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融合班级听障儿童同伴交往若干问题研究
2018-01-13高珂娟简栋梁陈惠英李蓉
高珂娟 简栋梁 陈惠英 李蓉
1 引言
影响学前听障儿童在融合班级中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听觉障碍在认知、个性、社会性发展等方面亦不同程度影响儿童的发展[1]。学前阶段是听障儿童各方面迅速发展的时期,素养与能力的形成将对其人生走向和生活质量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了解学前融合班级中听障儿童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本研究梳理了相关文献,并对融合班级中学前听障儿童同伴交往状况进行了调研,基于此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设想与改进教学策略的建议。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检索
采用文献检索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以学前融合及同伴交往为主题,查找2000年1月~2018年3月的期刊及硕博论文。
2.2 访谈
对6位融合班级中的幼儿教师和24位听障儿童家长进行群体性结构式访谈。教师访谈和家长访谈分别从班级听障儿童融合效果整体评价、列举影响听障儿童融合的个体因素、列举有助于融合的听障儿童性格特征3个角度展开。
3 结果
3.1 听障儿童学前融合与同伴交往研究现状
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7篇,文献内容涉及学前听障儿童语言发展、课程与个别化教学、融合教育支持策略、教育适应、补偿研究等。本文从听障儿童学前融合及同伴交往两方面进行分析。
3.1.1 听障儿童学前融合现状研究 田鸿等[2]开发了幼儿园融合课程和个别化康复课程有机整合的“双模块”融合课程,并据此提出学前听障儿童融合教育实践范式。指出普通教育课程中,听力障碍对听障儿童学习有影响;除参与普通教育课程外,听障儿童还有其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听障儿童学前融合教育中在听觉和语言能力发展方面表现出的特征,对其语言、社会性和认知发展有影响[3]。听障儿童因语言沟通能力不足,难以参与和融入各类互动,难以与普通幼儿顺利开展交往活动,进而可能引发行为问题。姚雅萍[4]在基于全纳教育的听障幼儿教学策略个案研究中指出,听障幼儿由于生理或心理上的限制,在语言、社会性、认知发展等方面都存在问题,语言发展的教学主目标应该与认知、情感等方面的目标融合。
3.1.2 听障儿童同伴交往现状研究 鞠雅坤[5]对3名小学随班就读听障个案进行了班级同伴交往研究,认为自身的语言能力、学业成绩、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交策略水平较高的小学随班就读听障儿童,在班级同伴交往的互动层次和团体的表现较好。与此同时,同伴交往水平也影响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任加艳等[6]对普通幼儿园的听障幼儿进行了幼儿同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听障幼儿的同伴接纳度不高,双向选择的朋友数量有限,朋友也多为其他听障幼儿。
在学前融合教育班级中,听障儿童同伴交往质量与其听觉言语发展、认知发展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换言之,听障儿童同伴交往质量与其融合教育质量及水平有着密切关系。但目前对学前听障儿童个体在融合教育环境下适应、发展所需的心理能力及促进方式研究不足。
3.2 听障儿童学前融合访谈情况
在教师访谈中,6位教师中的4位对班级中听障儿童融合效果持肯定态度,1位认为尚未达到理想状态,1位教师态度不明确。在影响听障儿童融合的个体因素中,教师全体认为辅具配置及使用以及听能发展情况、言语能力对于听障儿童的融合教育是非常重要的,4位教师同时提出智力水平、性格特点同样重要。普遍认为对听障儿童融合教育有积极作用的性格特征为开朗、能主动交往、受挫能力强、胆子大。
在家长访谈中,大多数家长对于孩子融合效果的评价非常认可,仅有4位家长认为孩子的融合效果不够理想。在影响听障儿童融合的个体因素中,家长与教师的意见一致。认为班级与幼儿园良好的融合为孩子的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性格是影响孩子融合的重要因素,开朗、不怕挫折、交往能力强、合群等是听障儿童融合教育有积极作用的性格特征。
访谈结果显示,教师与家长普遍认为听障儿童同伴交往能力对融合教育效果有重要影响。成功的听障儿童融合教育案例得益于个案适宜的助听辅具、较强的语言言语能力、达到平均水平的智力发展和心理发展方面的特质。
4 讨论
在社会认知的各种变量上,受欢迎的儿童与被拒绝的儿童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同伴交往中受到排斥的儿童其社会认知水平发展显著落后于受欢迎的儿童[7]。根据目前的科技发展水平以及早期康复教育现状,听觉补偿或重建达到最优效果的学前听障儿童在客观上与同龄普通儿童的听说能力上也是有差异的,对于融合教育效果不能只基于听觉能力和言语语言能力的发展。对学前听障儿童在融合环境中同伴交往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他们置身于融合教育氛围中的深层次心理状况与需求,提升听障儿童融合教育的质量。
深刻认识学前儿童同伴交往发展普遍规律是研究学前听障儿童同伴交往问题的基础。皮亚杰学派认为,在同伴交往情景中,儿童有更多的机会平等商讨各自的观点,进而决定是否接受同伴的观点,这种同伴之间认知冲突在儿童发展中起到了积累交往经验,促进儿童积极的、适应性的发展结果[8]。维果斯基也认为同伴之间的交流协作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通过同伴互动,共同建构,能够推动儿童超越当前水平,顺利达到“最近发展区”[9]。
