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系统经济学分析
2018-01-13刘浏昝廷全
刘浏,昝廷全
(1.北京科技大学,北京 100083;2.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1 引言
根据系统经济学观点,企业并不是独立于社会的孤立存在,而是镶嵌于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企业存在的根本理由就是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商品与服务,发挥养育社会的功能。与此同时,企业也获得了各种生存权利,包括得到政府的保护与支持,获取正常的利润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别还包括进行技术创新的权利,创造出新的商品和服务,丰富人们的消费种类,增加消费者的选择空间,以谋取超额利润。这也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但是,由于企业是镶嵌在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当然要受到社会大系统的约束和影响。社会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为了研究工作的方便,我们采取昝廷全(2017)提出的社会系统的星园模型,将社会系统划分为科学、技术、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五个部分或子系统,然后逐一论述这五个子系统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至于为什么将社会系统划分为这五个子系统,完全取决于所要研究的问题和具体情况。同样一个系统,把它划分为不同的部分,自然导致不同部分之间关系的变化,由此将会影响系统整体的特性和功能。毛泽东通过把农民划分为不同的成分,例如贫农、中农、下中农和地主等,解决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问题。
当然,科学、技术、经济、政治与文化这五个子系统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因果关系网络,而且这个复杂的因果关系网络还是双向闭合的。这就自然导出一个结论,企业技术创新决不仅仅取决于某一个单一因素,既不完全取决于科学发现和人类的整体科学水平,也不完全取决于人类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治和文化状况,而是取决于所有这些方面的叠加影响。这就自然解决了历史上著名的“终极原因困境”。所谓终极原因困境是指,当人们试图对某一历史事件给出解释时,总想找到决定这个事件的某个终极原因,而事实情况往往是,A决定B,B决定C,C又反过来决定A,因此,很难说A,B,C中哪一个是终极原因。因此,在讨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时,不能无条件的说哪一个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任何所谓的主要影响因素都只能在一定的条件限制下才能成立,而从一般规律上讲,它们之间相互决定相互影响,没有哪一个是终极决定原因,而只能说在某种特定情况下,某一个因素可以成为暂时的决定因素。正是这五个子系统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再加上企业自身的内部因素共同决定和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演化与发展。
2 宏观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宏观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包括政策、文化、科学与技术四个典型的方面
2.1 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政策与经济的关系,这为企业技术创新设定了上限;其次,是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直接影响;第三,是政策关联与优惠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政策与经济的关系。从本质上讲,经济学中通常讨论的政府与市场企业的关系就属于政策与经济之间关系的范畴。根据经济系统的层级过渡原理,政策和经济属于不同的系统层级,政策处于比经济高一个层次的系统层级上,正如马克思所说“政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由于二者处于不同的系统层级,二者之间的关系其实非常清楚,政策层级的任何微小变化都可能引起经济层级的结构性变化。实际上,经济系统在发展过程中一定会出现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虚假信息、欺行霸市、合同不履行等问题,这就要求在更高的政策层级上进行解决。这就构成了政策系统出现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基础。从另一方面讲,任何政策系统的存在与运作都需要相应的经济基础。与中国封建社会相对应的经济结构是地主经济。稍作分析后就会发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也是历史的必然。
政策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规定了经济发展的上限,有人用木桶里装石头为例进行说明,在这个桶中能装下多少沙子实际是由桶和石头之间的空隙决定的。以邓小平为总设计师的中央领导集体,1979年决定改革开放,我国才有了现在的发展成就,这是最能说明经济与政策之间关系的例子。当然,经济发展也具有自身的规律性。比如,地主经济的发展方向一定是土地兼并,这就需要官僚系统和地主经济相调节,由此才能保证地主和自耕农的适当比例,保证地主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封建官僚机构提供足够的经济基础。政策结构在为经济发展设定上限的同时,也为企业技术创新设定了上限,指明了方向。
