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怀古》异文在宋代的产生与流传考论
2018-01-12杨碧海
杨碧海
摘 要:《文苑英华》中收录有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一诗,并附有该诗异文。通过大量的相关文献,我们对异文的产生与流传过程进行了考察,并揭示了异文产生和流传的社会、文化背景。通过对此个案的研究,可以把握刘禹锡诗文在宋代流传的具体情形和基本走势,从而对古代文献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异的复杂原因有进一步的认知。
关键词: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文苑英华》;异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8)10-0140-03
《文苑英华》卷三〇八收录有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一诗及其异文:
西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漠(一作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山形(一作古城)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一作而今四海归皇化,两岸萧萧芦荻秋,一作皆《唐宋类诗》)。①
彭叔夏在收录此诗时收录了异文,但考查现存的两种宋本刘禹锡全集,《西塞山怀古》均位于刘禹锡生前自编的内集,且均与《文苑英华》所录的正文文本相同。由此可见,除其文集外,此诗还有其他传播途径,并在文集之外的传播过程中产生了变异。
一
刘禹锡长庆初除夔州刺史,长庆四年转和州刺史,途经西塞山。其《和州刺史谢上表》作于“长庆四年十月二十六日”,所以《西塞山怀古》一诗作于长庆四年秋冬应当是没有问题的。②与刘禹锡同时的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志》,其“江南道”一卷记载鄂州武昌县有西塞山:“西塞山,在县东八十五里,竦峭临江。孙权故都城在县东一里余。”③与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中内容相符。
此前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已遭受十五年的贬谪,虽然远贬遐荒,但刘禹锡对朝廷讨平淮蔡之役却颇为关注。及蔡州平,刘禹锡上表称贺,对平叛的胜利表达了由衷的欣喜之情。但好景不长,穆宗即位之初,河北乱兵复起,河北地区又重新落入藩镇之手。诗歌即作于此特定时期。诗作追思前史,于西晋平吴之功业颇致怀想,于江南诸朝之兴亡颇为感慨,诗末以四海一家为幸,而故垒萧萧,秋荻弥望,难掩衰飒之气。家国之感与身世之感相交织,对王朝统一的愿景与低沉的心绪相交织,使整首诗的意蕴颇为繁复深沉。
二
《西塞山怀古》之异文最早见于五代何光远《鉴诫录》中的“四公会”故事:
长庆中,元微之、刘梦得、韦楚客同会白乐天之居,论南朝兴废之事。乐天曰:“古者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则咏歌之。今群公毕集,不可徒然,请各赋《金陵怀古》一篇,韵则任意择用。”时梦得方有郎署,元公已在翰林。刘骋其俊才,略无逊让,满斟一巨杯,遂为首唱。
饮讫,不劳思忖,一笔而成。白公览诗曰:“四人探骊,吾子先获其珠,所余鳞甲何用?”三公于是罢唱,但取刘诗吟咏竟日,沉醉而散。刘诗曰:“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荒苑至今生茂草,古城依旧枕寒流。而今四海归王化,两岸萧萧芦荻秋(书中原注:此篇元在诗本事中叙说甚详。今何光远重取论叙,更加改易,非也)。④
何光远的《鉴诫录》所引刘诗与彭氏所存异文相同,但诗题为《金陵怀古》。《鉴诫录》成书于五代,多记载民间流传故事,所录诸事多有不经,“四公会”故事与史实之不符已经为前辈学者充分论证⑤。宋代麻沙书坊重刻本,小注字体与正文相同,可见重刻时就有人怀疑何光远所录此事的真实性。
《鉴诫录》中“四公会”故事与题为《金陵怀古》的异文被不少宋代诗话、笔记小说转引。现存宋代相关文献中载录此诗本事与异文的有: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序称绍兴庚辰年作,1160)卷上、佚名《锦绣万花谷》(自序称淳熙十五年作,1188)后集卷三十三、何溪汶《竹庄诗话》卷十四、阮阅《诗话总龟》卷二十四等。其中有些著作乃是转引自他书,如《锦绣万花谷》转引自《古今诗话》,《诗话总龟》转引自《江南野录》,这表明此前《古今诗话》《江南野录》也分别收录了此则故事与异诗。《古今诗话》与《江南野录》现均已不存,郭绍虞先生认为《古今诗话》乃是李颀《古今诗话录》之简稱,成书应当在蔡絛《西清诗话》之前不久。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称《江南野录》为龙衮所著,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也载“《江南野史》二十卷,右皇朝龙衮撰”⑥。龙衮生平文献记载较少,宋人李心传《旧闻证误》称:“龙衮著《江南野录》,云‘欧阳观义行颇腆……衮与文忠为乡曲,岂非平时有宿憾?”⑦据此可知龙衮与欧阳修为同时之人,《江南野史》应当成书于北宋前中期。
