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处在手机时代中的“后”大学生审美心理

2018-01-13龚建云王仁强

文教资料 2017年27期
关键词:心理大学生信息

龚建云+王仁强

摘 要: “95”后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使得大学生使用手机的频率日渐提高,使用时间越来越久。手机中各种通讯、新闻软件使得大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浏览讯息。怎样在浩瀚的信息中保持良好的审美标准与大学生目前的审美心理特征有很大关系。本文旨在现实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经典心理学理论分析“95后”大学生审美心理特征,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手机时代 “95后”大学生 审美心理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现在高校學生大多是“95后”,再过两年,21世纪出生的青少年将走进高校校园。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1]。对当代高校学生,党和人民充分信任、寄予厚望。当前,“95后”大学生已经成为当今大学校园的主力军。近20年来,互联网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作为互联网蓬勃发展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他们与互联网有着天然的联系。当互联网拉开“手机时代”的大帷幕时,在校大学生正在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并在思想认识及心理上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2016年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中显示,截止到2016年12月,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是95.1%,较2015年底提升了五个百分点。79.6%的网民最常使用的APP是微信,其次是QQ[2]。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人群,手机对于他们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他们使用手机不仅仅是为了即时通信。触屏手机的问世,赋予了手机太多的功能,即时通信,网络购物,手机外卖,微博,QQ,网络视频,网络新闻,网络课程等。手机已经影响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些大学生成了“手机控”、“手机党”。他们只需动动手指,便能够浏览到最新的消息,只需动动手指便能表达自己的意见,朋友圈里朋友分享的各种新闻、事件的链接,作为好友可以点赞、评论、转发。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他们既是信息的目击者又是信息的散播者,他们可以发表言论,随着点击率的上升,让更多人看到他们。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怎样在手机网络中辨别真善美,审美过程有什么样的特征,就成为高校心理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手机时代”下大学生审美心理特征及其表现方式

大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对手机产生了强烈的需求感和依赖感,手机不离手,大学校园里面的“低头族”随处可见。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善于表达自我的大学生可以借助手机,在网络平台上浏览信息并发布意见。他们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散播者和发布者。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面对大量信息,大学生怎样有效甄别,与大学生本身的审美心理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一些大学生的审美选择最初是无指向性的

从高中时代高紧张、高密度的上课模式到大学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他们的课余时间相对较多,大学生在心理上需要一个很长的适应期。智能手机的问世恰好满足了大学生。他们在手机上获取信息、人际交流、休闲娱乐等。在碎片化的时间内获取碎片化的信息。在最初手机信息浏览,他们的注意力是无指向性的,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种碎片化的信息只能满足人们的低级生理需要。因此,在浏览信息的过程中,他们的注意力会被突然出现的图片、链接所吸引。这些对大学生的审美标准和素养提出要求。这种无指向性导致大学生使用手机的随意性。

(二)一些大学生审美认知是感官化的

审美认知,即审美感受能力,就是指审美感觉器官(主要是人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对审美对象(即美的事物)的感知能力。“手机时代”下,大学生通过手机浏览信息可以随时随地得到来自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有的是真实的,有的其实是脱离实际的,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不惜用夸张的笔法表现。有的信息则是在没有了解事实原委的情况下,仅从表面得出结论,混淆视听。面对大量网络信息,一些大学生的辨别力、审美标准等往往会不自觉地被信息发布者诱导。在校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尚浅,面对网上大量信息,多半是从感官角度用最快的时间分辨真假,而分辨过程中难免夹杂着信息发布者的发布意图。久而久之,即使面对真实的新闻,也很难集中注意力。

(三)一些大学生网络审美心理的情绪表现隐蔽

2016年官方相关统计显示,当前人们使用最多的APP是微信,其次是QQ[2]。这一结果说明,智能手机的出现正慢慢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当今大学生作为“手机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社会人员相比,有着相对宽松的生活环境,对手机的依赖性较强。他们中的许多人远离家乡、父母、朋友,来到陌生的城市、陌生的校园。在校园中,遇到令人愉悦的事情或者伤感的经验需要有分享和倾诉的对象。大部分“95后”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上存在问题。他们的情绪体验往往是隐蔽的,有消极情绪可能会选择发朋友圈,即使老师、同学在眼前,仍会在网上互相交流彼此的心情。面对未来的就业压力和人际交往的困惑等,他们往往体验着紧张的情绪。而网络歌曲、手机游戏等恰好能帮助他们缓解这样紧张的感受,使自身压力得到缓解、情绪得到放松。

(四)一些大学生网络审美心理的行为表现为主动性和随意性

传统媒体形式如:报刊、通信、广播,传播形式比较单一,不能做到及时与读者互动。面对手机里各式信息大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在微信、微博上浏览信息的时候,他们会主动参与评价和讨论,有的甚至会在个人网页或朋友圈里主动就某一观点发表看法。这种对接受信息的正面积极的应对方式与传统媒体形成鲜明的对比。手机时代下,只需动动手指就能随时随地发表意见,面对网络中的信息时,他们的表现更为主动,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希望自己的观点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同,这种接受外界信息,发布自身观点的做法使得信息的传播更迅速。

