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企业的综合实力及创新力

2018-01-13潘鹏叶堂林

前线 2017年12期
关键词:高新技术服务业数量

潘鹏+叶堂林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细胞”,是区域及国家创新的主力军,企业科技创新已成为引领国际经济社会及科技进步的核心力量。对于京津冀地区而言,迫切需要加快创新、增加技术供给、释放新动力和激发新活力,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基于此,本文运用企业大数据,对京津冀企业发展水平及创新能力进行测度,摸清区域内企业总体的发展态势,找到企业层面制约京津冀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指数测度与综合评价

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总体处于创新导向阶段,创新驱动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本文认为,企业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国民经济细胞的企业,其实力、活力、创新力直接影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现在和未来。

针对京津冀企业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北京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基础和企业专利研发水平优势突出,是京津冀地区的企业创新高地。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来看,2008~2015年京津冀三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均保持上升趋势,增长率大体相当,基本维持在20%~30%,且河北地区平均增长速率高于天津和北京。北京在数量上具有明显优势,其拥有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约占京津冀地区总量的80%左右。2015年北京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为13531家,是2008年2152家的6.3倍,地区占比为77.1%。天津2015年拥有2460家高新技术企业,是2008年394家的6.2倍,地区占比为14.0%。河北2015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为1551家,是2008年152家的10.2倍,地区占比为8.8%。从企业专利研发水平来看,北京企业新增专利数量在京津冀地区占比最高,基本在65%左右。2000年北京企业新增专利数量为1814件,占比为67.2%,2015年增加至101302件,占比为65.4%。天津2015年企业新增专利数量在京津冀的占比水平略有上升,2000年天津企业新增专利数量为469件,占比17.4%,2015年为34093件,占比22.0%。2000~2015年间,河北企业新增专利在数量上保持增长,但在地区占比水平上有所下降,2000年河北省企业新增专利数量为415件,占比为15.4%,2015年上升至19516个,占比下降为12.6%。

行业分析与基本判断

当前京津冀要想进一步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区,必须在推动产业疏解转移、优化产业链条结构的过程中,探索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有效路径。从区域经济主体的角度出发,产业发展着眼于生产力布局的宏观领域,其由行业组成;行业发展着眼点于企业或组织生产产品的微观领域,由企业或组织组成。因此,本文从行业角度出发,在企业发展测评的框架体系下,对京津冀企业创新水平进行有重点和针对性的分析与梳理,并得出如下基本判断。

北京企业创新实力雄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具有很好的支撑。企业已经成为北京打造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抓手。2015年,北京企业新增专利数约占京津冀总量的65%,新增注册商标数约占80%,三项专利数约占67%,新增专利数量是天津的2~3倍,河北的4~5倍。2015年北京科技服务业存续企业数量为323694家,其中9806家属于高新技术企业,分别占全市存续企业总量的26.8%,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72.4%,科技服务业企业的新增专利数量达到39328件,占全市企业新增专利数量的38.5%,创新优势明显;2016年北京服务业占GDP比重为81.8%,现代服务企业数量约占京津冀地区总量的60%。北京科技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显著优势表明,北京高精尖经济体系已具雏形。海淀和西城是北京打造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在北京16区+亦庄开发区中,海淀区企业创新能力最强,在科技服务业上占据绝对优势,2015年其拥有6765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50.0%,企业新增专利数量为28742件,占比29.2%;西城区在企业专利研发方面优势显著,2015年企业新增专利26988件,占北京市总量的26.6%,企业三项专利数为111062件,占比20.9%。

天津制造业和科技服务业创新优势明显,研发转化条件成熟。天津制造业创新能力突出,科技服务业近年来发展较快。从企业新增专利数量来看,2015年天津企业新增专利总量为34955件,在京津冀地区的占比由2000年的17.4%上升至2015年的22.0%,其中制造业新增专利数量为15025件,占天津地区总量的43.1%;居第二位的是科技服务业,新增专利数量达13562件,占比为38.9%。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来看,2015年天津制造业和科技服务业中分别拥有1038家和1106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天津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42.2%和45.0%。从天津内部区域发展来看,滨海新区企业创新能力最强,尤其在科技服务业上优势显著。在京津冀45个市区县企业创新能力排名中,滨海新区位列第四。2015年滨海新区总共拥有1226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天津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55.0%,企业新增专利数量为10582件,占天津新增专利总量的30.2%,其中科技服务业中有674家属于高新技术企业,制造业中拥有365家高新技术企业,二者占滨海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84.7%。金融业与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有望成为天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点。从企业对外投资金额来看,天津金融业与租赁和商业服务业近年来增长迅速,2015年金融业企业对外投资金额为153.72亿元,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对外投资金额为145.67亿元,分别占天津企业对外投资总额的33.9%和32.1%。从地区存续企业数量来看,天津金融业与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分别由2011年的7562家和12789家增长至2015年的10891家和37489家,涨幅分别为44.0%和193.1%。

