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大学生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创建问题
2018-01-13李守远
李守远
【摘 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对大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增强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实践基地在创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专业一致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基地稳定性的改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基地;实践活动
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受教育、长才干、做奉献”的主要途径,而校外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长期、稳定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提和保证。因此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创建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创建的意义
1.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同学们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时,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实际活动和实际工作中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实践活动中还会遇到各种书本上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样会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2.帮助学生快速适应社会。大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大学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转折点和过渡期。学生只有提前接近社会、走进社会,才能在毕业后快速适应社会。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前了解社会,了解将来从事行业的情况,从而增强对社会的认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
3.加强思想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结交更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意志和品行,让学生明白更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在付出和奉献中,明白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4.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同学们通过在社会实践基地的专业技能实际操作和练习,可以提升专业技能。通过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对企业的运营模式熟悉,学生能够较快的适应工作、找到工作。有部分同学参加實践活动以后直接就留在基地工作。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创建存在的问题
1.实践基地与专业相关性不高,目的性不强。很多学校都存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与专业不一致的情况,有些基地的建立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走走形式,根本谈不上专业一致、达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目的。理工科的学院到社会实践基地去进行文艺表演,文科类的专业学生到生产车间参观生产流程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实践对学生的专业成长是没有促进作用的,有时就是一种浪费时间,达不到建立实践基地的最初目的。
2.专业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活动缺乏指导。由于专业老师平时承担着较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对于学生实践活动,很多老师都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指导,由于实践活动过于琐碎且会消耗太多时间,同时又没有资金支持,也不能提高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专业老师也不愿意给予指导。
3.实践基地稳定性不强,受人际关系因素影响较大。实践基地的建立往往是因为学校某一个领导与实践基地负责人比较熟悉而建立起来的。一旦有人离开了原来的岗位,实践活动的后续开展就难以为继。
三、改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创建的建议
1.提高实践基地活动与学生专业的一致性。社会实践基地能否受到学生的欢迎,能否长期的坚持下去,关键看实践内容是否与学生专业相关。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只有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当中,才能感到自身的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才能内心充满喜悦和成就,他们也才能愿意将该活动继续下去,也才能将这种思想传递给其他同学及师弟师妹们,才能使实践活动长期稳定地开展下去。
2.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参与的积极性。社会实践活动质量的高低与专业老师的指导有很大的关系,实际中,专业老师没有动力去指导实践活动,原因是指导实践活动不是专业老师的工作职责,也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所以,调动专业教师的参与积极性是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基础。学校应该对实践活动指导老师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并把指导实践活动计入个人的工作量,而且还要加大在该领域的科研项目立项力度,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活动方面的科学研究。
3.通过制度的形式确定学校和实践基地之间的合作关系。为了克服实践基地的建立和稳定发展受少数个人因素的影响,尽量在建立之初通过合作双方签订相关协议,确定合作内容、合作期限、双方权利和义务、后续管理办法和违约责任等内容。通过这种文本格式将合作关系固化,从而提高双方的重视程度,即使当初签订合作协议的负责人更换,这种基地合作关系仍然能够长期的稳定下去。
【参考文献】
[1]高惠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和发展路径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6卷第6期,2010(11).
[2]赵旭华.深化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的思路探索[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0卷第2期,201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