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分银行为支架的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研究
2018-01-12吴南中夏海鹰
吴南中+夏海鹰
【摘 要】
社会经济伴随互联网影响的深入正在转型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亟待终身学习体系的支持。以学分银行为支架的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建设是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中,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根据地方特色,发挥学分银行的沟通作用,构建的一个具有内在关联性、持续稳定性和阶段一致性的学习体系,满足民众的终身学习需求。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的着力点是学校体系建设、教育壁垒突破、学习积极性的激发、支持体系的建设和学习体验的优化。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需要通过机制建设实现明确主体、优化层级、责任到人;通过体系建设实现核心明确、框架流畅、重点突出;通过实践推动多元开放、质量保证和成效为本理念的落实;通过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区域内全要素调动。
【关键词】 终身学习体系;区域;建构;学分银行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7)11-0063-07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人们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急剧变化,其表现体现在两个方面:传统行业不断消失或者通过“互联网+”赋予了新的意义;新的工作领域不断拓展,展现了眼花缭乱的创新能力,创新发展成为时代新的主题。落实到个人层面,已有工作经验和能力不再适应社会需求。“能力不强”“技能不足”“本领恐慌”成为当代人的现实困扰,亟待终身学习体系提供能力支持和环境支持,迅速构建一个既具有内在关联性、持续性和一致性的终身学习体系,以支持社会的转型发展,促进学习者学习,成为政府和社会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受制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教育体系不健全、学习成果共享程度不高、各类教育体系沟通不足、教育机构壁垒迟迟不能打开等现实原因,在全国建立起整齐划一的终身学习体系具有现实难度。从局域入手,整合区域资源,通过特色打造,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成为在中国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现实选择和可行战略,也是基础性工程。本文探讨以学分银行为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的支架,通过学分银行沟通各级各类教育、打通各类教育之间的壁垒,实现成果互认和资源共享,激发学习活力,为各省市建设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提供参考。
一、学分银行在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
构建中的支架作用
(一)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与学分银行基本概念
1. 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
终身学习由终身教育演绎而来。“终身教育不仅是一种达成自律性和自主性为目的,而应该作为社会与政治诸多过程的一部分而存在(特里·捷尔比, 1983)。”富尔更是强调“终身教育应该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和所有事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96)。“终身学习”在“终身教育”的基础上强化了“自发的意愿而进行的学习活动”,“是一个通过不断的支持过程发挥人类潜能的过程,它激励并促使人们赢得权利去获取他们终身所需要的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各种任务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愉快地应用它们”(高志敏, 2003),使“终身学习”超越了一般的教育范畴,成为贯彻一生、全面的和无所不在的学习,促进学习者发挥潜能,建立自信和能力,并将学习过程转化为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积累、运用与创造过程。
要促进终身学习的落地,建立终身学习体系成为各级政府的建构目标,需要重新考量教育体系的目标、内容和结构。为了清晰界定这种体系,笔者作了如下定义:终身学习体系是在终身学习理念指导下构建的一个具有内在关联性、稳定持续性和阶段一致性的学习体系,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相互沟通与衔接,满足学习者对学习的多元需求,促进学习者潜能充分发挥。在这个体系中,政府为教育机构提供多种类型学习,为学习者学习时间和空间诉求创造条件和提供政策;各类教育机构通过创新教育内容、教学方式、资源供给形式,实现学习空间的优化,实现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融合、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融合,等等,构建“方便、灵活、开放、多样”的终身学习体系(褚宏启, 2007)。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条件不同、人们学习需求不同,不同区域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具有自身的特点,根据区域特性建设的终身学习体系称之为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
2. 学分银行
