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路随我开
——潘常欢绘画作品赏析

2018-01-13蓝凡武

神州·时代艺术 2017年6期
关键词:中国美术馆工笔个展

蓝凡武

走别人的路,注定一路走到天黑;

走自己的路,一定一路走到天亮。

潘常欢的绘画之路是最好的诠释。潘常欢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广西画坛是个响亮的名字,他的工笔人物画以构思奇巧、技艺娴熟和材质创新而引领一代风骚。他的作品几乎年年入选获奖,以致在“第七届全国美展”上同时有两件作品入选。而且早在九十年代初就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并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正是创作巅峰时期,潘常欢在广西画坛突然销声匿迹,不知所归。直到二十年后,他从广东归来在桂林、柳州等地举办个展时,人们才蓦然发现潘常欢不是原来的潘常欢,他曾引领无数人追随的工笔人物已成“红衣烂漫,翠盖参差”的荷花。

即便如此,他的工笔人物画如今依然令人怦然心动。去年在柳州个展上,有位80后海归的企业家一连三天在他旧作工笔人物画《启蒙记忆》前久久伫立不愿离去。他说,这幅画让他回想起当年出国留学时父亲送他到机场别离时的一幕,让他无限沉浸在早已忘却的父爱。他执意高价收藏,然此画为非卖品,故终不可得,最后怅怅而去。《启蒙记忆》描绘了黎明时分父亲牵马驮着儿子去上学的情景,在黑团渐明的背景中一轮通红的太阳冉冉升起,一只家狗立于太阳前翘首盼望。此画题款亦颇动人:“妈妈三更为我煮红蛋,爸爸拂晓送我上学堂,马背上我时而回头望,啊!我的好伙伴依依不舍送到大路旁。”这行字是潘常欢特意模仿时年六岁儿子的笔迹,写得稚气十分。凡有相似经历的人看后莫不动情共鸣——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人到高处无路可下,不如另择他山而行。居深圳20年,潘常欢不愿重复自我,更不愿拿之前的艺术成就作为在深圳立足之本。他放弃了曾给他带来无数荣誉的人物题材,深居简出,苦心修炼专攻荷花,取得了新的突破与成功。

▲ 工笔画 《龙脊》 潘常欢

荷花者,于佛门是佛陀的象征,于儒家是自洁之意。千百年来,画荷者不计其数,历代莫不名家辈出。唐宋边鸾、黄筌、徐熙、赵昌,明清陈老莲、陈淳、徐渭、恽寿平、八大山人等等,直至近世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等皆为善画荷花之大家。潘常欢常观古人,亦不薄今人。在汲取古人养分的同时,他通览近现代画荷之妙手。他从当代女画家周思聪散淡无痕的墨荷中得到启发,进而夜读宋人辛弃疾《青玉案》词意而技艺大变,词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观荷亦如此,在“灯火阑珊处”所见尽是十分颜色之花,而荷叶则云雾莫辨。见花不见叶乃是专注于花,非不见如盖之叶。非不见乃是视而不见,是一心专注而旁物不及也。到此境界,一定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者方有所得。故潘常欢荷花常开百态:有“十分颜色十分红”的热闹,有“秋塘冷艳”的清气;有“新塘早碧”的生机,有“清风徐来”的清香等等。真是“一池墨汁貌红莲,不辨花香与墨香。”潘常欢荷花多勾勒成势,故姿态万千,变化莫测;荷叶则以没骨写就,非有非无,形散神聚。所着之色亦中亦西,墨中见色,色中含墨,荷梗则以书意写出。此法突破了历代者依叶托花或败叶离披的程式,从而形成独树一帜的画风。

而今潘常欢已然进入了荷花创作的自由王国,用他自己的话说:“路为我开花为我栽,路之曲直花之妍蚩,任人品评。其中得失,我自心知便是道。”

猜你喜欢

中国美术馆工笔个展
如镜取影 妙得神形
——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藏明清肖像画展
迎冬奥·美在逐梦
——中国美术馆藏体育题材美术作品展
张鹏国画作品
高原秋
同心协力写丹青
——中国美术馆藏书画界全国政协委员美术作品广西展
吴思颖工笔花鸟画作品
首届“工笔新经典”全国名家邀请展作品选登
展览纪录
香格纳北京推新展
颜磊、何迟双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