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用胶片记昨天 有图有真相

2018-01-12

凉山文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彝人凉山州凉山

人们往往憧憬未来期冀明天,大多常常淡漠过往忽视昨天。须知昨天虽如吃过的餐饭,却营养过自己,那怕是吃的糠咽的菜。于是有伟人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于是有不朽的书,叫做历史。这对个人对群体对民族对地域对国家都有同等的警示,同等的告诫。

我有幸在大小凉山这块彝人聚居的地域,穷人生最宝贵的年代,倾毕生心力体力,用相机中的胶片记录了凉山彝人的过往和昨天中的一段。这一段正是凉山彝人在传承祖辈的历史文化中重新开创未来的重要时段;这一段更是凉山彝人身子浸润传统文化思想开始放飞的启蒙时段;这一段也是结束凉山彝人无系统影像历史的关键时段。当然,这一段的我恰好与凉山彝人同体共生,真实版的命运共同体。

追溯我与凉山彝人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的形成,时间当退回1957年8月一个盛夏的早晨。那一天,十一岁半的男孩乘船渡过涨水季江流汹涌危机四伏的金沙江,回头看了看罩着蒙蒙光雾的孤独地站在江岸边送儿求学的娘的单薄如淡淡影子的身形,将石板小街和巨伞般的黄桷树连同炎炎夏夜的蚊虫和整条街浓浓的驱蚊虫的野蒿气味收埋心底,掉头面向耸立如壁的高山,抬腿走路,背井离乡,孤身独影走进凉山彝人的故乡。我离开了家,

从那时算起到今天七十一岁半整整六十个年头,我在彝人故里求学、工作、结婚、生子、退休养老,一步路,一辈子,一生情,在彝乡。

时间都去哪儿啦?退休后九年,我总问自己。从十一岁半到十四半少年光阴,在金阳天地坝的金阳县初中班边读书边勤工俭学,做过礴瓦工,当过锯儿匠,烧过也背过礴瓦、石灰、杠炭。周一至周六上课,周日必上高山砍柴背回县城卖了当生活费。一角多一百斤柴禾,牛撵牛三百多斤卖四角多钱。1960年初中毕业,想考军校、电影学校都没有,只有凉山民族师范。十四半到十七岁半,青春年月,三年粮食过关读中师,昭觉虽是首府,在又冷又饿的日子里求学,别样滋味,别样学子,名实相符的寒窗苦读。

勤奋获取知识,知识就是力量。十七岁半,我左手挟着单薄的旧被盖,右手提着几本心爱的书藉,从母校到隔壁的师范附小走去报到,去做體育教师,过上拿工资为人师的温饱日子。这之后,‘文革的那一场动乱,我批斗过别人,别人也批斗过我。1968年二十二半岁,我调离学校进州革委机关做了文化干事。

从此我与凉山彝族文化结缘:1968年出任半年多凉山州革委、凉山军分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队长,在奉命带队赴甘洛县慰问调防部队的途中翻车受伤,右大腿上三分之一处骨折,留下终生残疾;1969年腿伤未愈的我,又带演出队上山下乡走村串寨;1971年四川省业余文艺汇演,我与巴莫尔哈先生搭档组建凉山州业余文艺演出队全州巡回演出……。

打住吧,我的昨天前天上前天!要记住的是我的人生我的梦,我的欢笑我的泪,还有我的追求我的付出,都在这大小凉山的土地上!

久而久之,是习惯或是无奈?我把彝乡作故乡,特别是1982年我半专业从事民族摄影之后30多年里。时日增,岁月长,我越来越喜欢去山村彝寨,去大山深处采风摄影,我与凉山彝人相识交往久了,连自己的脾性也耿直豪爽了许多,我的朋友更以钟黑彝之名赠我。我十分熟识彝人,尤其是那些大山深处少受现代文化侵扰的彝人兄弟姊妹,他们对人对事,绝少修饰,喜则喜,忧则忧。爱亦真诚,恨亦深沉。我曾上百次到彝家作客,无论冬、夏,围火塘而坐,采访也罢,叙家常也罢,火光映照中,亲情交融。主人不时送上大碗装的白酒,边喝酒边摆谈,确实有趣得很。