Rubin等人提出儿童的同伴交往可以根据社会交往复杂性的程度依次划分为同伴互动、同伴关系和同伴团体3个层次[10]。
学前儿童同伴互动。同伴互动关系是研究同伴交往的起点,学前儿童需要通过与同龄儿童共同游戏、活动、学习中交流想法、互相学习,并从中提升社会认知和社会适应能力。学前儿童同伴互动时间越长、频率越密,其互动的质量就越高。在同伴互动中,儿童表现出合群、助人、攻击、退缩等社交行为。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类型。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类型可分为受欢迎、被拒斥、被忽视、矛盾、一般等5种。其依据是同伴评定(同伴提名),着眼点是同伴接纳水平[11]。在同伴关系中受欢迎和被拒斥的儿童分别指在同伴评定中正性或负性的提名具有显著性;在同伴关系中被忽视的儿童是指在同伴评定中几乎没有出现在正性或负性提名名单中的儿童;同伴关系一般的儿童是指在同伴评定中正性或负性提名均不显著的儿童;同伴关系矛盾型的儿童被认为在同伴交往中态度非常明确,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同伴区别对待,同伴的评价也呈现出两极化。
学前儿童同伴团体。交往更为密切的学前儿童群体称为同伴团体。研究发现,儿童对同伴团体有选择性和适应性。团体在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退缩行为等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学前儿童的同伴团体对儿童综合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有研究表明,同伴团体中受到拒绝与忽视的儿童的学业成就普遍低于受欢迎的儿童[12]。由此可见,学前儿童既受到团体的深刻影响,也需要通过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确立在团体中的地位。
5 研究展望
学前听障儿童同伴交往对于其社会性的发展至关重要,高质量的同伴交往能促进学前儿童社会认知能力、心理理论水平等的发展,对于儿童良好个性的养成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对学前融合班级中听障儿童同伴交往重要性及当前研究状况的基本认识,学前听障儿童在融合班级同伴交往状况与其融合教育水平是融合教育的本质,对其社会性发展至关重要。笔者将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同时提出了改进教学策略的建议。
5.1 课堂活动改进策略
课堂活动是结构化程度较高的活动形式,在课堂活动中,教师的导向能够明确地传导到儿童群体中,对同伴交往模式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课堂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听障儿童同伴交往现实情况及其听觉言语实际水平,引导健听伙伴改善互动策略,如增加互动视觉提示、增进互动频率、采用视动结合等。
5.2 区角活动改进策略
区角活动围绕区角主题与资源展开,教师可以提前为听障儿童准备相关知识和技能,增进在区角活动中互动的准备,提升同伴交往的效能。
5.3 游戏活动改进策略
相较课堂活动与区角活动,游戏活动弹性更大,教师可循序渐进教会听障儿童提请注意、对话轮替、延续话题等沟通策略,并在游戏活动中逐步引导听障儿童学会运用上述策略,改进同伴交往质量。
5.4 亲子活动改进策略
通过家长亲职教育,有意识在亲子活动中培养听障儿童发起话题、抓取谈话线索等沟通策略,增进互动效能,同时也在具体情境中逐步教会听障儿童分析沟通对象心理及情绪状况,提升心理理论水平,改进在同伴交往中的综合能力。
[1]贺荟中.听觉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1.
[2]田鸿,罗静,季兰芬.学前听障儿童融合教育范式实践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7,(19):17-20.
[3]林海英,李楠.听觉障碍儿童学前融合教育支持策略探析[J].学园,2014,(27):9-11.
[4]姚雅萍.基于全纳教育的听障幼儿教学策略的个案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
[5]鞠雅坤.小学随班就读听障儿童班级同伴交往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6]任加艳,张新立 融合教育环境中听觉障碍幼儿同伴关系现状及其改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6,(04):44-55.
[7]张文新,林崇德.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互动关系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9,31(4):418-427.
[8]皮亚杰,著.傅统先,译.儿童的心理发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8.
[9]维果斯基,著.余震球,选译.维果斯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
[10]Rubin KH,Bukowski W,Parker JG.Peer interactions,relationships,and groups.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Vol.3.Social emotional,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M].New York:Wiley,1998.619-700.
[11]武建芬.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12]王晓辰,李清.影响童年期同伴接纳的若干因素[J].教育评论,2006,5: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