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詹春明:二十载成“相机华佗”

2018-01-13

北广人物 2018年2期
关键词:泥人张钻研指尖

这个故事开始于1990年,一个男人从福建莆田县来到了北京,在骤然变得干冷的气候中,放下行囊。他的旅途横跨了大半个中国,从南方到北方,在那个年代有很多这样的人,怀揣着梦想,从全国各地来到祖国的心脏,如同逆风而飞的候鸟,收拢翅膀,栖息在不属于自己的地方。他叫詹春明,海淀区有名的“相机华佗”,无论是相机有什么疑难杂症,到他手里,都能“康复”,虽然他面对的是新巧而昂贵的机械制品,但在他身上,你看到的是一种属于百年前乃至千年前老工匠和手艺人一步一步沿袭下来的严谨和自信。

“刚来北京的时候,什么也没有。”他笑着说,岁月和如今事业的成功给了他面对往事的豁达:“那时候和好多人挤在一间房子里,又是小,又是脏。”他最开始的选择是修表,精密的手艺总是触类旁通的,1992年的时候,他敏锐地感觉到,相机行业的兴起是一个机会,那时还是胶卷称霸的年代,并不像现在这样,满大街都是挎着单反的文艺青年,相机还属于一种奢侈品。他一开始在影楼修相机,磨炼成业界的一流手艺,后来就开了自己的店。那时候,他的店还在颐和园附近。他全部的精力都放在精研手艺上,别人修一个相机七八百,他五六百也修。不为别的,就是要钻研手艺。

“做一件事啊,就得把它做好,那个时候我一个月能拿到两千五,当时那种幸福感啊!”他就像回味一杯老酒一样,笑了:“后来一个月几万块,都比不了的。”我有点吃惊:“几万?”他笑得宽容又温和:“我带出来的徒弟,月薪都是几万的,好的时候,我一年能赚上百万。”

这些年经济飞速的发展,相机产业更新换代的速度让人眼花缭乱,然而詹春明师傅的手艺和店,却并没有被时代落下。“我们都不停地在学习,踏踏实实地干才行,不进步能行吗?”他说的很认真:“我就告诉我底下员工,踏实!顾客说好才会再来,顾客一个一个介绍来,比什么都管用。”

二十年过去了,他从一个一无所有的北漂,到现在,在北京有了自己的房子,也有了自己的事业。甚至,他有能力将他家族里人都带出来,把那些不擅长读书的孩子,带到北京,成为顶尖的手艺人。

在相机修理界,或者在整个社会,1992年,因为改革开放的机遇富起来的很多人已经沉进了生活的尘埃里。詹春明师傅不算巨富,却始终在稳步地、向着更光明的前景走去。为什么呢?是因为他始终坚守着顾客至上的节操,一直坚持着帮助别人。

我想到了工匠精神,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一种精神理念,你手头上的并不是一件死物,而是一个随时准备鲜活起来的生命,你的信仰在你的指尖,生命的最纯粹的热情和持之以恒的坚守,都在指尖。

中国古代的时候,给这些匠人以独特而风趣的诨名,刷子李、泥人张……冯骥才在《俗世奇人》里记录了这些传奇,刷子李粉刷屋子的时候必穿一身黑,身上有一个白点不要钱;泥人张席间一捏成人物,让恶霸贻笑天下,这些传奇的背后,只因为那两个质朴的字:“手艺。”然而,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十年如一日钻研一门手艺了,人们习惯了机械,更习惯了“凑合”,一个学徒不到一年就可以出师,没有人用十年几十年时间,把一门“手艺”钻研到极致,于是那些“匠人”,那些传奇,也消失在了充斥着“成功学”的年代里。而这种古老的,所谓“过时”的精神和信仰,成就了詹春明师傅的故事。二十年,钻研一门手艺,也许默默无闻,但他的内心知道,顾客知道,他手里的相机也知道。从打工到老板,从未改变过的,是他最初的品质——踏实、细心。

猜你喜欢

泥人张钻研指尖
治理“指尖乱像”不宜一散了之
Desire for Youth
乐在钻研中
虔诚之花在指尖绽放
指尖上的生活,指尖上的美
О НИХ СУДАЧИЛИ НА УЛИЦАХ
指尖童话
论民间艺术的传人与代表性传承人
——以“泥人张”为例
略说钻研语文文本的基本程式
钻研种植业 带头奔小康童进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