政策对技术创新的直接影响。指南针、造纸、火药和印刷术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稍微细心一点的分析就会发现,它们其实都是技术成就,而且属于“连通技术”。昝廷全(2018)把技术分为连通技术和原子技术两大类型。原子技术可以独立应用,而连通技术的主要功能是连接和系统化。四大发明的连通功能正好与中国古代的大一统政策结构密切相关。指南针、纸张和印刷术作为交通通讯工具显然属于连通技术。火药来自于炼丹术,在唐代以后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技术,主要是因为大一统国家的需要。根植于农业社会的古代中国技术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之高的水平,主要是凭借科技之外的国家组织力量克服古代技术的封闭性,使其水平超出了当时所有的其他农业社会。中国的“两弹一星”是政策对技术创新产生重要影响的现代案例。
优惠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2008年以来,我国的企业技术创新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企业正在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然而,有关研究发现,有些企业技术创新的初衷并不纯粹,寻求政策关联是各种动机的重要表现之一(王文煜,2016),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政府对于技术创新的补贴或者获得政府的优惠政策支持。王文煜利用2008-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以获得政府补贴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度量企业政策关联强度,以研发支出占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以人均专利授权量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出,利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政策关联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政策关联强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呈倒U型关系,短期内显著促进企业技术创新,长期内存在最优的政策关联强度。无论如何,政策关联和优惠政策对于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影响是不争的事实。
2.2 文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文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技术创新所取得的超额利润合理性的支持;二是技术创新项目的合伦理性。
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意识形态是文化的一个精缩影,所以,我们这里只考虑意识形态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按照金观涛先生的观点,意识形态包括哲学观、社会观与价值观三个子系统,哲学观解决人如何看待自然,社会观解决什么是理想社会模式,价值观解决个人价值取向,它们三者之间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和谐整体。因此意识形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系统,它要求哲学观、社会观与价值观三者要相互耦合、逻辑自洽。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经济分配制度和政治制度提供正当性基础。
金观涛先生把意识形态与政治结构的一体化看作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长期存续的根本原因。所谓意识形态与政治结构的一体化(简称一体化结构)是指由认同同一意识形态的阶层充当社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具体来讲就是,由具有同一儒家意识形态的阶层(儒生)构成官僚系统,即所谓的“学而优则仕”。这样一来,不同层次的官僚机构均由认同儒家意识形态的儒生构成,并将这一做法制度化。由隋朝隋炀帝于公元621年开始实行的科举制就是这种制度化的具体表现。金观涛认为,这种一体化结构就是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的根本机制。儒家伦理的基础是家庭伦理,家庭伦理也构成了基本的个人价值观,然后把国家看作是家庭的放大,即家国同构。由此形成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等儒家意识形态。从实质上看,意识形态和政治结构一体化相当于意识形态与政治结构的一种“死锁”关系。在中国,意识形态与政治结构的这种“死锁”关系一直持续到现在。不管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如何变化,意识形态与政治结构的这种“死锁”关系一直没有改变,这就是中国社会的深层结构。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随着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入侵,儒家意识形态逐步被三民主义和马列主义所替代,但意识形态与政治结构一体化的深层结构基本没有改变。在封建社会,官僚机构由认同儒家意识形态的儒生构成。马列主义取代儒家意识形态后,认不认同马列主义成为了进入政治结构的前提条件。在封建社会,家庭是灌输儒家意识形态的基本细胞,但家庭是本来就有的社会基本单元,只是后来被儒家作为用来灌输儒家意识形态的载体。中国共产党发明了“支部”,把“支部”看做宣传和灌输马列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细胞。由于“支部”与“家庭”不同,“支部”是人为设计的组织,具有比家庭更加强大的传播和灌输意识形态的功能,由此形成了意识形态与政治结构之间的相互激荡和正反馈关系,意识形态认同强化了政治结构的动员能力,政治结构的组织方式又反过来强化意识形态的认同。
思想影响行动是文化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依据。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为经济制度、特别是分配制度提供了正当性基础。例如,封建社会实行的是地主经济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初期,公平是主要的分配制度;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是根据边际贡献率进行分配。所有这些分配制度只有在意识形态层次得到认同后才能得到有效执行。现在社会普遍存在的“仇富”现象,其本质原因就在于某种分配没有得到意识形态层次的认同。从文化的角度来讲,建立支持和尊重企业技术创新的文化氛围,从价值观上认同技术创新获得超额利润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对于企业创新具有长期的激励作用,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慢变量和长效机制。