无论在山峦起伏的大凉山,还是陡峭入云的小凉山,彝寨的炊烟,总飘散着甜甜的乡情。大约有十五、六年,我骑一辆重庆雅玛哈80摩托车,风里来雨里去雪中行,跑遍彝乡。

我在大山中行走,牵着云的手,搂过雾的腰,我寻觅探究,近乎痴迷。面对大山,我问山风;穿越森林,我问野藤;踏着芳草,我问白云;白云悠悠把我带进彝家寨子,找寻令我着迷的大山神奇。大山用高坡的寒风告诉我,用山谷的空灵告诉我,用山脚下的热风告诉我,凉山的神奇象山一样厚实;森林叫野藤缠绕我的思绪,牵着我在迷宫般的林子里走走停停,肆意编织神秘;草地上的花对我笑咪咪,用浪漫的天真拉住我的脚跟,用温馨述说着神奇中的蜜意;是飘逸的白云帮我摆脱花一样香的迷惑,又用轻柔的薄雾擦洗我的眼睛,教我认淮凉山神奇的路径。于是,我淌过小河,翻过山墚,走进溪旁的寨子,山包上的寨子,高崖上的寨子,平坝上的寨子,推开彝家的木门柴扉,拥抱彝家千百年不熄不灭的火塘。

火塘的光亮照亮我。火的燃烧温暖我,我潜心求学,我上下求索。我直面大山的寒风热风,我拥抱田野的青绿与金黄,我亲近山寨的大人小孩,我抚摸草场的羊羔或牛犊;我追随迎亲背新娘的队列,我品尝‘库史勒古格孩子们仿古野餐,我抓拍东方狂欢夜火龙曼游和金伞下情人幽会,我欣赏五彩斑斓的彝人裙衫与银与玛瑙的饰物,我张扬彝寨秋后的富足与屋檐的彩绘,我关注毕摩的智慧、苏尼的特技和本源回归的葬,我更将彝人的山居生活、起居劳作、扦毡织布摄入镜头。我拖着伤腿,上千里上万里野外奔忙,上千次上万次按下快门,凝固瞬间,记录昨天。我以乐天拷问自找苦吃的自己,我用野藤抽打我的梦。我将芳草山花碾碎,用花草的浆汁书写,总算书写出这一部大小凉山怀抱中彝民族古老而现代的“诺苏尔德”:彝人习俗、彝人规矩、彝人传承、彝人道德、彝人魂脉!

完全没必要用生花妙笔来书写凉山彝人。我深知彝家儿女把美丽、美好、美德视为自然、纯情,用不着粉饰,也不用遮掩,坦荡荡,直接面对。所以,我用真实的镜头摄取凉山彝人的真实,传递千百年在大小凉山环抱中繁衍生存的彝民族的这一份美的真实!

本书出版,正巧是我进凉山的六十个年头,刚好一个甲子。半个多世纪了,我在大凉山彝乡苦苦守望清修,得以《中国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典藏:彝魂》留世,定位为典藏非卖品,献给大小凉山各民族兄弟姐妹,值了!

2015年12月9日成稿

2017年7月22日修正定稿

钟大坤,男,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生于农历甲申猴年冬月30日<公元1945年1月13日>,云南省永善县大井坝人氏。2007年2月退休。历任凉山州革委、凉山军分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队长、凉山州政府台湾工作办公室正县调研员、副主任,凉山州政协第六、七、八、九届委员会委员、常委,凉山州文联副主席,凉山州新闻学会副主席,凉山州摄影家协会主席,四川省摄影家协会理事,香港摄影出版社特约记者等职,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凉山州级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

代表作品:《师者》(1990年)第十六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铜奖;《银浪起处》(1983年全国第四届优秀体育摄影评选彩色二等奖);《冲天灵鹤》(1993年)(第二届长城大奖“星华杯”国际体育摄影竞赛长城优秀奖);《白族舞鸟龙》(1984年)香港《摄影画报》金奖;1992年主编、主摄影、主撰稿《凉山彝族》大型摄影画册(1996年全国对台宣传三等奖)。2004年主编、主摄影、主撰稿《阿嫫尼惹:妈妈的女儿》大型摄影诗画集;2002年主编《走进大凉山一凉山旅游指南》;1997年主编《最后的贫困宣传册;1992—1995年在台湾最富影响力的《大地》地理杂志刊发凉山彝族文化系列《凉山彝族婚礼》《凉山彝族火把节》等文稿图片六大专题,获四川省第一届(1995年)、第二届(1996年)宣传四川好新闻奖;1990年12月30日至1991年1月6日举办99幅《钟大坤个人摄影艺术作品展览》;2002年5月23举办100幅《钟大冲异化摄影艺术作品展览》;结累有囊括凉山彝族文化多内涵多侧面多细节的五、六千幅成熟的摄影图片和十多万字的专题文稿:音乐作品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广播播发和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欢聚的美酒等你喝》、《啊!口弦!》、《睡吧!阿嫫尼惹》(1982年)等。

猜你喜欢

彝人凉山州凉山
“你这块凉山的石头”——倮伍拉且访谈
凉山州创新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张美寅摄影作品
稳岗拓岗凉山就业扶贫拔“穷根”
凉山有了致富金“药”匙
美丽的彝人古镇
浅谈西南地区的太阳崇拜
凉山彝族口弦(之三)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