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 振兴跨越 龙舞东方
2018-01-13
最北高寒高铁陈宝林摄
黑龙江省位于雄鸡版图的最顶端,昂首向东方。这里拥有澎湃的江河、连绵的青山、富饶美丽的平原,以及筑起大国粮仓、挺起工业脊梁、铸就伟大精神的人民力量。在共和国建设和发展的历史上,黑龙江向国家输送了大量的粮食、石油、木材、煤炭,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一个“大”字,写尽了黑龙江的优势与辉煌。
龙江粮熟,天下丰足。全省粮食总产量实现“十四连丰”,粮食产量、粮食商品量均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昔日的黑土地已经变成现代化机械化的中华“大粮仓”。
伴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黑龙江人抢抓机遇,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实施“五大规划”,抓好十大重点产业,一批具有牵动力的大项目孕育而生。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着力建设工业强省,大力振兴实体经济,经历过徘徊和落寞的老工业基地,如今潜能激发,活力迸涌。
边陲变中心、末梢变前沿。作为东北亚几何中心、连接欧亚的重要枢纽和主通道、中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黑龙江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大局,构建以对俄为主、西通欧洲东出海的对外开放大格局。2017年1~11月,黑龙江省进出口总值突破1100亿元人民币,比2016年同期增长20.1%;对俄进出口总值675.2亿元,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值的58.2%。3800万龙江儿女,正奋力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龙江篇章。
昔日龙江贡献巨大,今日龙江生机盎然,未来龙江更加美好。站在新的起点上,黑龙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牢把握“一条新路子、两个全面、三长三短、四个坚持、五个要发展”总体要求,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我们相信,黑龙江过去的辉煌只是序言,在新时代的史诗当中,以大气磅礴之势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前行的龙江人民,定将书写更为壮美的新龙江发展篇章。
工业脊梁挺起来
哈尔滨电机厂生产车间 苏强/摄
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黑龙江拥有强大的传统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形成了以装备、石化、能源、食品等支柱产业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业。面对传统产业集中负向拉动的严峻挑战,黑龙江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转方式调结构,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的“三篇大文章”,优化产业结构、加快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1%,2017年1~10月,省重点产业项目完成投资581.2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4%。
“老字号”重塑“振兴之梁”
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制造强国建设的重大机遇,对接落实 《中国制造2025》,积极发展黑龙江高端装备制造业,围绕黑龙江有基础和竞争优势的17个细分行业,做优做强电力、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洋工程等先进装备制造业,提升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和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水平,支持实施重点技术装备首台套项目,支持黑龙江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推进黑龙江装备“装备中国”、走向世界,重新焕发“黑龙江制造”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原字号”筑牢“振兴之基”
能源、装备、石化、食品四大支柱产业,是黑龙江振兴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围绕自然资源、发展基础、后发竞争“三大优势”和结构性、资源性、体制性“三大短板”,创新升级产业链价值链,提高资源精深加工比重,增强市场竞争力。按照“油头化尾”“煤头电尾”“煤头化尾”“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要求,大力发展石化、煤化、玉米大豆等粮食深加工、食品加工、北方药材加工、秸秆综合利用、石墨等矿产资源深加工等项目。
“新字号”转换“振兴之能”
目前,黑龙江拥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企业325家,大力发展“大智移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生物医药、云计算、石墨新材料、机器人、重型数控机床等产业集群,一大批龙江“新字号”正在逐渐壮大。
金色稻田 张传文/摄
农业现代化排头兵树起来
黑龙江拥有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被誉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黑龙江坚持把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深入实施“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稳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农业“三减”面积持续扩大,绿色食品产业蓬勃发展,畜牧业发展较快,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全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5.9%。2017年,黑龙江粮食生产再夺好收成,品质、收益均好于上年,实现“十四连丰”,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勇立潮头。
——家庭农场(大户)发展到10.9万个;
——农民合作社达到8万多家;
——国家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区17个;
——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发展到7600万亩;
——现代农机合作社达到1359个。
绿色生态护起来
浩瀚的林海、蜿蜒的河流、广袤的草原、璀璨的湖泊……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黑龙江享誉全国的绿色名片。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时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黑龙江省把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作为重大使命,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切入点,依托整体性生态化优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大做强绿色生态农业,向生态要红利、向绿色要发展,奋力书写“生态保护优先”和绿色生态产业富省惠民的幸福篇章。
美丽兴安 陈宝林/摄
绥牡高速穆棱河大桥
对外开放迎客来