总体来看,《鉴诫录》所载故事与异诗自晚唐五代产生以来一直被载录、转引,从北宋前中期至南宋初一直未有间断,最终大量出现于南宋初年的笔记小说、诗话中。这些笔记与诗话均为下层文士所著,且写作方式多为摘抄、转录,往往不加辨析。这成为异诗流传早期最突出的特点。
但到了南宋中后期,不少诗学著作引用刘禹锡此诗时已经开始纠正诗题与诗句,即使转述“四公会”故事,引用的诗句也是《西塞山怀古》的原句。如计有功《唐诗纪事》(刊刻于嘉定甲申年,1224)卷三十九、尤袤《全唐诗话》(自序作于咸淳辛未年,1271)卷三、刘克庄《后村诗话》(成书于咸淳六年,1271)等。《唐诗纪事》这样记载:
长庆中元微之、梦得、韦楚客同会乐天舍,论南朝兴废,各赋《金陵怀古》诗。刘满引一杯,饮已即成。曰“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江流。而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白公览诗曰:“四人探骊龙,子先获珠,所余鳞甲何用耶?”于是罢唱。⑧
纠正异诗的笔记、诗话多出现于南宋中后期,其原因何在呢?屈守元先生据字体、避讳、题跋、版式以及目录书籍记载等,认定宋蜀刻本《刘梦得文集》成书于绍兴十年(1140)之前,浙刻本《刘宾客文集》成书于绍兴八年(1138)⑨。此后刘禹锡别集全本广泛流行,因而此时文人得以据刘集所收原诗对故事所载异诗进行改正。其次,计有功、尤袤、刘克庄均为唐诗大家,对唐诗文献的阅读、搜集用功更深。计有功为编纂《唐诗纪事》广泛搜集材料,他于绍兴二十八年(1158)任眉州知州,其间应当能够得到宋蜀刻本刘集,并且据此纠正伪诗。刘克庄在《十月二十二日夜同方寺丞宿瀑庵读刘宾客集》一诗中有“共读吾家梦得诗”之句⑩,可见非常熟悉刘禹锡文集,自然能够据刘集来收录原诗。
三
周、彭二人在收录异文时说明出自《唐宋类诗》一书,该书虽已不存,但不少目录典籍都对其加以著录。如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宋唐类诗》二十卷,右唐朝僧仁赞序称罗、唐两士所编,而不载其名。分类编次唐及本朝祥符已前名人诗。”B11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则谓:“《唐宋类诗》二十卷,晁氏曰‘皇朝僧仁赞序称罗、唐两士所编,而不载其名。分类编次唐及宋朝祥符以前名人诗。”B12《文献通考》的著录基本来自《郡斋读书志》,但又纠正了其错误,乙正书名为《唐宋类诗》,改“唐朝僧”为“皇朝僧”。应该说,《文献通考》的著录更符合事实。此书在宋代大量文献中都作《唐宋类诗》,唐宋也符合一般的表达习惯。此书既选录有“本朝祥符已前名人诗”,则为之作序的僧仁赞也不可能是唐朝人。宋僧志磐《佛祖统记》卷四十四载:“(大中祥符四年)十一月,益州守臣李士衡进大慈寺沙门仁赞编修《释氏会要》四十卷。”或即此人。
《唐宋类诗》所收诗歌为唐代至北宋真宗朝早期著名诗作,宋代不少诗话对此书内容均有引用。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八:“余旧见颜持约所画淡墨杏花,题小诗于后,仍题持约二字。意谓此诗必持约所作也。比因阅《唐宋类诗》,方知是罗隐作,乃持约窃之耳。”B13颜持约即颜博文,其人与陈与义、张邦昌有交往。他用罗隐的诗题画,却署了自己的名,胡仔据《唐宋类诗》才知为罗隐诗。可见《唐宋类诗》在当时颇为流行。
由于此书在当时流传颇广,因而周必大、彭叔夏在校勘《文苑英华》时曾参考此书来校对文本。尽管此书今已亡佚,但周、彭为《文苑英华》所作校记保存了部分内容。通过考查《文苑英华》校记中所载《唐宋类诗》的内容,可以发现此书所收诗歌作者与今本多有不同B14。不仅如此,其所收录诗歌的一些诗句也与流传的别集或诗歌总集中所收诗句不同。除了《西塞山怀古》,出现此种状况的还有曹唐的《病马三首》等。
尽管《鉴诫录》中“四公会”故事与题名《金陵怀古》的异诗为伪作,但其在北宋时期和南宋初期流傳、接受程度均超过原诗。这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刘禹锡另外还有《金陵怀古》《金陵五题》等相似题材诗作。《西塞山怀古》一诗艺术成就与影响力最高,但西塞山并非名山,相关文学创作此前几乎未有。金陵作为六朝故都,久负盛名,是唐代文人熟悉的意象与诗题。刘禹锡此诗中“金陵王气黯然收”一句,也成为好事者将题目换为《金陵怀古》的直接诱因。从艺术表现上看,同刘禹锡原诗相比,颈联“荒院至今生茂草”一句异诗不仅带有更多感叹金陵故地之意,而且与对句对仗更加工稳,带有晚唐五代诗歌注重局部对仗与辞藻雕琢的艺术特点,臆改之痕迹十分易见。《鉴诫录》所录异诗也体现出晚唐五代的政治背景对文人心态的影响。《西塞山怀古》前半部分叙写西晋王浚伐吴之事,联系到宪宗朝的淮西之役,此处的用事显然有歌颂平叛、弘扬王权的意义。晚唐五代政权迭变、战乱不断,异文中“而今四海归皇化”一句正表达了晚唐五代文人渴望天下统一、盛世太平的意愿。宋朝由于经常受到辽、西夏、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民众渴望太平统一的愿望更为强烈,因而对《西塞山怀古》异文蕴含的思想感情也颇为认同。
