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的研究
2018-01-13瞿国英
瞿国英,钱 慧*
(1.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科,上海 200122;2.上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科,上海 200126)
近年来,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呈显著逐步上升的趋势,直接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此种疾病复发的可能性较高,而且极容易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1]。所谓缺血性脑血管病,即是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脑动脉管腔产生狭窄亦或是闭塞等血液供应障碍的症状,直接导致脑组织细胞产生缺血缺氧性变性、脑软化甚至死亡情况的产生,主要表现为相应的神经功能受损,也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在实际的医治过程中,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医治有药物医治、外科医治和介入性医治等多种方式,若是患者正处在急性期间,通过介入治疗或者外科治疗的方式,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保障病情的稳定性,但是却存在着很高的致残率,为患者后续的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为了提升医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文将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医治缺血性脑血管,以下内容是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以供相关工作者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患有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时间顺序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研究组男26名,女24名,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53.75岁;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42~77岁,平均年龄53.87岁。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患病程度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针对对照组患者采取一般的西医治疗方式,涵盖溶栓、抗凝、脑保护和抗感染等等,针对研究组患者要在一般西医治疗的前提下加以中医医治,药房涵盖红花、水蛭、当归和川芎各10 g;黄氏、丹参各20 g;桃仁、怀牛膝、丝瓜络和王不留行各15 g,上述中药需要以水煎服,患者需要一天服用一剂,主要在早上和晚上服用,治疗时期为两个星期,也就是14天。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为:医治后患者相关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为治愈;医治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显著改善为显效;医治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不明显为有效;治疗后几乎没有改善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待研究结束后,通过统计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数据发现,研究组患者有21例患者获得了治愈的治疗效果,有14例患者呈现出显效的治疗效果,有10例患者呈现出有效的治疗效果,有1例患者呈现出无效的治疗效果,治疗总有效率为98%;在对照组患者中有17例患者获得了治愈的医治效果,有16例患者呈现出显效的医治效果,有8例患者呈现出有效的医治效果,有9例患者呈现出无效的医治效果,治疗总有效率仅为82%,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本次研究所选用的中药,均具有一定的疗效,如川芎和丹参都具有很好的活血化瘀和凉血安神的积极作用;怀牛膝则有着利尿通淋和通利关节的作用;当归与丝瓜是补血活血的良好中药材;王不留行则有着活血通经的良好功效。总之,上述中药均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有效药方,再加上西医医治方式的支持,更有利于获得预期的医治效果。在本次的研究中,分别对研究组患者和对照组组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医治和西医医治的办法,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的医治结果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统计数据直接表明了中西医结合在医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中,医护工作者需要深刻意识到中西医结合的显著优势,并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中加以应用,切实提升临床医治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从而大大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如今,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医学诊疗技术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逐步得到广大医生的重视,同时也得到了患者的广泛认可,缺血性脑血管并作为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仅仅采用西药医治,难以获得预期的医治效果。本次的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西医医治模式来说,中西医结合的医治办法更容易获得良好的医治疗效,作为新时代的医务工作者,有责任和有义务将最有效的方式应用于临床治疗,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