出一张纸的 和 吗?
(2)小组比赛:展示并说出几分之一的意义。
【设计说明:同一个图形可以折出 、 而且有不同的折法。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小组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学习例2: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强调:同样大小的物体或图形才能进行比较)
1.同桌两人合作,用两张同样大的圆形纸片折一折,分别涂出它们的 和 ,尝试比较它们的大小,并说明理由(举生活中的例子)。
2.再折一折并涂出它的 ,然后把 与上面的两个分数分别比一比大小。
讨论并小结:把同样大小的一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自然就越小。 ○ ○
练一练(课件出示:看图比较每组数的大小)强调:同样大小的物体(图形) ○
【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表达交流理解抽象的几分之一的过程,能联系分数的含义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三、实践应用
做“想想做做”第1~4题。(学生先独立在课本完成再在电子课本板演)
【设计说明:第1题重点关注“图形被平均分成多少份,涂色部分是这样的几份”,突出分数的意义;第2题提供 的正、反例子让学生通过比较和判断进一步明确:只有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才能用几分之一表示。“平均分”是建立分数概念的必要条件。第3、4题必须同样大小的图形才能进行比较。】
四、全课总结
初步认识分数,能正确地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联系分数的含义并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板书设计】
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
例1
把一个物体(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就表示几分之一。
写作: 读作:二分之一
例2 > >
把同样大小的图形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自然就越小。
编辑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