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林语堂散文的当代文化价值

2018-01-13苏静赵苗

文教资料 2017年27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林语堂

苏静+赵苗

摘 要: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更是一位融通中西、颇具个性的文化智者。林先生的散文创作,以其独创性而为人称道。本文从现实角度出发,对林语堂散文的传统文化情怀、对当今时代休闲文化的发展、对时下中国文化的传播及其与西方文化的融通三方面具有的重要意义加以剖析,从而挖掘散文的当代文化价值,探讨其在文化发展领域的贡献,启发读者如何建立和增强文化自信,为发展和繁荣新时代的文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 林语堂 散文创作 当代价值

林语堂的散文幽默闲适,平淡中见深长,在现代散文中独树风格。

林语堂的父亲为人热情爽快、机智幽默。他经常给孩子们讲笑话,幼年的林语堂深受父亲幽默气质的感染。1919年,林语堂携新婚妻子廖翠凤先后去美国的哈佛大学、德国的耶拿大学和莱比锡大学留学,期间他受到欧美的政治、哲学思想和文化思潮的影响读了歌德、莎士比亚、海涅等外国作家的大量文学作品,对英国随笔的幽默和从容风格十分欣赏。这些对其后来的文艺观和散文风格的建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今天,我们再一次关注林语堂的闲适散文,剖析其文化价值,是因为在当今大力发展和繁荣中国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林先生的散文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林语堂的散文体现着中国儒道思想的传统文化情怀

林语堂作为灵魂扎根于中国的文化大家和文化智者,对中国文化满怀着肯定、欣赏与盛赞,他的散文处处体现着对中国传统儒道思想的美好情愫和深沉情怀。

处于20世纪的中国,林语堂以一颗中正之心对儒家思想进行辨析,实事求是地解读儒家的文化内核。他站在一个更高更广的文化层面上对之进行大力传承和现代性建构,这一点在他的散文中充分体现出来。“儒家教人在个人行为上要有好教养,在社会上要有好礼仪……中国人可能有说谎者、小偷、贪官污吏,但甚少发现有中国普通劳动者,或农夫,不把人与人的好关系与好礼貌视为首要,或可称为粗暴或缺乏家教的”[1]。“儒家的理论是好儿子自会称为好公民,因为秩序及服从规律感,负责及效忠感在童年即已奠定”[2]。林先生强调儒家“中庸的和谐”,倡导文化与人生的和谐自然与平衡适度,还原儒学重人情、重人性的温情面目。同时,林先生提倡儒家重视现实世界、对待人生和生活采取立足于现世的积极态度。

道家思想以“精神”的方式注入林语堂的灵魂,使其文化观和人生观充满强烈的道家意识和追求。道家的“道”即“顺应自然”,是一种回归真我的状态。这个“真”在林语堂那里即表现在他在文学创作上倡导率性而发,注重真实的生活体验,从自然中体味生命。道家老庄倡导性情观,这里的“情”和“性”没有本质区别,都是摆脱各种生理功利欲望而上升到宇宙意识的情,实际上是与道、德、性保持一致的最纯朴的自然。林语堂对道家的性情观有深刻的理解与参悟,表现在文学艺术上,他认为中国的文学艺术充满道家的真性情。“当顺利发皇的时候,中国人都是孔子主义者;失败的时候,人人都是道教主义者。孔子主义者在我们中间努力建设而勤劳,道教主义者则袖手旁观而微笑。职是之故,当中国文人在位则讲究德行,闲居则遣情吟咏,所作固多为道家思想之诗赋”[3]。在《来台后二十四快事》中,林先生有这样的描述:“看小孩吃西瓜或水蜜桃,瓜汁桃汁入喉咙兀兀作响,口水直流胸前,想人生至乐,莫过于此。不亦快哉!”[4]这样流露笔端的真性情,体现了林语堂身上深厚的道家气质,是他对道家文化精神的深刻领悟。

林语堂的人生观融合了儒道两家思想,将儒家的入世主义和道家的出世主张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他所谓的“行为尊孔孟,思想随老庄”。“林语堂从儒家那里学到了积极的生活态度,推崇儒家仁义而注重自身修养,同时看到了老庄式的自由和闲适的生活态度,老庄的思想让他更加热爱自然,随遇而安,使得林语堂能够任意而行地、洒脱地为人为文”[5]。这样的人生观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得到充分体现。

二、林语堂散文对当今时代休闲文化的发展具有启发意义

进入21世纪,文化发展呈现为四大趋势:文化的现代化、文化经济一体化、文化的国际化、文化的休闲化。其中,文化的休闲化是21世纪最引人注目的文化发展潮流。休闲文化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特征。不仅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更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是人的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若我们从这样的角度品读林先生的散文,便会发现林先生的“幽默闲适风”恰巧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休闲文化中颇具人文气息的那一部分。

休闲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人文特性。它的价值在于构建一个有意义的世界,守护一个精神家园,使人类的心灵有所安顿、有所皈依。休闲的前提是休闲者是否拥有心灵的自由和行为的自在。如今,在物质文明已达到相对较高的时代,人们的休闲意识得到了普及,注重休闲已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经济愈发达,个人面临的工作压力愈大,而闲暇却愈多。因此,人们便需要把进行休闲活动作为疏解压力和享受快乐的良好渠道,人们从被动地消磨空闲转而追求高质量的休闲。休闲俨然成为当代人们回归自然的新的生活方式。