在这个信息共享的大平台里,大学生通过手机足不出户便能知晓天下新闻。在如今网络环境下,一些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审美心理中往往夹杂随意性,他们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积极评价、讨论热点新闻和事件,往往站在较高层面上进行评价,可是自己并不能如自己在网上评价的那样去做。这样的审美心理状态是无意义的,对现实没有正确的指导作用,需要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引导。

二“手机时代”下大学生审美心理的分析

(一)精神分析学派理论分析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角度看待大学生对待手机媒体的态度。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作意识。在精神分析论的创立者弗洛伊德看来,存在于潜意识的性本能是心理的基本动力,心理的发展就是性的发展。弗洛伊德所指的“性”,不仅包括两性关系,还包括儿童吮吸、排泄产生的快感及身体舒适、快乐的情感[3]。

从精神分析理论看大学生在“手机时代”下的审美心理,就会从潜意识角度分析,手机满足了大学生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在手机世界里他们可以下载视频图片欣赏,可以与千里之外的人常诉衷肠。从精神分析角度看,手机媒体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一些大学生的消极情绪,给消极情绪找到了发泄的大门。大学生的审美标准也与自身成长有关。

(二)社会观察学习理论分析

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尤其是“95后”大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从小就享受着良好的物质条件,同时承担着繁重的学习任务。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所谓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进行的学习。观察学习的学习者可以不必直接做出反应,也不需亲自体验强化,而是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并观察他人接受一定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4]。智能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有着时代背景的,科技的进步,技术的更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拥有一部手机甚至已经成了小学生的日常标配,对于处于象牙塔的大学生来说,拥有一部手机已经不算什么。在微信、微博、网页上发布信息,参加网络社区的讨论,学会自己发帖子等,都是通过手机网络形式实现的。他人的留言、评价、写的文章等也是大学生观察和学习的对象,如果在浏览过程中某些帖子的点击量远远高于其他,并且受到正面评价较多,“点赞”量较高,那么他们往往会采纳文章作者的观点,并吸纳到自己的思想观念中,在将来的某个时间以类似的方式呈现并获取关注。正因为如此,这些“95后”大学生不再像父辈一样思维保守、思想守旧,他们勇于表达自己,勇于同不同声音做抗争,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大学生这种展示个性的表现是以往不曾有的。

(三)人本主义等心理学派的分析

人本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开发,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人本主義心理学强调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最著名理论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这个需要层次金字塔的顶端是自我实现,尤其是实现人的创造价值,这是最高需要层次的目的归宿之一。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将其分为两大类共七个层次,好像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在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中处于第五阶段。在这一阶段埃里克森提出了“合法延缓期”的概念,他认为这时的青年继承儿童期之后,自觉没有能力持久地承担义务,感到要做出的决断未免太快。因此,在做出最后决断以前要进入“暂停”的时期,从而千方百计地延缓承担的义务,以避免同一性提前完结的内心需要[5]。在身体上他们是青年人,拥有成熟社会人的体格和智力,在身份上他们仍然是在校大学生,未经世事的渲染,不懂社会规则。他们中不少人在实现个人基本生理需要的同时渴望更高级需要的实现。

“手机时代”给他们创造了这样的机会,现实生活满足了他们基本的生活需求,作为成年人他们有着自身的审美需求,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审美的心理需求是建立在低层次的需求之上的属于高层次的需求,如今网络媒体上有“草根”的说法,他们通过手机网络视频的直播平台展示自己的才能,或是在选秀节目上大展自己的风采,手机APP的产生为他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传播途径。他们使用手机作为网络传媒工具,充分挖掘自我潜能,以实现更高层次的心理目标。

三、结语

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开启了互联网背景下的“手机时代”,作为“95后”在校大学生的他们有着比前人更方便的信息通道,可以快速地满足他们的即时审美心理诉求。他们在手机上浏览信息了解世界的同时探索自身,年龄特征及心理冲突给他们的审美标准带来了困扰。如何在手机媒体下了解自身的审美情趣掌控审美的心理标准?这是当前高校心理工作者面临的课题;如何在网络高速发展、手机过多使用的今天,让当今大学生保持一颗冷静的、理智的头脑面对网络?避免沉溺于手机媒体,提高审美素养,防止审美的低俗化等,是当今全社会都要深思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EB/OL]. http://www.moe.edu.cn/jyb_xwfb/s6319/zb_2016n/2016_zb08/201612/t20161208_291276.html,2016.12.08.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com.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1/t20170122_66437.htm,2017.1.22.

[3][4][5]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1,43,36.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自媒体时代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审美心理探析”(项目编号:2016SJD710065),负责人:龚建云。

猜你喜欢

心理大学生信息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