学分银行是模拟银行存储功能和特点,促进学习者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决定学习时间、自愿选择学习地点的教育管理模式(黄欣, 2011),主要功能是学分认证、积累与转换(杨晨, 2014)。能实现“已有学习成果或资历的认证,使学习者避免重复学习,在不浪费时间和资源的前提下获得下一阶段或者下一任务的资格”(Toyne, 1979)。因为这种制度体系能激活学习者参与学习热情、减少无效学习时间、沟通教育机构和行业,受到各国教育政策决定者的青睐,在欧洲、东盟、澳洲等地建立起了“资历框架”,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建立了“协议互认制度”,在韩国建立了“学分银行”。我国也在部分行业、部分区域建立了学分银行或者是相似的制度。由于体制障碍、制度障碍、学校障碍等现实原因(杨晨,2012),学分银行并没有形成“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制度体系和机构实体,游离在教育主流之外,其认识、价值、功能都有较大的拓展和提升空间。
(二)以学分银行为支架的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内涵与作用
1. 以学分银行为支架的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内涵
支架指的是“起支撑作用的构建”,是保持一个物件或者组织的核心力量,在物理结构或者机制体系中发挥“支柱”作用。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作为“一个具有内在关联性、持续稳定性和阶段一致性的学习体系”,其核心工作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回归、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发展远程教育。由于终身学习立法工作滞后造成的终身学习体系意识基础不具备,部分区域教育行政部门主体责任意识不清;教育治理框架没有形成,教育供给水平不平衡;资历框架建设缓慢,过往经历认可、工作场学习、非正式学习等无法通过具有标准的认证体系进入终身教育体系;没有真正落实学习者中心理念,各个教育阶段和不同教育机构没有围绕帮助学习者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培育终身学习兴趣、主动参与终身学习做足准备,终身学习体系建设推进缓慢。学分银行通过资历框架建设,沟通了各类教育成果,同时也建立了学习成果认证的标准,为吸引学习者回归到终身学习具有促进作用;通过学分互认,建立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内在联系,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资源的共享;通过质量保证机制建设,促进教育教學机构关注质量问题;通过灵活的制度安排,为学习者便利参与学习提供条件,等等。以学分银行为支架的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可以定义为通过学分银行建设,支持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促使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发挥支持民众终身学习的作用。endprint
2. 以学分银行为支架的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的作用
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就是在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的大背景下的区域行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学分银行为支架的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作用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首先,通过构建学分银行,支持区域内教育体系系统性的变革。学分银行制度是建立在全人发展、全方位发展、终身发展理念上的素质教育观,其实现基础是灵活开放的学分制,鼓励工作场学习,鼓励跨机构学习,鼓励按照学习者自身适应程度选择课程和学习方式,鼓励教育机构在服务、课程质量上的竞争,鼓励“能力导向”,这就要求教育机构通过变革适应学习者。其次,沟通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促进区域内教育机构的协同。学分银行通过其内核——资历框架的建设,将学历教育与资历融合、非学习教育与学历教育融合,以知识、技能和能力的不断进阶,构建一个持续、可被认可的资历阶梯(袁灵, 2014),能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按照资历提供级别,参与上下阶段资历的衔接。再次,通过学分互认标准建设,指导区域内教育机构资源建设,提高资源共享程度。在现有教育体系中,由于互认标准的缺乏,导致资源共享程度不高,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通过认证标准体系的建设,学习者可以通过认证获取自身发展需要的能力模块,区域内资源建设者可以有效减少资源重复建设现象,并提供了协同合作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成教育治理体系建设,促进教育机构协同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最后,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习者,帮助学习者获得相应资历的报酬和身份,激发全民学习的热情。由于学分银行通过资历框架建设,可以设计评审制度,认可过往经历。同时,可以将各类非学历教育成果转化为学历教育成果,工作场学习认定为课程学分等,极大地鼓励了学习者参与终身学习的热情,对激发全民学习、打造学习型城市、建设区域学习型社会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以学分银行为支架的区域性
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着力点
终身学习体系建设打破的是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是一种社会制度,也是社会本身(翁朱华, 2010)。显然,以学分银行为支架的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并不是简单地在已有模式中增加学分银行实体或者制度体系的问题,而是通过以学分银行为支架的社会本身的重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建设工程。作为一种全新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理念、取向和模式,以学分银行为支架的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构建需要从哪些地方入手?