黑龙江,既在中国最北,也在中国最东,这里拥有2900多公里边境线,15个边境口岸,水路交通连起祖国腹地与遥远的欧洲,聚拢东北亚商机,黑龙江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着力打造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建设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跨境经济合作区、面向欧亚物流枢纽区,构建以对俄为主、西通欧洲东出海的对外开放大格局。
立体交通大格局画起来
无论是沿边铁路的串点成线,到跨国运输体系的初步形成,再到搭建水陆空立体式互动开放格局,一个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不断延伸。
“一轴两环一边”的全省铁路网新格局加快推进。一轴:和内蒙古联手打通满洲里经齐齐哈尔、哈尔滨到绥芬河的高速铁路,形成1500公里对俄开放带;两环:建成哈牡、哈佳、牡佳快速铁路,形成“哈牡鸡七双佳哈”快速铁路东环线,“哈大齐北绥哈”铁路西环线,形成哈大齐一小时经济圈,哈佳牡两小时经济圈,哈尔滨至四煤城三小时经济圈;一边:将2981公里对俄边境线上的旧有路段改造提速、串联贯通口岸连接线,形成一条总长3000公里左右、时速120公里左右的完整沿边铁路。
“三桥一岛一道一港”,黑河黑龙江大桥于2016年底正式开工,预计2019年建成,届时将和同江铁路大桥、东宁口岸大桥形成扇形的对俄开放格局。黑瞎子岛口岸建设工程、与俄罗斯滨海1号国际大通道、符拉迪沃斯托克港的对接互动工作也紧锣密鼓开展。
哈尔滨国际机场改建一期工程T2航站楼即将投用,建三江、五大连池支线机场建成投入运营。黑龙江省内民用运输机场已达13个,省内机场群、航线网络已成规模。
科技创新强起来
黑龙江瞄准科技创新不放松,发挥科技教育优势,从全省80多所高校、700余家科研机构“掘金”,向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要发展。如今,一项项来自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通过技术创新、大众创业,转化为一件件新产品,为黑龙江现代产业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累计开展成果专题对接活动1000多场次,推动省内落地转化3000多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连续五年突破百亿元大关。争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5300余项和经费支持50余亿元,全省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7.5%。2014年底实施“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以来,通过转变观念、梳理成果、成立公司、进行孵化、与资本市场合作,全省新注册科技型企业7419家,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1304家,全省9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
营商环境优起来
着力破解制约黑龙江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强化顶层设计,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放管服”改革扎实推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哈工大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制的高性能仿人型假手 兰锐/摄
——连续十轮清理共取消下放行政权力942项,取消占比76%;行政审批精简率为66.7%、行政权力精简率为71.2%。
——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全面清理规范行政权力中介服务工作。
——在全国四个试点省份中先行实施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两证整合”登记制度改革。
——在全国有立法权的城市中率先取消自设行政审批事项。
——在全国率先实施“四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
创新人才聚起来
人才推动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继2015年3月,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被称为人才新政黄金20条的《关于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激励人才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意见》后,2016年7月又出台《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实施意见》,省直部门和各地也相继出台配套文件130多个。2017年更是黑龙江省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人才政策密集落地的一年。一年来,全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做出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在深化改革中破解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截止到目前,我省拥有“千人计划”专家67人,长江学者83人,两院院士41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68人(第一、二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9人。一系列人才新政聚焦发展需求、回应人才期盼,使黑龙江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上按动“快进键”。
5200多名留学归国人员纷至沓来,670多名来自全球各地的院士专家助力产业项目建设,79项重大科技成果摘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各类大奖,2000多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干事有平台,创业有空间,发展有出路,一系列人才新政的出台使越来越多人才归巢反哺,黑龙江人才“高地”正在生成。
文化自信强起来
黑龙江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黑龙江人亦充满强大的文化自信。以公民文明素质提升为着力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立足点,推动全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创新发展文化产业为支撑点,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新优势……无论从公共文化的大量投入到文化惠民工程的扎实推进,还是群众文化强烈的获得感到基层文化面貌的明显改善,黑龙江正在大步向文化强省迈进!近五年,黑龙江省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广泛开展“弘扬核心价值观、传承龙江优秀精神”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汇聚社会向上向善正能量。
——加大公共文化投入,累计投入39.7亿元。
——开展“百馆千站送文化下基层”活动,每年送辅导、送培训、送演出、送图书、送数字资源5000余场次,直接受惠群众超过100万人次。
——全省88家博物馆 (纪念馆)、106家公共图书馆、148家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和900家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实现免费开放。
——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已经超过500亿元,是东北三省第一个跻身“500亿+”俱乐部的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