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研究
2018-01-13赵旭张琼琼
赵旭 张琼琼
【摘 要】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水平的提高,对于增强民办高校的社会认同感和社会影响力,实现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水平的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加强和改进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模式方法和措施,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丰富想像力、自由创造力和创造热情,激励大学生的创业勇气和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关键词】民办高校;创业;能力;对策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符合社会和时代需求的创业人才,已经成为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特别是作为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其本身的专业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就业竞争力不高。因此,对于民办高校来讲,能否适应时代要求实施创业教育,能否发挥自身优势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对增强民办高校的竞争力和实现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
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越来越高,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持续提高,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对其数量的需求则不断降低,于是导致社会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高校扩招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一些有创业意愿又没有找到理想工作的大学生干脆选择了自主创业,随着创业人数的增多和创业活动的开展,创业教育及培训也相应发展起来。对民办高校而言,能否积极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合素质与适应能力,是关系到民办高校面对当前残酷的就业现实,能否大显身手、有所作为,得到社会认同的问题。加强创业教育是充分发挥民办高校优势,走特色化道路的有效途径。
(二)加强创业教育是实现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呈现高速发展的趋势,已经累计为社会培养了近千万毕业生,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作出了贡献。但是,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一些因素的制约和困扰,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民办高校能否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关键在于它有没有市场,有没有社会认同感。如果我国的民办高校也能培养出若干高级管理人才,它才会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势头。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如何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民办高校也在积极地探索,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一)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陈旧
目前,主要的创新创业教育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直接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教师在课堂上讲授,重点是理论知识,缺少实践能力锻炼。第二种是建立创业园,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创业工作室或者创业基地,在工作室内进行一些仿真训练。第三是国家政府政策基金支持,相应的行政部门出台一些鼓励政策,例如设立创业基金、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这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基本上属于单边行动,高校、政府、企业没有形成三方互动的产学研融合机制。
(二)创新创业实践流于形式
许多民办高校缺少创业平台,缺乏创业基地,学生对创业的理解主要来自于书本知识上,虽然政府或者学校举办一些创新创业大赛,但学生和教师仅仅是参加大赛,没有参赛项目延续,也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延续、贯彻下去。再加上资金等条件的影响,虽然学校给予学生提供创业中心和创业工作室等,但学生无力支撑。由于高校并没有把创新创业课程、创平台和创业大赛等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内容形成一整套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学生对“双创”缺乏深刻理解。这也是很多好的创业项目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
(三)配套投入不完备
目前,民办高校支撑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配套设备设施不够完善。很多情况下,民办高校制定相关配套政策都是出于形势逼迫的结果或应付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任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迫切需要的软硬件设备和投入无法得到有效供给。
三、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水平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和思维
我们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怀疑现成的结论,不迷信教师,不迷信教材,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探索,培养批判精神,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尊重他们提出的新见解,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和思维,首先要优化课程模式设置。其次要改革教学方法,探索适合学科特点、课程特点、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采用各种教学方法,通过讲授、讨论、探究、案例研究等方式建构知识,拓宽学生视野,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判断力、洞察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运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增强创业意识与才干、积累经验的最重要途径。而现在大学生最缺乏的就是实践锻炼,因此教育与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的最好方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会遇到种种无法预料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这些新情况以及解决这些新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创业意识的形成过程和创业能力的锻炼过程。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前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可以促使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创造能力等多方面的才能。大學生由于很少走出校园,对创业的艰苦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校园生活比较平静,缺少逆境和复杂的情况体验,于是许多大学生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缺乏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通过深入社会,大学生可以看到或体验到创业的艰辛,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锻炼自己的创业品质。
(三)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首先,民办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提供各种保障条件,扶持帮助大学生创业。在外部有利条件的利用与争取上,民办高校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创业学生与企业的接触提供联系条件,为学生创业获得外界资金支持,帮助学生了解并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等等。
在学校自身的管理上可以为创业学生提供一切便利的条件,比如为有项目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创业基金,对学生的自主创业进行必要的实践指导,与当地的劳动社会保障等部门联系,积极引进专业的创业培训课程等。在对学生的管理上实行弹性管理,学生可以一面在学校学习,一面在企业工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允许学生中途休学创业等。当学生在创业与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知识与能力上的欠缺再回到学校有针对性地学习时,学校应对其提供再次学习的机会,并针对这一类学生给予特殊的指导与帮助。
最后,从政府角度而言,政府应进一步建立鼓励、支持、引导和服务创业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清除体制性障碍,创设良好的创业环境。比如建立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培训机构,建立方便快捷的创业信息网络体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项目支持等。通过各种舆论工具,支持鼓励创业,宣传创业典型,使大学生敢于创业,乐于创业,充分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创业热情,在全社会努力营造大学生创业的浓厚氛围。
【参考文献】
[1]高丽娟.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10)
[2]邓益军. 浅议民办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
[3]张臣,周合兵,罗一帆,大学生创新创业一体化实践平台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