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烟区不同采收时间对上部叶理化指标的影响研究
2018-01-12冉法芬黄魏魏江春朱双龙刘国侠裴洲洋朱启法王丽萍
冉法芬+黄魏魏+江春+朱双龙+刘国侠+裴洲洋+朱启法+王丽萍
摘 要:该文以皖南烟区2017年上部叶的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为依据,对不同地区、不同采收时间上部叶的理化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烟区内部不同地区间的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具有一定的差异。WH的物理特性相对适宜。NL的化学成分稳定性较好。(2)随着采收时间的推迟,烟叶的结构疏松度增加,还原糖、总糖含量均明显下降,烟碱、总氮有所增加,化学成分的协调性变差。(3)根据天气情况和烟叶的成熟情况,适当提前1~2d采收有利于烟叶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烤烟;上部叶;物理特性;化学成分
中图分类号 S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24-0039-05
Abstract:Based on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upper leaves in southern tobacco planting area of southern Anhui Province,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indexes of upper leaves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different harvesting times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1)There wer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within the tobacco area.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WH are relatively suitable.NL chemical composition stability is better.(2)With the delay of harvesting time,the structure of tobacco leaves increased,the contents of reducing sugar and total sugar decreased obviously,while the nicotine and total nitrogen increased,and the coordination of chemical components became worse.(3)According to the weather conditions and the maturity of the tobacco,appropriate 1~2 days ahead of harvest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obacco.
Key words:Flue-cured tobacco;Upper leaf;Physical characteristics;Chemical composition
烤煙的化学成分与物理特性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物理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烟叶的内在品质[1-3],化学成分及其协调性也在不同程度上决定着烟叶物理特性[4],烟叶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都是烟叶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5]。皖南烟区成熟后期6—7月为梅雨期强降雨过程[6],降雨量丰富,对增大上部叶开片度、改善组织结构疏松度、减小叶面密度、提高内在品质协调性具有显著影响[7]。本文结合烟区实际,对成熟后期不同采收时间对上部烟叶理化指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旨在充分利用烟区成熟后期特有的雨水资源优势,为指导烟区烟叶生产和进一步提高上部叶可用性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本实验于2017年在安徽省郎溪(LX)天子门、芜湖(WH)百花、南陵(NL)宋桥进行,供试烤烟品种为当地主栽品种云烟97,各选择1块长势正常、无病害、有代表性的烟田作为试验烟田,研究雨前1~2d抢采(BT1)、停雨后立即采收(BT2)、雨后烟叶成熟后再采(BT3)3种方式对上部6片一次性采收烟叶理化指标的影响。上部6片一次性采收烟叶选取B2F进行理化指标测定。
1.2 测定项目
1.2.1 物理形状测定 各烟叶样品分别取10片烟叶,在标准空气条件下(温度22℃、RH60%)平衡3d,再进行物理形状的测定,叶长、叶宽、含梗率、单叶重、叶片厚度、叶面密度、拉力、填充值、平衡含水率物理指标参照文献[8]测定。测试仪器为CLIMACELL404恒温恒湿箱、D51填充值测定仪、Progage 100厚度仪、LEGEND2344拉力仪、RUA006AI恒温恒湿精密空调机、QS-1试样切丝机。
1.2.2 化学成分测定 烟叶总糖、还原糖、总氮、烟碱、氯化学成分采用AA3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钾采用火焰分光光度法,利用M410火焰光度计测定。