1996年7月5日,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利诞生于英国苏格兰罗斯林研究所,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英国科学家基斯·坎贝尔和伊恩·威尔默特是多利的创造者。多利于1997年首次公开亮相,震动全世界,美国《科学》杂志把多利的诞生评为当年世界十大科技进步的第一项。按照科技发展的趋势,在克隆羊成功之后,不需要太长的时间在技术上就能攻克克隆人的难关。但是,直到现在为止,也没有见到关于克隆人的报道,原因可能就在于所受到的社会伦理的约束。对于某些宗教而言,带有特定图腾的产品往往只能用于祭祀,不能用作其他用途,否则,就会被认为是对神灵的亵渎。所有这些都说明了社会价值观念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2.3 科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科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首先涉及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和技术不同,二者既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科学的目的在于探索自然规律。从渊源上讲,可以追溯到“通过探索外部规律实现此世目标”的古希腊、古罗马传统,通常简称为希腊认知理性。技术与科学不同。技术的主要目标是把科学发现的各种规律转化成仪器,把规律中所涉及的控制变量和观察变量(被控制变量)之间的约束关系固定化,以扩大认知主体的可控变量集合,帮助进一步发现新的自然规律。自从近代以来,科学和技术之间良性互动,使得二者不断反馈加速发展。这不仅大大增强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还使得新的控制手段不断转化为新技术。根据经济增长理论,技术是生产函数的核心。 这样不仅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增长,还导致了科学技术与市场经济的一体化,这是当代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科学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直接涉及李约瑟之谜。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在他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将其称之为李约瑟之谜。后来,人们把李约瑟之谜进一步推广,提出了“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对此问题的争论一直非常热烈。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提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与李约瑟之谜同是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关怀。李约瑟之迷的科学和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潜在地假定了科学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技术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从历史上看,科学和技术最早是分离的。例如,中国在技术方面曾经领先于世界,出现了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和指南针四大发明。但是,中国当时并没有发展出相应的科学理论。正因为如此,中国没能在这些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科学和技术的第一次成功结合发生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前夕。实际上,正是科学和技术的成功结合促成了最早发生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当时的科学主要是牛顿力学,直到现在人们还习惯的把以牛顿力学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称为经典科学;当时的主要技术是蒸汽机技术,或者说蒸汽机是牛顿力学的技术化。二者的成功结合成为了导致英国产业革命的直接动力因素。
在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今天,科学转化为技术进而产生经济效益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从30年、20年、10年直到现在几乎同步。因此,重视企业技术创新就必须高度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基础科学研究不仅可以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持续的动力源泉,甚至可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2.4 人类整体技术水平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自近代以来,科学与技术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二者相互反馈加速,所取得的科技成果远远超过近代以前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总和。更为重要的是,科学与技术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科学技术体系,其作为一个整体具有了自身的发展规律,并由此催生了一门独立的学科,科学学(Science of science )。科学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探索科学技术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水平从客观上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的选择空间,我们既要注重企业技术创新,也不能拔苗助长,选择现阶段没可能实现的技术创新项目。美国发布的一份长达35的《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为未来企业技术创新项目选择提供了方向,同时也提供了总体选择的可能性空间。该报告通过对700项科技趋势的综合对比分析,最终明确了20项最值得关注的科技发展趋势:物联网,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智能手机与云端计算、智能城市、量子计算、混合现实、数据分析、人类增强、网络安全、社交网络、先进材料、先进数码设备、太空技术、新型武器、合成生物科技增材制造、食物与淡水科技、能源、医学、对抗全球气候变化。
