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预科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2018-01-13窦文阳

文教资料 2017年27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

窦文阳

摘 要: 当前,我国民族预科班级建设多存在管理模式与大学脱节、教学班与行政班不重合、缺乏系统性指导及预科辅导员对班级工作投入不足的问题。本文通过规范班级组织制度建设、建立虚拟网络班级、强化学风建设、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等途径进行分析研究,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 班級建设 民族预科 民族团结

一、民族预科班级建设背景

为了加强监管和提高培养质量,教育部从2005年开始对民族预科阶段培养实行相对集中办学,民族预科教育由此进入规模化和基地化发展阶段。承担预科培养任务的高校除了为本校培养民族预科生以外,还要为其他目标学校培养民族预科生。培养规模扩大和不同目标学校生源的较大差异,给预科培养学校的班级组织和建设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二、当前一些民族预科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

1.班级管理模式与大学管理脱节。

民族预科培养任务一般由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安排并委托部署高校或省属重点高校承担。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承担培养任务高校的预科班级管理与母体高校管理相脱离,一般以二级学院形式(民族教育学院)相对独立并自成体系,预科班的组织形式、班级规模、教育方式和管理手段仍具有高中特点。班级组织形式方面,由于民族预科生在预科学习期间不确定专业,无法按专业划分班级,部分培养学校还是按照高考时的文理科进行分班;班级人数方面,不少培养学校从管理效益出发,将预科班级规模控制在45人—60人,达不到30人以内小班教学管理目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手段方面,还是以传统组织形式,即班长—团支书—班委为主体开展班级活动,相比大学班级中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例如学生社团等)并存的灵活形式具有一定的差距,导致预科班活动创新性和活力不足。

2.分层次教学导致教学班与行政班不重合。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不少预科培养学校采用分层次教学方法,即通过高考成绩或单科成绩将学习基础和汉语水平相近的学生筛选出来,建立不同层次的基础班、强化班、提高班等教学班。同一个行政班的预科生,同一门课程可能在不同教学班上课,导致出现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的现象。分层次教学的优点是便于因材施教,开展针对性教学,却给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活动带来场地和时间难以统一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消减传统班级管理带来的教育功能、凝聚功能和导向功能。

3.缺乏系统性指导,民族预科生参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在学校层面,预科培养学校没有完全将民族预科生管理纳入学校整体管理体系,缺乏制度化考核及系统性指导。民族预科生在预科期间没有正式学籍,学校为了简化工作,倾向于将培养工作全部委托交予二级学院,而二级学院对具体班级组织建设工作普遍关注较少。在学生层面,民族预科生参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原因在于:(1)由于文化差异导致部分民族预科生对班级组织活动的不认可;(2)预科班招收生源差异较大,民族预科生参加班级事务动机不强。一个预科班往往由多个目标学校的生源构成,不同目标学校招收预科生情况差异较大,导致班级成员开展活动难以达成共识及合力;(3)集体意识淡薄弱化了班级组织建设。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将个人活动限制在本民族关系群,缺乏集体观念和团结协作意识。

4.民族预科辅导员对班级建设工作投入不够。

辅导员是班级建设的主要负责人和具体工作指导者。由于预科教育的特殊性,影响了民族预科辅导员对班级建设工作的投入程度。一方面不少预科学院都在母体学校管理体系中相对独立,缺少与其他学院和部门的工作交流,致使预科辅导员在个人学业发展、参与科研团队及职务晋升等方面都受到一定限制。另一方面预科班管理压力相对较大,某些预科辅导员工作多年后都出现了疲倦现象,不求创新,满足按经验完成常规任务即可,对于深层次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缺少动力和兴趣点[1]。

三、加强民族预科班级建设的措施

1.重视民族预科班级文化建设,规范班级组织制度。

班级文化指被班级成员认可的规范、价值观和行为,并内化为班级成员互动的指引原则。班级文化通常具有导向、约束、激励和凝聚功能,是一个班级的灵魂。重视预科班级文化建设,不仅能将班级事务性表层管理转化为更高层次的精神管理,而且能让预科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学会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解决预科班级管理模式与大学管理相脱节的问题。