1.3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2010、DPS7.05、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基本统计分析、聚类分析等常规统计。根据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2017年《烤烟新品种工业评价方法》,通过物理特性、化学成分指标评价方法及层次分析法确定的化学成分协调性、物理特性各指标的相对权重,计算物理指标综合得分和化学指标综合得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地区上部叶物理形状对比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LX、WH、NL三地区间的长度差异达到显著水平,WH上部叶长度显著小于LX、NL,其余物理形状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WH上部叶宽、单叶重小于LX、NL,但是厚度、叶面密度大于LX、NL。NL上部叶宽、单叶重、厚度变异系数远大于LX、WH,说明NL上部叶样品间的差异大于LX、WH。endprint
2.2 不同地区上部叶化学成分对比分析 表2的分析结果显示,NL氯含量显著低于LX、WH,LX、WH间差异不显著。LX、WH、NL间的氮碱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为WH显著大于NL,NL显著大于LX。LX、WH、NL间的钾氯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为WH显著小于LX,LX显著小于NL。LX、WH、NL糖碱比的变异系数最大,明显高于其他化学成分。NL地区的还原糖、烟碱、氯、钾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小,说明样品的化学成分稳定较好。LX还原糖的变异系数为23.62%,明显高于WH、NL。
2.3 不同地区采收时间对上部叶物理形状的影响 通过不同地区采收时间对上部叶物理形状的对比分析(表3)发现,正常成熟的烟叶在雨水天气情况下,雨后成熟采收(BT3)与雨前1~2d采收(BT1)相比,均有利于填充值、拉力、含梗率的增加,促进叶面密度的减少,能提高烟叶疏松度。雨前1~2d采收(BT1)的平衡含水率均明显大于停雨后采收(BT2)、雨后成熟采收(BT3)。
2.4 不同地区采收时间对上部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表4的分析结果表明,从雨前1~2d采收(BT1)、停雨后采收(BT2)到雨后成熟采收(BT3),随着采收时间的推迟,还原糖、总糖含量均明显下降。雨前1~2d采收(BT1)均有利于烟碱、总氮含量的减少。雨后成熟采收(BT3)化学成分的协调性(糖碱比)相对较低。
2.5 不同地区采收时间对上部叶理化指标的综合评价 图1显示,LX、WH、NL3地区停雨后采收(BT2)的物理指标综合得分均低于雨前1~2d采收(BT1)、雨后成熟采收(BT3),表明停雨后采收(BT2)烟叶的物理形状相对较差。从雨前1~2d采收(BT1)、停雨后采收(BT2)到雨后成熟采收(BT3),LX、NL化学指标综合得分均呈减少的趋势,LX化学指标综合得分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通过对LX、WH、NL3地区3种采收方式物理指标综合得分和化学指标综合得分的聚类分析(图2)表明,LX-BT1、WH-BT1、WH-BT2、NL-BT1聚类结果为1类,该类各处理的综合得分均明显高于其他各处理。
3 结论与讨论
(1)物理特性分析结果表明,WH地区的营养水平、栽培措施较适宜,单叶重相对适宜,但叶片厚度和叶面密度偏大,说明应注重后期烟叶管理,通过后期成熟水等措施[7]促进改善烟叶结构,提高烟叶疏松度。LX、NL应加强田间栽培措施管理,适度控制烟叶营养水平,进一步提高烟叶可用性。从雨前1~2d采收(BT1)、停雨后采收(BT2)到雨后成熟采收(BT3),随着采收时间的推迟,烟叶的填充值、拉力、含梗率呈增加趋势,平衡含水率、叶面密度有降低趋势。
(2)从化学成分对比分析可以看出,NL的氯含量较低,为0.15%,NL样品间化学成分的变异较小,稳定性较好。从雨前1~2d采收(BT1)、停雨后采收(BT2)到雨后成熟采收(BT3),随着采收时间的推迟,还原糖、总糖含量均明显下降,烟碱、总氮有所增加,化学成分的协调性变差。
(3)通过物理形状、化学成分综合分析发现,停雨后采收(BT2)烟叶的物理形状相对较差,雨前1~2d采收(BT1)、停雨后采收(BT2)烟叶的化学成分相对较好,综合分析,建议在采烤后期雨水较多的天气情况下,根据天气情况和烟叶的成熟情况,适当提前1~2d采收,能提高烟叶的物理形状和化学成分协调性,有利于烟叶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闫铁军,吴风光,王海明,等.烤烟物理特性差异分析及核心指标选择[J].江西农业学报,2014,26(04):76-79.
[2]刘智炫,周清明,黎娟,等.湖南浓香型烟叶化学成分与物理性状相关性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6,18(01):129-135.
[3]马红辉,许安定,宋文峰,等.重庆烤烟化学成分及其协调性对物理特性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4,27(04):1751-1755.
[4]邓小华,周冀衡,陈新联,等.烟叶质量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烟草学报,2008(02):1-8.
[5]朱尊权.烟叶的可用性与卷烟的安全性[J].烟草科技,2000,(08):3-6.
[6]李龙,凤宝文,张民蓓,等.皖南烟叶大田期生育期气候条件动态评价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04):178-182.
[7]罗华杰,周冀衡,徐文军,等.成熟期连续灌溉对上部烟叶物理特性及内在品质的影响[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1(04):449-453.
[8]吉書文,腾兆波.烟草物理检测[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65. (责编:张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