注释
①李昉等编,周必大、彭叔夏校证:《文苑英华》卷三零八,中华书局,1966年,第1580页。
②关于此诗系年,可以参见陶敏、陶红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卷十六,第330页。
③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八,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第606页。
④何光远:《鉴诫录》卷七,中华书局,1985年,第51页。
⑤卞孝萱:《唐五代笔记诗话纠缪》,《闽江学刊》2009年第2期;卞孝萱:《刘禹锡年谱》,中华书局,1962年,第120页。
⑥晁公武著,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第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82页。
⑦李心传:《旧闻证误》卷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86册,第590页。
⑧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600页。
⑨屈守元:《谈刘禹锡诗文集的两个影宋本》,《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77年第3期;屈守元:《关于〈谈刘禹锡诗文集的两个影宋本〉一文的补正》,《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78年第2期。
⑩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上海涵芬楼影印四部丛刊》第2册,第11页。
B11《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二十,第1064页。
B12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四八,中华书局,1986年,第1957页。
B13胡仔著,杨家骆主编:《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八,世界书局,1976年,第540页。
B14卞东波:《宋代诗歌总集新考》一文,《中国韵文学刊》2013年4月。
责任编辑:行 健
Study on the Birth and Spread of Different Text of Meditating on the Past at Xisai Mountain in the Song Dynasty
Yang Bihai
Abstract:Finest Blossoms in the Garden of Literature contains a poem of Liu Yuxi′s Meditating on the Past at Xisai Mountain, and appends a different text of the poem. By reading and studying a large number of relevant literatures, we investigate the process of the production and spread of different texts, and reveal their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case, we can grasp the specific situation and macroscopic trend of Liu Yuxi′s poetry in the Song Dynasty, so as to have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 reasons for the variation of ancient literature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Key words:Liu Yuxi; Meditating on the Past at Xisai Mountain; Finest Blossoms in the Garden of Literature; different 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