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新常态环境与我国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其引导

2018-01-13安舒

文教资料 2017年27期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引导特点

安舒

摘 要: 在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功利化、不稳定等特点,本文从国家、高校、用人单位、家庭、大学生等不同层面对我国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进行引导研究,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 特点 引导

教育部数据显示,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795万人,比2016年多出30万。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我国经济状况也在转型,即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新常态影响包括高等教育在内各方面的全方位转型升级,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分析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就业问题、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找到正确的职业方向,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创业。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内涵

马斯洛提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需求是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我们所做的事情正是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反映出来,就体现为我们的价值观[1]。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及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具有明显倾向性的价值选择态度。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过程中非常重要,对大学生就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正确积极的就业价值取向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自觉地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着眼长远就业创业,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错误的就业价值取向则会使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意识,难以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无法适应社会需要。

二、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的特点

(一)一些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多元化,就业选择灵活多样。

经济新常态下,就业的宏观环境发生了变化。面对就业困难,多数大学生都能调整心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能力,做好职业定位与规划。总体上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趋向现实主义,更加理性务实。

针对个体的不同情况,他们或追求高薪晋级快的企业、科研单位,或追求稳定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到西部到基层就业,或在国内外继续读研深造;国家推出的很多创业扶持政策也掀起不少大学生创业浪潮。以2016届大学毕业生为例,78.8%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3.0%的人自主创业,0.4%的人入伍,10.3%的人升学,7.5%的人处于失业状态[2]。同2014届、2015届毕业生相比,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的比例总体有所下降,自主创业、正在读研/读本科的比例有所提升。从大学生毕业去向看,大学生就业正在从受雇全职工作的单一出路转变为通过继续深造、自主创业等多条渠道分流。表明本科毕业生的去向正在从“单一出口”向“多口径分流”转变,这是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多元化特点的显著体现,大学生就业选择灵活多样。

(二)一些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多样,自我价值意识凸显。

在经济新常态下,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及就业难度的增大,大学生自我主体意识日益增强,传统就业理念正发生着变化。一些大学生在现实中更加关注个人利益的实现,选择职业的出发点更多地指向自我需求和发展前景。他们在择业时往往更加考虑薪酬、待遇、前景等因素,注重个人利益最大化,忽视社会价值,片面追求地位、收入的满足。大学生在国内择业的地区取向普遍是往东不往西,往南不往北,往东南沿海不往西北内地。如2016届本科生在毕业半年后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泛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占26.0%;泛渤海湾区域(包括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内蒙古、山西),占20.4%;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占20.1%[3]。

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缺乏历史使命感,缺乏为集体利益做出贡献和奉献精神,不愿意到艰苦的基层工作。所以,一些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功利化倾向使大学毕业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过于关注薪酬待遇和工作条件,过于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目前社会舆论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有一些负面的影响,功利价值取向成为某些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重要体现。

(三)一些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不稳定,价值观受冲击。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个人由于所处生涯发展阶段、社会环境的不同,他的需求会发生改变,从而可能导致价值观的变化。比如大学生进入大学初期,对考研、就业会有一定的想法。但随着进一步学习,年龄、学识、学习环境等发生变化,他们中的某些人就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大学生还处在建立和形成个人价值观的生涯探索期,有一些混乱是必然的。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观,而且不论喜欢与否,生活中的重要的他人(如父母、同学、师长等)的价值观常常会对我们产生影响,需要适时做出调整,对自己的职业和生活不断思考和探索。同时需要认识到:很少有工作能够完全满足一个人所有的重要价值观。因此,我们要不断做出妥协和放弃,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

此外,在多元社会下,一些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不稳定导致在求职过程中契约意识不强,有的大学生求职时应聘多家单位,当遇到认为更好的单位时不顾已经签约,与多家用人单位签订协议,造成用人单位错过最佳招聘时间、名额浪费,部分大学生错过最佳求职机会。

三、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措施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必须着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视发展实体经济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必须加强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導,指导大学生理性就业。

(一)完善国家就业创业机制,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应尽快制定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档案管理和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劳动力市场,使大学生在就业时不再受职业保障方面的困扰。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管理体制,营造公平公正的就业创业环境。在经济新常态下,充分发挥企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优势作用,更好地提供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

国家要规范媒体舆论作用导向,正确宣传就业信息。政府部门要发挥媒体行业的舆论导向作业,避免各种激化的社会情绪,制止扰乱市场经济发展行为。各类媒体要负起社会责任,正确把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宣传导向,客观有效地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就业资讯,发表客观、真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指导咨询及就业信息等相关方面的评论文章,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形成全社会关注、帮助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真正发挥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4]。

(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就业价值取向指导教育。

高校应强化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提升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加强学生综合素能培养。注重创新创业,加大创新创业师资、物质、技术等投入,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工作。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指导和教育,强化大学生就业导向作用。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敬业精神、人格魅力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确立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指导与服务,往往对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将就业价值取向教育与拓展体验活动有机结合,在活动中加强理想信念、团队合作、道德诚信等方面教育。打造工作平台,拓展市场渠道,为大学生争取更多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三)优化用人单位环境建设,营造良好就业氛围。

用人单位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主要指物质报酬、办公设施等,合理的薪酬可以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良好的办公环境一方面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以确保员工的身体健康。软件主要指企业的文化和工作氛围。通过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的向心力、激励员工产生更大的协同力,从而推动企业发展。用人环境对个人职业的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企业的地理环境、发展状况、企业文化、选才标准、管理制度、领导者的能力等都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改变人们的职业生涯发展轨迹。因此,优化用人单位环境建设,让员工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在单位中找到归属感,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也会产生影响和改变。

(四)发挥家庭积极作用,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家庭是一种凝聚力很强的社会心理群体,家长的就业观念对子女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的期望值往往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因此,家庭成员要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以身作则,理性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合情合理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就业。避免因如高工资、高收入、发达城市等工作高目标要求而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多鼓励大学生树立奉献社会、服务大众的观点,加强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调整自身就业心态,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在享受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同时,也要勇于承受就业大众化的压力,大学生就业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大学生不能一味坚持“学而优则仕”的精英情结,而应该树立大众化就业的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由少数的“精英”岗位层面走向“大众”岗位层面,更多地进入普通劳动者的序列。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接下来释放产能的主战场将从40个超大城市(包括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及其他省会城市)转移到数百个充满活力的中小城市。大学生的就业城市分布将实现“重心下沉”,每年都有接近五成的人力储备在地级市以下。

职业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因此,职业选择要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到最适合自己的地方和岗位发展。大学生要努力坚实专业知识基础,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增加就业创业资本。树立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要以长远发展为重,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诱惑,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四、结语

经济新常态的到来给我国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国家、高校、用人单位、家庭、大学生需要加强引导,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这樣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新常态,才能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努力实现高质量就业目标。

参考文献:

[1]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第2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82.

[2][3]麦可思研究院.2017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042,047.

[4]刘宏波,袁妙,吴小玲,刘晴蓝,刘任.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研究[J].经济师,2016(11):192-194.

[5]王晓红.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工程学院2017年校级党建与思政教育研究立项课题“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项目编号SZ2017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经济新常态引导特点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