当然,对于特定的企业来讲,还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本文所选作案例分析的安徽维德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的技术创新和上面所说的物联网、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智能城市、数据分析、先进数码设备等都有交集。由此也可以看出维德公司战略的前瞻性和未来发展前途。
3 行业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行业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企业技术创新必须符合市场的需求满足市场的需求。从历史上看正是如此。科学技术与市场的结合或者说科学技术与与市场的一体化,他们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之后才带来了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所谓技术创新符合市场的需求,是指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创造出新的商品和服务,必须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这一点非常关键。如果说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所创造出的商品和服务不是市场所需要的,或者说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特别是按照熊彼特的技术创新原理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话,那么企业就没有了技术创新的动力。不仅如此,如果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企业就没有了进行持续创新的资金实力。所以,经济层面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市场对企业技术创新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我国是一个大国,具有巨大的国内市场,这是我国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巨大优势,有人将这个优势描述为“巨国效应”。
市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还有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因为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之前往往并不知道这项技术创新所创造出来的商品和服务有没有市场需求。为了进行企业技术创新就需要对人体进行研究或者需要对人体的需求进行研究,由此才能保证通过技术创新创造出来的产品与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讲,每一次的技术创新都是对人的功能的一种延伸,或者更好的满足了人体耗散结构的需求。比方说,蒸汽机的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动力,是对人的体力和体能的一种延伸。一个人身体再强壮、体力再好,也不可能跑过火车,这就是对人的体能的一种延伸。再比如望远镜,望远镜的发明其实是对人类眼睛功能的一种延伸。一个人眼睛再好,哪怕是2.0、2.5,也不可能有望远镜看得远,与望远镜类似的还有显微镜、放大镜,都是对人的眼睛功能的一种延伸。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说电脑的出现,其实是对大脑功能的延伸。大脑具有两个主要功能,一个是信息储存,另一个是信息处理(包括计算能力)。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叫做“好脑子不如赖笔头”。这里的赖笔头的意思是把信息写下来。所以,文字和纸张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纸张能够容纳的信息毕竟有限。电脑的发明对于信息储存能力来讲是革命性的,一个芯片所能储存的信息可以胜过一座小型图书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信息越来越多,这就使得任何一台独立的电脑的信息储存能力都嫌不够,特别是进入大数据时代以来,信息越来越多,于是又出现了这个云储存的概念,把信息储存在云端,而不是储存在单个电脑里。大脑的第二个功能就是信息处理和计算。由于现代社会的信息越来越多、数据越来越多,单独一台电脑都容纳不了,需要储存在云端,面对这样的海量信息,单靠人脑进行处理和计算显然无法胜任,于是就出现了云计算的概念和技术。实际上,云计算是对大脑的信息处理功能和计算功能的一种延伸。
从经济层面来讲,市场对技术创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技术创新所创造出的新产品和新服务要能更好地满足人体耗散结构所需求。根据系统经济的观点,人体是一个系统。中医里有一句名言,叫做“头疼医脚”。其原因就在于人体是一个系统,头疼的病因可能在脚上。人体不仅是一个系统,而且是一个开放系统。人体作为一个开放系统的最基本就是要吃东西,也就是所谓的温饱问题。也就是说,温饱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需求。吃东西的目的是什么呢?从系统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就是输入负熵流。人体是一个耗散结构,需要不断地与外部世界通过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输入负熵流以抵抗人体内部自发的熵产生,进而维持人体的有序结构。为了维持人体正常耗散结构的需要的负熵流从客观上决定了人体所需要的食物数量和质量。一般认为,在狩猎时代,人们的食物种类比较丰富,采集到什么食物就吃什么食物,狩猎到什么动物就吃什么动物。也就是说,人们的食物来源都是自然界的现实存在物,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多样性程度很高。