休闲被纳入文化的范畴,人文性成为不可或缺的要素。休闲文化古已有之,李渔的《闲情偶寄》堪称中国古代休闲文化的经典之作,林语堂称其为“中国人生活艺术指南”。由此可见,林先生亦从中国古典文化中汲取了营养,通过自身的现代散文创作对休闲文化进行了传承和研究。他在《读书的艺术》中提出:“我认为最理想的读书方法,最懂得读书之乐者,莫如中國第一女诗人李清照及其夫赵明诚。我们想象到他们夫妇典当衣服,买碑文水果,回来夫妻相对展玩咀嚼的情景,真使我们向往不已。你想他们两人一面剥水果,一面赏碑帖,或一面品佳茗,一面校经籍,这是如何清雅,如何得了读书的真味。”[6]在《中国的悠闲理论》中林语堂这样说:“我认为文化本来就是空闲的产物,所以文化的艺术就是悠闲的艺术。在中国人心目中,凡是用他的智慧享受悠闲的人,便是受教化最深的人。智慧的人绝不劳碌,过于劳碌的人绝不是智慧的,善于优游岁月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养成他们喜闲散,优游岁月,乐天知命的性情——常常也就是诗人的性情——的哲学背景。”[7]在《以放浪为理想的人》中他讲道:“……我们应该费一些功夫,把那些态度根本地研究一下,方能使人生有享受快乐的可能,并使人们的气质变为比较合理、比较和平、比较不暴躁的可能。”“我也许可以把这种哲学称为中国民族的哲学……这个哲学比孔子和老子更伟大,因为他是超越两个哲学家及他们的哲学的……它从他们智慧的抽象轮廓造出一种实际的生活艺术……”[8]

由此不难看出,在林先生的散文中对休闲文化的哲学基础做了非常详尽的论述,并对当代人如何发展休闲文化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闲适”一词在林语堂散文的表现精神上主要指向一种艺术化的、闲适的人生境界,这种闲适的精神境界在现实人生中的具体表现就是“生活的艺术”。“生活艺术化”的文化美学思想对当今社会注重平等和谐、雅俗共赏的文化发展模式有重要借鉴作用。它启发我们:以一种超脱历史、政治的豁达心态看待人生,用一种艺术的眼光看待生活,把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从而将文化大众化。休闲文化的发展趋势成为一种大众文化,从这个意义来看,林先生的散文对当代休闲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三、林语堂散文对新时代中国文化的传播及其与西方文化的融通具有借鉴意义

闲适派散文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作为闲适派散文作家的代表,“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其所有作品都围绕一个中心,即立足于中西文化的比较、交流和阐述。譬如在《论东西文化的幽默》中他将“佛祖与基督的爱与恕”进行比较,他说人生存在世间,充满了悲哀与忧愁、愚行与困顿,需要幽默促使人发挥潜力、复苏精神,唯有人类中最伟大的人物始克臻比才能以一种悲恸且富有同情的态度洞察人生。“正如佛祖和耶稣那样。我想,佛祖的教训可用五个字总括,即‘怜天下万物。而耶稣对那个被捉住的淫妇正受犹太村民包围投石时说:‘慢着!且让那些沒有犯过罪的人投击第一块石头”[9]。这样的对比,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恕”产生更加深入的思考,拥有更加丰富的理解。

林语堂在散文中不断挖掘中国文化的“人文主义精神”。他的《安卧眠床》是对好动的西方人讲寂静和沉思的价值,《谈坐在椅子上》讲的是闲适的哲学。《论躺在床上》中这样写道:“人们很少知道躺在床上的艺术的重要,这是很奇怪的;据我看来,世界上最重要的发现,无论在科学方面或哲学方面,十分之九是科学家或哲学家,在上午两点钟或五点钟盘身躺在床上时所得到的。”[10]这谈论的是安逸与闲适对建功立业的重要性,视角之独特也是令人咋舌。这里运用的是他喜爱的“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如与高僧谈禅、与名人谈心”的散文笔调,在闲谈中展示了对中国文化研究的深刻性,向世人宣扬着中国文化的人文主义,对于今天我们如何传播中国文化显示出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林语堂始终站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下,对文化的多元性加以肯定,又能在不同文化之间取长补短、互补汇通,进而主动将中国文化“送出去”,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外传播、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努力和贡献。这对于新时代文化传播与世界文化的融通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今天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具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2]林语堂.信仰之旅[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77-78,84.

[3]寇晓伟.林语堂文集(第八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58-59.

[4]林语堂.无所不谈合集,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6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461.

[5]姚传德.林语堂论儒、释、道与中国文化[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09-111.

[6][10]林语堂,著.纪秀荣,编.林语堂散文选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87,260.

[7]孙银芳.用闲适对付人生: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3,7:161.

[8][9]林语堂.我这一生[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11:260,254-255.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林语堂
探访林语堂故里
纸与墨,传奇人
——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有感
林语堂“无为”翻译观探析——以《老子的智慧》为例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HIS COUNTRY AND HIS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