(一)以终身学习理念重塑区域内各级各类学校教育
终身学习体系的首要特征是学校教育不再是教育的终点,而是教育的起点;学校教育的首要职责是培育终身学习能力而不是升学或者就业;教育的功能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狭义的“人才”。首先,学校教育的工作重心在于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表明,“自主学习能力、信息素养、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持之以恒的能力以及自我评价能力,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构成了终身学习能力的核心能力”(杨帆, 2012)。支持这些能力的发展需要学校教育在教育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多方面的变革,还需要人才选拔制度的支持,这种变化在全国推进有较大的难度。从区域入手,为中国整体终身学习体系构建提供范例,是有效的途径。其次,学校需要对社会开放。终身学习体系的主体是学校教育体系,终身学习的“终身参与”特性要求以学校教育体系为核心的终身学习体系向社会开放资源、开放场地、输送文化等,支持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完成自身在终身学习体系构建中服务社会的作用。最后,学校教育要与社会教育协同发展。学校教育要按照区域特色梳理自身使命问题,思考如何与社会教育协同,形成学习者学习空间上的“无缝衔接”。
(二)建设认证标准,突破教育壁垒
在现有教育格局中,由于认证标准的缺乏,导致不同机构难以实现学分互认,在推进资源共建共享上也缺乏应有的条件。以学分银行为支架的终身学习体系借助学分银行运行所需要的认证标准建设,将课程体系按照认证单元和能力矩阵的模式,实现了“标准化、层次化、模块化、全人化”的课程建设模式(吴南中, 2017)。“标准化”指的是在内容层次上要按照课程所属等级的知识、能力和技能的要求,设计课程方案、确立课程标准、设计课程内容、实施课程评价。“层次化”指的是课程建设要按照所对应的资历等级,体现明显的梯度,提供给不同层级的学习者。“模块化”指的是将课程进行标准化界面结构处理,使之成为具有独立功能的课程子结构。“全人化”指的是通过在科学内容中融入对生活的热爱、尚善的价值、终身学习的技能,使之支持人的个性发展、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由于能按照学分银行认证标准进行课程建设,在理论上保证了课程的基本质量,不同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支持能力加强,原有壁垒被打破,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参与资源共享共建的可能性提升。
(三)建设资历框架,认可过往资历,激活民众的参与积极性
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标志是学习的阶段递升性。也就是说,学习者不管是参与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培训,以及各种场学习,只要达到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就应该获得相应的资历或者学历,并可以作为晋升下一资历或者学历的依据。比如学习者通过自学获得了资历框架对应的高职高专层次的知识、能力、技能,通过评估和考核,就可以直接就读本科层次的课程,减少了重复学习和无效学习。对学习者而言,资历框架的建设一方面为积累学分获取学历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按照认可的资历获取更高待遇。同时,学习者可以按照资历框架的能级指引,形成系统的学习计划,使自身能把握好学习节奏,使之有更多的获得感,提升终身学习的参与度。
(四)建立学习档案,建立学习成果存储制度,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制度
学分银行实现了学习成果存储,学习者在学分银行信息管理平台留下了学习经历,建立了学习档案,实现了学习过程的清晰记录,为终身学习体系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制度提供了依据。首先,学习者的学习倾向可以通过已有记录进行预测。在学分银行,各类学习经历都可以通过积累的方式存储下来,学习者的集体培训、个人培训等蕴含了学习者自身的职业需求和个性发展需求,为引导学习者进阶学习提供了依据。其次,学习档案为学习者已有知识水平的评估提供了可靠的數据。介入学习者学习支持服务的教师可以评估学习者的先前学习基础,按照先前学习能力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持,使学习者学习更有效率。同时,大批量的学习档案还为区域终身学习发展以及相应的终身学习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据。endprint
(五)优化学习体验,充分激活学习主观能动性
终身学习本身是一种自觉自省为主要动力的学习,在先前经验中更好的学习体验可以提升其后续参与终身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优化学习体验应成为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的重要着力点。学习体验既是生命体验,又是构建知识、激活生命、提升生命价值和意义的途径(陈亮, 2007)。首先,优化教育机构布局。区域内的学校教育、继续教育、老年教育、社区教育等教育形式需要进行有效整合,以便利学习者为目标建设终身学习中心,为社会成员参与终身学习提供地域上的便利。其次,要整合在线学习平台。通过技术提升和标准建设,将海量学习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多层次、宽广度、有实效的学习资源库,提供给学习者选择,或按照学分银行学习档案向学习者推荐。再次,优化学习资源。按照理解资源的价值取向,将参与终身学习、提升体验、促进与学习者视域融合作为资源设计的逻辑起点,通过在线资源优化、实体资源优化等配合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为学习者构建一个舒适的终身学习环境,提升学习者的学习体验。最后,努力塑造全民学习环境。比如为地铁、公交车站点设立流动书屋,通过舆论培育终身学习典型的形式,培育全民学习文化,建设全民学习环境。