班级组织制度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班级组织制度是指以“规章”、“公约”和“注意事项”等形式约束和规范班级成员的班级活动。建立一套完整的班级组织制度,可规范班级行为,提高班级组织运行效率,增强班级凝聚力。基本的班级组织制度应包括班委选拔制度、班级活动制度、班级会议制度、班级财务制度、宿舍管理制度等。在预科班级组织制度建设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民族预科生特点,以预科生成长成才为中心,重点强化规范班级管理和激励预科生积极进步的规章制度;坚持班级成员共同参与制度制定,彼此监督,过程公开、透明;定期坚持检查,适度调整班级制度内容,确保制度的可行性、权威性和约束性。

2.建立虚拟网络班级,加强班级成员之间交往交流交融。

为解决分层次教学导致的教学班与行政班不重合问题,可以通过建立虚拟班级,借助新媒体和互联网在虚拟空间实现传统班级的教育和凝聚功能。虚拟班级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为主要驱动的、构筑在网络等信息化平台上的一种新型学生组织。通过“虚拟班级”与“实体班级”的有效对接,拓展延伸班级建设的网络阵地。利用虚拟班级辅助预科班级建设具有以下优势:主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及时把握民族预科生思想动态和意识形态变化;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班级成员交流,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班级事务性管理工作效率。

3.强化学风建设,突出预科班级建设目标。

良好的学风是提高预科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针对预科教育的特殊性和民族学生特点,预科班级建设应以学风建设为核心内容,形成系统化、制度化、目标化的班级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指引,变学生管理为学习管理,以学风促班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加强学风建设,首先是确立优良班风;其次培养正确的班级舆论,辅导员要善于启发引导,利用舆论工具,确保班级舆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最后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2]。

积极推进班级行为文化建设,实践证明对促进预科班树立优良学风具有较好的效果。结合预科生特点,开展“七个坚持”活动,从细节着手培养预科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即坚持晨读活动;坚持晚自习;坚持读书笔记检查;坚持兴趣小组形式;坚持一对一帮扶机制;坚持课前五分钟讲演活动;坚持以宿舍为单位构建学习小组。

4.重视预科辅导员队伍建设,确保班级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辅导员是班级建设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执行者,其思想意识、作风观念、办事能力和办事效率直接影响班级管理质量。加强民族预科辅导员队伍建设,首先应在学校层面建立激励和保障机制,为其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使其工作开展有条件、做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其次提供条件和途径,提高预科辅导员的理论政策水平;最后可组织预科辅导员到高水平大学调研,积累经验,提高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文本化,到红色基地实地考察,提高党性修养。

为了切实推动工作,确保班级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预科辅导员需扎实完成以下班级活动:(1)确立班级目标,实施理想教育。有意识地将社会、学校和家庭与预科生个人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班团活动为载体,开展生动有效的理想教育;(2)做好专业导航,引导民族预科生会学习、爱学习、要学习;(3)重视行为养成教育。制定班级行为准则,通过行为纠偏引导预科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4)营造团结和谐的班级氛围;(5)搭建展示平台,营造民族团结氛围。举办民族团结月或艺术节活动,为各民族同学搭建展示自己民族文化的平台,引导各民族同学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相互帮助。

四、结语

加强对民族预科班级的建设,可大大加强民族预科班级管理的科学化,对实现预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意义,是保证民族预科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抓手,因此,要不断思考与创新,加大对民族预科班级的建设力度。

参考文献:

[1]李伟胜.班级管理新探索:建设新型班级[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2]夏敏.大学班级组织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12(10):89-92+158.

基金项目:陕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委托项目“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SZWT17001)。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跟党走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民族团结之歌
民族团结教育融于数学教学的思考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有效途径探析
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到青少年心里
维护民族团结 促进繁荣发展
推动民族团结教育落地生根
坚持“四个着力”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