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髙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的路径探究
2018-01-13任雁
任 雁
(中北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51)
1 网络文化育人的政策和意义
十九大报告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尤其是要办好网络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结合时代特点因时而进, 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 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2016年, 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列入课题指南中进行研究。 可见,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愈发重要。 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网络文化建设举措来发挥网络的育人功能、 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 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计划, 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跨界融合的“互联网+”时代。[1]2017年7月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54.3%。 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学生作为网络中最活跃的群体, 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 也善于接受和运用新事物, 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大学生的学业、 工作、 生活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 随之而来, 以互联网思维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也逐渐成为新时代的新常态, 互联网给高校的教育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 辅导员必须认真学习、 积极思考、 不断摸索、 主动出击, 以大学生为中心, 不断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
2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从2001年至今, 高校网络建设发展迅速, 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但是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相比, 还处于初级阶段, 在制度建设、 教育理念、 队伍建设、 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不足。
2.1 制度建设不完善
我国高校的互联网建设起步较晚, 相应的规章制度也不健全, 大学生在使用校园网络时经常出现使用不规范的现象, 导致大学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无规可依。
2.2 功能发挥不充分
高校校园网络主要有官方和非官方的, 校园官方网络平台往往高高在上, 形式陈旧呆板, 内容比较严肃, 更新速度慢; 非官方网络平台又过于娱乐化, 不能起到思想引领的作用。 很多高校网站建立的主要目的就是满足日常教学管理的需要, 不能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 导致网络粘性不够,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能尽如人意。
2.3 教育内容不新颖
高校校园网络的内容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 无法吸引高校大学生关注。 网络内容灌输性强, 内容不够生动活泼, 多数网站仅仅作为发布政策制度和通知公告的服务平台, 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严重, 缺乏实用性和吸引力, 缺少艺术性和趣味性, 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
2.4 管理队伍不专业
从目前的现状看, 高校网络思政队伍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很多高校教师仅仅把网络当成信息发布的工具, 而没有真正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开展工作。 部分老师不注重疏导结合, 遇到问题只会一味地去堵塞, 导致问题越积越多。 因此, 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队伍提高自身素质, 改变教育方式, 真正了解校园网络的用途和意义, 从而更好地发挥校园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5 网络素养不达标
95后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 上网的时长逐年上升。 综合比较2014, 2015, 2016这三年的数据, 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长超过6小时的比例分别为 14.0%, 13.3%, 14.8%[2]3, 可见大学生上网时长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因而通过网络渠道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影响非常必要。 虽然95后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但是他们作为利用校园网络的主体人群, 其素质却不容乐观, 他们随意转发虚假信息、 网络诈骗、 信息泄漏等情况时有发生。
3 提升髙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的有效途径
提升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 就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 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坚持以学生为本, 走进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结合高校网络文化的特点, 抓住高校网络文化的痛点, 找准方向, 对症下药, 制定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
3.1 构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依法加强对网络社会的监管力度, 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3]高校要制订科学的网络文化建设体系, 统一规划、 统一布局, 保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使网络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保证网络阵地风清气正、 健康发展, 必须对网络进行管控。 2017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和四个网络法规开始正式实施, 从制度上保障了网络活动的顺利开展。 为了降低网络的负面影响, 让高校网络发挥正能量作用, 需要构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体系。
3.1.1 建立师生齐抓共管的管理模式
广大师生作为高校网络文化的主体, 必须发挥每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责任, 全体师生共同努力, 形成合力, 建立师生共管共建的良性模式。[4]高校领导负责进行顶层设计, 教师负责指导大学生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大学生既是校园网络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参与者, 共同开展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师生共建的管理模式, 充分发挥了大学生作为高校网络文化制造者和传播者的主动性, 使大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当中, 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确保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取得实效。 2016年 3月, 中山大学团委和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联合组建“辟谣特工队”, 与企业、 主流媒体展开合作, 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选题, 撰写高质量的文章进行微信辟谣, 更好地净化了网络环境。 该项目还获得第二届全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工作案例一等奖, 可谓师生共管共建的先进典型。
3.1.2 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网络具有开放性, 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信息, 但是大学生知识结构还不完整, 自我控制能力不够强, 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网络对中国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与西化, 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和文化扩张, 渲染西方的文化思潮和价值观, 腐蚀和拉拢大学生, 因而有必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行约束。 在“四个全面”中提出要全面依法治国, 也对高校提出依法治校的要求, 作为筑牢网络安全的基石, 必须大力推进高校互联网法律法规的进程。[5]目前, 中国法制还不健全, 导致网络言行无法可依, 网络环境持续恶化, 这就需要高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适用于高校网络发展的具体规章制度。
