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据性标记的起源考察
2018-01-13杨阿朋
杨阿朋
【摘 要】言据性标记是标记语言交际中表达作者对于话语信息来源判断的语法和语义手段。了解言据性标记的起源以及分类有助汉语语法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考察汉语中说话人传达信息的手段和方法。
【关键词】言据性标记;语义学;句法学
指语言中言语使用者用来表达其对信息来源态度的语法范畴的总称。又译作“言据性”、“可证性”、“施据性”等(房红梅. 2006)。在语法层面传信范畴主要表现为语素标记和词汇标记两类。前者主要表现为动词的前缀后缀等形式,后者主要表现为动词、情态助动词、副词、形容词、副词短语等等形式。从语义层面来看,传信范畴主要表现亲眼目睹,转述他人观点和言语使用者的个人推断等信息来源。传信范畴在形态标记丰富的语言中表现尤为典型。下面是亚马逊流域的一个土著语突犹卡语(Tuyuca)中典型的语素标记传信范畴的例子。在该例中,díiga apé是“(他)踢足球”的意思,apé是动词,wi、ti、yi是动词apé单数第三人称的后缀,为传信范畴,在该句中表示对获得“踢足球”这一信息来源的解释。它们分别表示所陈述的信息是通过“亲眼目睹”、“听说”以及“推测”的途径获得的。
a. díiga apé-wi. (-wi =看见)
他踢足球 (我看见他踢足球)
b. díiga apé-ti. (–ti =听见)
他踢足球(我听说他踢足球)
c. díiga apé-yi. (–y =显然)
他踢足球(我通过其他证据确定他踢足球)
传信范畴最早见于对印第安语的研究,在《美洲印第安语调查手册》一书中,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Franz Boas 1858~1842)的指出,在太平洋西岸的土著居民夸扣特尔人(Kwakiutl)中,话语的信息来源必须通过动词后添加不同的词缀表现出来。自此之后,传信范畴进入了语言学家的视野,受到了类型学、语义学、语用学家的关注,对于传信范畴的认识不断加深。从类型学的角度来看,传信范畴和语言类型没有相关性性。一般的自然语言都有传信范畴,语言学家们还未发现手势语中存在传信范畴。
在现代汉语中,言句性语法标记可以分为两类:即说话人亲眼所见和转述他人的来源。
直接的来源的信息主要有说话人亲眼所见或者亲身经历的信息为主。
我//知道//最近银行大宗提款的不算少。(曹禺:《日出》)
据《新京报》11月2日//报道,//截止10月20日,全国已有4500余干部从煤矿撤资4.73亿元。(《文摘报》2005年11月6-9日)
转述他人信息来源的一般只以含糊的方式告知信息来源。其中其提供的信息可以是模糊的甚至是没有的。
下班时, 常走徐家汇附近一条小路,喜爱其僻静。一天, 在水泥街沿上发现这么一行字:“虎落平阳被犬欺。”(2005年11月4日《新民晚报》)
最近多家新闻媒体//相继报道了//我国著名的牛皮藓专家肖淑珍主任在破解皮肤顽症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2005年11月4日《新民晚报》)
现代汉语中,表达言据性的语法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其可以是是词也可以是短语。
从句子的结构来看,现代汉语的言据性有以下几种种句式。
第一种 投射小句+不含情态成分的信息内容。例如:李石清:我听说//您现在手气很好。(曹禺:《日出》)
第二种 投射小句+包含情态成分的信息内容。例如:李石清:我想//这一定是谣言(同上)
第三种, 没有投射小句、只有包含情态成分的信息内容。例如:“我人老了, 记性也坏透了。翠翠, 现在你人长大了,
汉语中的词汇性标记有多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类:
表示感知的或能愿的动词如“听见”,“感到”,“认为”,“以为”,“揣测”,“推测”,“想象”等等。类似的言语动词有:“通知”,“嘱咐”,“表露”,“重申”,“指出”,“声明”,“发誓”等等
我完全相信养狗的人是充满爱心的, 尤其是傍晚时分在外面遛狗的人,简直是爱心荡漾。(2005年11月4日《新民晚报》)
在起诉方宣读了起诉书后,利比表示不承认有罪。(2005年11月4 日《新民晚报》)
表示情态的副词“管保”,“一准儿”,“好象”,“大约”,“似乎”,“也许”,“兴许”,“指不定”,“说不定”,“未必”等等
他们可能还在开会呢
表示主观猜测的情态动词。“会”和“应该”等“情态助动词”
翠翠一面注意划船,一面心想:“过不久爷爷总会找来的。”(沈从文:《边城》)
他要是知道了,又该批评我了。(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还有一些名词也可以表示言据性如“可能性”等。
年末钢价仍有暴跌可能。(zttp://info.china.alibaba.com, 2005-11-12
13:47 里巴巴冶金资讯)
国务院台办发言人张铭清在此间指出,未来台海爆发战争的可能性,看陈水扁的态度。(新华网北京5月24日电,记者陈键兴、朱华颖)
不同类别的标记语的主观性是不同的。按照其不同可以分为强主观性、中性主观性和弱主管性(朱永生,2006)。也有主观性和客观性倾向问题。不同于法手段的选用在本质上反映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的不同。其在不同的场合和文体中是不一样的。
总之,不同语言对信息来源类型的标记类型常常是不同的。在大多数语言中,只有转述信息有明确的标记,其他一些语言中,一手信息和二手信息都需要不同标记,在极端情况下,一些语言甚至会对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不同渠道获取的信息进行不同的标记。从历时的角度来看,传信范畴一般情况下,都是实词虚化的产物。不同类型的传信标记是通过不同动词语法化形成的,比如言说类动词常常会虚化为转述传信范畴标记,而心里动词常常会虚化为二手信息来源标记。从语义层面来看,传信范畴往往表达了一种特殊的情态类型。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传信范畴表达了语言的人际意义,是表明说话人对其说话内容态度的重要手段。言据性实际上是说话人对信息来源及其可靠性的一种认知编码, 是对命题意义的一种主观的附加;它反映了语言、世界、人三者之間的互动关系, 是语言使用者来构建社会现实的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Boas, F. (ed.). Handbook of American Indian Languages 1[C]. Washington: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11.
[2]房红梅. (2006). 言据性研究述评. 现代外语, 29(2), 191-196.
[3]朱永生. (2006). 试论现代汉语的言据性. 现代外语, 29(4), 331-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