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差异性下的探究区别

2018-01-13陈彦

新课程·小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科学探究生活化

陈彦

摘 要:“探究性学习”成为新课标下小学科学的教学理念备受青睐。开展实验教学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又能增强他们的动手、合作能力。虽然都是贴近生活的一些科学内容,但不同的年级段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使他们更扎实地掌握、理解科学相关知识。面对现时科学教育领域尚不成熟的“长时间探究”教学理念,势必会对学生的自我主动学习方式产生极大的考验。

关键词:科学探究;年级段;生活化

从三到六年级的小学科学教材编排中粗略统计,小学科学学科中,学生实验课时占了总课时数的一半以上。从最初的对周围植物、动物、生活材料等内容逐渐涉及到不可直接观察、触摸的深一层内容,如电、力、声音、能量等。这就要求我们对于不同认识能力的学生应用不同的科学教学方式、不同的科学探究指导程度,不同深度的探究结果。

一、教学方式差异

(一)对于中段学生的教学方式

在接触科学这门课的初期,学生完全没有自我探究某事物或某个现象产生原因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很明确地告诉学生本课操作的目的、方式及要得到哪些方面的结论。因此,教育心理学中指明:在观察事物,做一件事前,只有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任务时,他们才能更明确、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

1.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备教材、备教参更要备学生,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创设出符合学生思维方式的教学情境,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思维欲望,积极动脑,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勤于探索的好品质。

例如在教授“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时,因为学生对于空气必定会有自己的原有认识,于是我们可以先提问:“对于空气,我们都知道些什么?”便可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再根据教学内容安排让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得出自己尚不清楚的其他特征或更正自己原有的错误认识。

2.不断进行实验调控

在教授“蜗牛”一课时,因为第一堂课没有意识到蜗牛具有胆小、怕受惊扰的生活习性,便把它给放在了实物投影仪下,只想着方便学生共同观察。结果饿了一天的蜗牛对美食无动于衷,使得整堂课都失去了掌控。课后查阅了大量资料才明白自己犯的错误。吸取了教训的我在后面几个班级的教学时,注重环境的布置,利用窗帘遮挡光线,要求自己和学生保持安静,营造了一个适宜蜗牛出来爬行的环境,于是课堂上的蜗牛表现得很活跃。只是注意到了一个教学细节,但对本课观察蜗牛创造了成功的第一步,也让学生学习到探究性实验是在不断修改中完善的。

(二)对于高段学生的教学方式

五、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系统地思考某个问题的能力,因此科学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使小学学习的探究活动真正得到落实。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主地形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探究—形成结论—实验验证”的过程。

若仍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对问题的研究都按部就班地照老师所给出的步骤一步步地去做,这样就会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学生主动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在教授“种子发芽试验(一)”一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发芽又需要哪些条件呢?学生便开始了积极的讨论,并认识到需要通过实验证明假设。在这里老师只需要指导下其中一个条件的证明方式,剩下的便可交给学生自行探究解决,而学生也很快地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条件设计实验。

而“种子发芽试验(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两课时的教学也有相同之处,学生也是将原先的实验继续研究下去,因为这三个实验都是需要长时间的探究(在家里、学校多次细致观察),大大地增加了他们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积极性,创造了一种积极的科学教学氛围,遇到许多操作中、观察中感兴趣或困惑的问题他们就会围绕在我的周围细致地问,有的学生甚至记录下种子在各个时刻的变化和由此而产生的疑问。在这种长时间的探究学习下,学生认真观察,科学记录本也做得精美细致多了。

2.自我进行实验要素分析

在教授“运动与摩擦力”一课时,因为学生已经利用小车和弹簧测力计对运动和力作了探究。因此,这节课是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自主学习获得知识的探究性课。通过引导、讨论、实验操作、观察、感知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知摩擦力,经过分析交流,认识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探究摩擦力大小受到哪些因素影响。通过交流猜想、制定探究方案、完善方案、实施实验、在小组共同探究分享中获得知识。

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将大方向指引给学生,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维和操作。

二、科学教学的生活性

新课标对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都要求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不论哪一册教材的编排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仅是根据认知能力的不同每册探究的深度、广度、涉及面略有不同,但却都使他们能很容易地联想到生活例子。

科学教学的生活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从而有效地提高科学教与学的效率。

三、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听了一个科学学术课题探讨——长时间探究。

对一堂课的问题进行探究,历时一小时多,对于这种长时研究我很认为对小学高段教学较适合一些,因为中段的学生刚刚由低段上升到中段,他们已经要努力适应每天多一节课、每天多许多作业,如果要他们在长时间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活动上,效果应该不太理想,他们的课堂还是要在老师的主导下进行的,而这又与自主地进行长时间探究相违背,所以高段较为适合,而且还应该积极开展。因为毕竟40分钟既要学理论知识又要动手实验、分析原因、提出问题,这么多的知识要给更多的时间消化,效果会更好些。否则仅是通过一个现象得出一个结论,他们的思维并没有真正地进行深入思考就被老师给牵引到另一个现象或者问题上去了。

应让学生把课上未解读的科学问题带到课后的生活中,充分认识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思想,认识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我们时刻都在与科学打交道。教科书中的许多教学内容切实地符合了这一纲要,既契合了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又符合他们的心理年龄和认知年龄,做到把知识贯穿于生活中,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一个完美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可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拟定实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并进行汇报、交流”。每位科学课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完成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但是,真正做到这一步,需要一个能力形成的过程,

作为科学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放慢“探究的脚步”、放浅“探究的深度”。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设计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动。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之上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这才是我们在科学教育中所追求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科学知识”三维教学目标的系统达成。

参考文献:

赵俊峰.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編辑 李博宁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学探究生活化
初中写作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生活化练笔为小学生写作插上翅膀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存在的几个偏差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