3.2 加强髙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高校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 交互性的特点, 这就需要提高网络平台理论研究人员、 技术支持人员、 网络舆情信息员的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 不断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管理水平。
3.2.1 组建高水平的网络思政教育队伍
现阶段部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学生工作部、 团委、 宣传部、 信息中心等相关部门共同完成, 部门之间往往职责不明确, 容易出现推诿情况。 鉴于此, 高校急需组建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专业技能的高水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第一, 选拔一批具有较高理论知识的思政教师, 做好理论研究; 第二, 选拔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技术骨干, 做好网络平台的开发管理; 第三, 选拨一批具有较高思想政治觉悟的大学生, 担任网络舆情信息员, 及时了解大学生的网络思想动态; 第四, 培育网络意见领袖。 网络权威人士以及公众平台的相关报道, 对大学生对待网络热点的态度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 因此选择树立一批代表正能量的网络意见领袖, 不失为一种示范引领的有效载体。 2016年,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辅导员徐川一夜间成为网红, 一篇《答学生问: 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文章引发热议, 他将大道理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 博得各界一致好评。 他还能将枯燥的“党课”讲得入心入耳、 场场爆满, 既“叫好”又“叫座”。 我们应该多多培育这样用故事讲道理的校园网红, 让思政工作真正入脑入耳入心。
3.2.2 构建网络思政队伍培训体系
网络发展日新月异, 要想做好网络育人工作, 高校必须加强队伍建设。 新时代对网络思政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要想与时代同向同行, 必须加强学习, 高校要建立健全网络思政队伍培训体系, 构建长效机制, 让他们能够掌握最新的政策理论, 掌握最前沿的网络技术, 实现教育队伍的现代化, 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
3.3 定制丰富多样的网络思政教育内容
高校要遵循“内容为王”的网络文化建设基本原则, 积极组织线上线下联动, 让校园网络成为传播正能量的强大“磁场”。 通过定制丰富多样的网络思政教育内容, 打造方便快捷的网络新平台, 采用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从大学生学习生活点滴入手, 在润物细无声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高校网络文化内容建设要尽可能满足大学生的各种实际需要,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在满足基本物质需要的基础上, 积极引导大学生满足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针对不同阶段的大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网络文化内容, 针对大一新生开设大学生涯规划和适新生入学教育栏目, 助力新生尽快度过磨合期; 针对大二、 大三学生, 开设网络创新创业课程和恋爱观教育栏目, 助力学生提高专业技能、 健全心理素质; 针对大四毕业生开设考研就业指导栏目, 着重提供升学、 就业方面的信息服务等。
高校还可以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利用大数据科学精准的优势, 定制个性化的资助育人体系。 2016年3月, 南京理工大学启动“暖心饭卡”项目, 学校根据“大数据”统计, 对每月食堂吃饭超过60顿、 消费不足420元的301位大学生, 暗暗进行了补贴。 这种无需申请、 直接暗补的方式, 既实现了“精准扶贫”, 又照顾了贫困生的自尊, 将党和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落实落细。
3.4 推动全媒体融合发展
随着大学生手机使用的普及, 各式各样的手机APP以及网络软件层出不穷, 以微博、 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对大学生的学习模式、 思维方式、 思想观念等方面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其普及率已达到96%, 大学生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微博、 微信通常都设有关注、 转发、 评论等互动功能, 能体现大学生作为主体的价值。 因而, 高校需要科学有效地利用好这些平台, 顺应微时代的潮流, 积极开通微博、 微信等新媒体平台, 拓宽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新途径。 中北大学坚持以军工文化为中心, 充分利用新兴媒体技术构建网络文化宣教阵地。 “红色太行”紧跟网络舆情, 不断更新技术平台和承载思想内容, 坚持思想价值引导, 传播正能量, 已连续多年获评全国高校百佳网站; 中北大学共青团微信、 微博紧贴学生关注点, 扎实推进学“习”行动, 利用微视频、 微漫画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微信关注度近五万人, 微博粉丝量六万余人。 “中北大学军事理论网”紧扣军工特色, 宣传国防知识和兵器常识, 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健康的网络精神家园。 由此可见, 结合高校自身特色, 挖掘具有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内涵是未来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尝试。
高校还应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有机结合, 线上线下有效联动, 推动全媒体融合发展。 福建师范大学团委就是全媒体融合发展的标杆, 不但在全国率先开通微博、 微信公众平台, 还推出校团委卡通专属品牌形象“小葵”, 成立福建师范大学“小葵馆”展示共青团网络新媒体工作, 制作一系列以“小葵”为主要形象的漫画、 视频等作品在线上发布, 开发笔记本、 U盘等“小葵”系列创意文化实体产品。 目前, “小葵馆”已经成为全国首个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线下体验馆, 以福师大“小葵”为载体的全媒体融合发展, 使得校园网络“微文化”得以培育, 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青睐和传播。
3.5 加强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
高校要积极营造健康文明的高校网络文化环境, 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 创造性, 提高网络素养教育。 一方面, 高校需要为大学生提供网络理论知识、 网络基本技能、 网络前沿动态等系统培训和讲座, 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另一方面, 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上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通过自我教育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知网懂网的能力, 养成合理、 健康、 文明的上网习惯。
高校更要在网络上“讲好中国故事, 唱响主旋律”, 打造出深受大学生喜爱的网络文化品牌活动。 2017年4月, 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第二届“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正式启动, 历经七个多月的激烈角逐, 两项活动共收到有效作品18 981件, 覆盖全国1 142所高校, 网络文章、 工作案例、 微作品、 公益公告等多种类型的展示, 既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又传递了青春正能量, 受到大学生的广泛关注。
4 结 语
总之, 高校要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 将其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抓手, 作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平台, 努力营造风清气正、 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育人环境, 充分发挥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积极作用。
[1] 操菊华, 康存辉. “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应对[J]. 高校辅导员, 2016(5): 24-28.
[2] 沈壮海, 王培刚, 王迎迎, 等. 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6[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3] 蒲馨葆.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聚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合力[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4): 154-156.
[4] 张万景. 髙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及其优化对策研究—桂林髙校为例[D].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16.
[5] 马妍.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网络建设研究[D]. 哈尔滨: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