河北企业创新能力总体较弱,制造业创新具有比较优势.河北目前企业优势仍集中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但具备打造商贸物流基地的基础和实现科技成果落地的条件。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基础和企业专利研发水平来看,河北省明显不足。2015年河北省总计拥有1551家高新技术企业,仅占京津冀地区总量的8.9%,其企业新增专利数量19516件,占比水平由2000年的15.4%下降为2015年的12.6%。从行业创新能力来看,河北制造业创新能力突出,科技服务业创新能力提升较快。在省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新增专利数量占比方面,河北制造业均占比最高,2015年分别达68.0%和58.9%;科技服务业近年来发展较快,在这两项指标上分别由2011年的9.3%和11.6%上升至2015年的13.6%和19.3%。綜合来看,制造业是目前河北企业发展相对强势的行业,其企业实力、活力和创新能力都较为突出,2015年河北省拥有161283家制造业企业,占省内存续企业总量的18.6%,制造业企业对外投资达536.36亿元,占省内企业对外投资总量的51.4%,企业新增专利11560件,省内占比58.9%,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056家,省内占比68.0%。批发和零售业与农林牧渔业具有一定发展优势和潜力,2015年河北省存续企业总量中有275699家从事批发和零售行业,占省内总量的31.8%,排在第一位,农林牧渔业则在存续企业占比中涨幅最大,2015年达到112925家,占比由2011年的8.1%上升为13.0%。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河北处于弱势,水平不高,其存续企业数量仅占河北省内存续企业总量的4.7%,该行业拥有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新增专利数量也远低于制造业,2015年分别为212家和3780件,省内占比水平分别为13.6%和19.3%,离创新驱动发展要求差距较大。

主要路径与对策建议

北京应依托优势产业、优势技术和重大战略价值的前沿领域,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策源地。北京应以打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世界原始创新策源地为目标导向,从全球、全国、区域和自身产业优势四个层次发力。具体如下:

一是依托现有优势產业打造参与国际竞争的世界级产业集群。从产业基础层面来看,北京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下一步应该通过完善优势产业的产业链条,从而形成集群化发展,为京津冀培育参与国际竞争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提供条件。

二是超前部署具有重大战略价值的前沿领域,抢占全球研发制高点,打造世界创新策源地。前沿技术领域是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可能塑造我国产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技术领域,或者有利于占领全球科技创新制高点的科学领域。通过准确预判全球产业及技术变革走向,立足北京科研优势,集中力量实施对未来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价值的大科学基础研究,重点可以依托如“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纳米科学”(纳米光电子器件、碳基纳米器件、纳米药物、纳米生物医学材料等)、“能源科学”(先进核能、智能电网等)、“脑认知与脑医学”、“脑认知与类脑计算”等,力争在这些领域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

三是发挥产业技术优势培育全国战略新兴产业,打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具体可以依托技术新一代互联网、集成电路、云计算与大数据、生物医药、新能源智能汽车、节能环保等产业技术,通过这些产业技术的培育为辐射带动全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北京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奠定技术基础。

四是发挥科研基础优势,注重研发转化,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具体可以依托数字化制造技术、轨道交通技术、先导优势材料技术、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打造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技术支撑。如推动智能制造信息化基础理论创新及系统平台、关键部件研发转化,实现区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智能制造转换,提升京津冀制造业的智能化程度。再如推动节水节能高效生态农业技术、生物制造技术(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饲料)、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等技术的应用与转化,着力构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相衔接的现代农业体系,实现一小时农产品供应圈。

天津应该以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为目标,从面向国际、借势北京、立足自身三个方面做文章。具体如下:

一是利用天津的港口优势、政策优势和外资集聚度高的优势,打造面向国际的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基地。从天津企业所有制结构来看,外资企业在制造业占比最高,加上滨海新区的先行先试优势和自由贸易区的政策优势,吸引国际上先进制造业研发机构向天津转移集聚,争取成为京津冀区域外向度最高、先进制造研发转化机构集聚的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区。

二是借势北京科学研究优势,在天津实现技术转化。依托北京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等科学研究优势,争取将北京与区域有关的基础研究在天津实现技术研发和应用转化,将天津打造成为京津冀先进制造业高地。

三是结合京津冀地区资源禀赋及现有产业优势,打造天津研发转化高地。天津制造业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比和新增专利数量占比方面优势明显,其优势产业主要有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等,这些产业中属于天津独具特色的产业(如大无缝等)其研发还需依靠天津自身,所以天津应该在这些产业建立自己的研发平台和应用转化基地。

河北应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承接非首都功能、发挥现有产业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河北原有产业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在产业发展方面,河北必须在依托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区域新的增长点。具体如下:

一是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高起点高水平建设雄安新区。雄安新区是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区,它的建设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也是河北、京津冀乃至全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承接行政功能方面,雄安新区可以集中承接中央和国家机关在二环以内的非紧密型行政辅助服务功能,包括服务中心、信息中心、行业协会、研究院所、培训机构、学术类社团、报社、出版社、杂志社等;在承接企业总部方面,雄安新区将集中承接部分央企总部;在科技创新方面,雄安新区以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为目标,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创新属性是雄安新区的“基因”所在和立足之本,创新需要体制机制革新和良好的创新氛围,北京未来应将部分创新资源转移到雄安新区,与雄安新区灵活的体制机制相融合,通过激发创新活力使雄安新区成为全国创新的新高地。

二是依托现有优势产业,承接非首都功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河北当前优势产业为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农林牧渔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等,制造业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比和新增专利数量占比优势明显。在创新发展方面,构建分工合理的创新发展格局,河北重点应强化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和示范推广能力,建设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中心、重点产业技术研发基地、科技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试验区;在服务业发展方面,批发和零售业是河北优势最为明显的产业,河北应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通过集中承接北京疏解出来的专业性物流和区域性批发等产业,将其打造成为区域物流中心和区域商贸中心;在制造业发展方面,河北应积极承接首都产业功能转移和京津科技成果转化,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新型工业化基地和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在农业发展方面,河北应重点发展高产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建设环京津蔬菜基地、奶源生产和肉类供应基地,完善冷链物流、配送体系,推进农业生产基地与首都市场产销对接,加快构建京津一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

(作者:潘鹏,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级区域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叶堂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执行主任)

责任编辑 / 沈 聪

猜你喜欢

高新技术服务业数量
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筹划研究
贵州省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增长40%
全省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1.6%
2019长三角服务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服务业企业100强
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首次突破2000家
角:开启位置与数量关系的探索
头发的数量
向量数量积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