进入农业时代以后,人类的食物种类反而减少了。到目前为止,人类驯服了的主要动植物只有十几种、最多不超过一百种。然后,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就限定在这几十种驯服的动植物范围之内。所以,进入农业社会以后,人类的食物来源相对于狩猎时代来说反而减少了。作为对这一现实的回应,现在流行一种说法,就是要多吃粗粮。实际上,可能不是多吃粗粮的问题,而是要增加食物种类。现在为了健康的目的,有人专喝进口的矿泉水,使用进口的食用油等。根据上面的讨论,更为重要的应当是增加食物种类,要经常变换饮水类型,要经常变换食物类型,例如,一段时间使用植物油烧菜,另一段时间使用动物油烧菜等。
按照上述观点,扩大人类的饮食种类对于人类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企业技术创新是扩充食物种类的直接动力。根据系统生产理论,生产的本质就是通过基本自然过程及其组合生产出社会(市场)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扩充产品或服务的根本途径有两个:一是发现和掌握新的基本自然过程的规律,把新的基本自然过程整合到现有的生产过程之中,从而创造出新的商品和服务,例如,通过对电子运动规律的掌握,把电子过程整合到生产过程之中以后就可以生产出前所未有的电子产品;通过对原子核运动规律的掌握,把原子核过程整合到生产过程就生产出了核能产品和基于原子核技术的各种医疗设备等。二是改变已知基本自然过程之间的组合,进而创造出新的商品和服务。人们通常把基于已知基本自然过程组合的创新成为组合创新。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越是野生野的东西越好越贵,比如吃饭的时候很多餐馆都标榜自己用的食材都是野生的,野生的鸡、野生的鱼、野生的菌、野生的枸杞等等。其实野生的东西并不一定都是好的,真正的好的东西应当是人工的。任何野生的动植物都不是按照满足人体的需要而生长的,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有自身的固有价值,并不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称为工具价值)而存在。因此,有些野生的东西不仅对人体无用甚至有害,毒蘑菇就是其中的一例。与此相反,各种人工种植或养殖的东西反而对人体更有利。因为不论是人工种植还是人工养殖都应当是根据人体的需要进行科学设计,然后去进行种植和养殖,这样种植养殖出来的东西自然更加符合人体的需要,更具有价值,在市场上更应该受到追捧,价格更高。2013年有一则报道说,西方有一个国家的一条河里面野生鲤鱼泛滥,没有人敢吃。我们一开始听起来觉得这不可思议,仔细一想,原因就在于它们是野生的,并不一定对人体有利甚至有害,所以没人敢吃。
相比较而言,种植和养殖的东西都是按照人体需要进行科学设计的,当然更符合人体的需要。也就是说,种植和养殖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体的需要。但是,一旦商家利益熏心,仅仅是为了赚取利润的话,就发生了养殖和种植的目的的异化,就可能生产出对人体有害的产品。这时候就要引入政府部门的监管等,这正是下一节所要讨论的政治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的内容。
4 企业自身影响因素
企业自身因素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非常复杂,一般来讲,最为重要的因素包括企业总体战略、企业决策者的个人偏好、企业规模、企业文化、现金流与盈利水平。从统计规律上来讲,采用专业化战略的企业比采用多元化战略的企业更积极的进行技术创新。采用稳定和保守型战略的公司相对于采用发展型战略的公司来讲更加强调风险的规避,不利于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注重长期发展的企业更注重管理团队组织创新活动。企业决策者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领路人,其个人偏好对于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影响。注重技术创新的决策者往往具有坚定明确的远景目标,即开发具有一定市场垄断地位的技术产品,并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技术创新上。比尔·盖茨在研发新产品和市场营销上所用的时间几乎相同。粗略的讲,企业规模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项目的规模相匹配,大型企业可以选择较大规模的技术创新项目,较小的企业一般只宜选择较小的技术创新项目。例如,中国华为公司过去10年用在研发与技术创新的经费达3000亿人民币之巨,并计划未来每年投入150-200亿美元的研发费用,用于加大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领域的探索,这是任何一个小企业都无法承受的。企业文化影响企业员工对于创新成本、收益和风险的认识,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期因素。现金流和盈利水平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动力和能力,包括风险承受能力。
5 结论与讨论
企业技术创新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产业升级具有根本性意义。本文根据系统经济学关于社会系统的星园模型,分别论述了科学、技术、经济、政治和文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行业环境和企业自身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为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未能对这些不同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交叉影响展开讨论,这正是下一步工作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