三、以学分银行为支架的区域性
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多重动力推动下,区域会自觉建设学习型社会。比如上海已经具备了学习型城市的一些特征。要加速变化过程,需要清晰理解以学分银行为支架的区域性终身学习内涵和着力点,做好顶层设计,采取有效策略,以主动构建替代自发发展,深度挖掘区域特色,实现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的快速推进。
(一)机制建设:明确主体,优化层级,责任到人
有意识的转变和主动的变革需要经历发展、演进与转变阶段(吴南中,2016)。就终身学习体系建设而言,现阶段的终身学习体系通过学校体系建设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正处在演进或转变阶段,有意识的引导能加快进程。首先,明确主体是关键。政府的职责是社会治理,终身学习体系建设本质是社会建設。按照这种逻辑,地方政府是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当然主体。政府通过权力介入、资金投入、制度推进等方式,促进教育机构进行改造,保障终身学习体系所需要的经费支持,通过制度建设消解终身学习体系建设阻力,实施阶段性评估,保持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动力。其次,优化层级是重点。在区域建设终身学习体系,本身是优化层级的考量。在现有的政府管理体系中,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层级,减少政策性指令的传达层次,提高执行力。可以按照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特征、产业状况整体设计空间布局、要素调度和人力支持,将有章、有序、有效的运行体系进行整体推进。最后,责任到人是策略。一般而言,教育系统并没有专门的终身学习机构,而是按照已有教育类型进行分工,比如某市设置了高教处、成教处、基础教育处等处室。要调动资源,需要行政最高长官或者教育行政最高长官作为总的负责人。终身学习机制建设中需要分配任务,落实到个人,确保政策的“通达”。
(二)体系设计:核心明确,框架流畅,重点突出
体系指的是在终身学习指导下的承载机构建设。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需要按照核心明确、框架流畅和重点突出的思路设计整个体系。
1. 终身学习体系的核心是学校体系
郝克明先生(2008)对终身学习体系做了如下设计:“按照终身教育原则,适应广大社会成员对学习的多种需求,构建包括学校教育、行业(企业)教育、社区教育、网络教育在内的现代教育体系。”我们可以解读出区域性终身学习的核心是学校体系。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并不是另起炉灶做新文章,而是在演进和转变过程中融入新理念,其核心是教育机构之间的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在纵向,学校体系要能支持从出生到死亡全过程的学习;在横向,学校体系要支持学习者所需要的任意学习类型,比如专业学习、通识课程学习、生活课程学习、娱乐学习、闲暇学习等。这就要求学校体系融入终身学习体系,按照刘晖等人(2013)的研究,非正规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按照先后时序最终将融入终身学习体系。学校体系融入终身学习体系并成为其组织内核,还需要从办学能力、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以及环境建设等全方位的变革,融入终身学习能力淬炼内容,拓展服务终身学习的教育功能,使之承担起核心作用。
2. 终身学习体系的内在要求是框架流畅
要实现终身学习社会,框架流畅是内在要求。比如不同学习类型的通畅转换,包容性地承认各种学习成果,真正实现各级各类教育沟通的“立交桥”。首先,建立区域特色的资历框架。全球已有160余个国家建立了资历框架(张伟远, 2013)。在我国,也有区域性的学分银行和国家开放大学试图建立起不同层级的资历框架。建立资历框架的目标是形成流畅的资历体系,清晰各类学历、资格证书、培训等在知识、能力和技能上的等级要求,成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基础制度,支持各类资历认可,引导学习者按照相应层级提升自我。其次,按照资历框架要求建设优质课程,支持教育机构参与资源共建共享。学分银行提供了学分的认可机制,也促进了不同教育机构之间的竞争。资历框架的知识、能力与技能的清晰要求强化了规范意识,能有效指导各教育机构在学分银行的框架下开展有序竞争。最后,资历框架是过往资历认可的基本依据。过往资历指的是没有取得证书或者学历,但是通过实践、培训、工作场观摩等形式获取了事实上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比如市场营销的工作人员获得了市场营销所有能力矩阵的能力模块,通过学分银行的认定,可以获取相应的资历,为其参加更高资历学习或者争取更好报酬提供依据。
3. 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现实选择是重点突出
从需求来看,作为一种环境构建,终身学习每个细节都是重点,即便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仪式”。但从现阶段而言,需要将精力和资源投放到关键要素和基础环节。首先,要梳理出以学分银行为支架的区域性终身学习建设的要素与环节,形成顶层设计,然后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合理布置,安排好建设进度。比如资历框架是学分银行的基础性制度,也是终身学习体系沟通各级各类教育“立交桥”的关键,需要优先出台。其次,具有较大操作难度和影响力的环节,可以通过局部试点,形成经验或者范例,在充分完善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推广,走边实践边完善的路径。比如对过往资历的认可机制建设,对学习者和教育机构而言都具有积极意义,但从国外经验来看,要实现完备的制度体系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和反馈。最后,对学习者参与终身学习有较大激励性的可以优化发展,比如带薪学习制度、终身学习经费制度。endprint
(三)实践推动:多元开放,质量保证,成效为本
1. 通过多元开放,建立区域性协同教育体系
由于中国教育体系庞大、类型多样等现实原因,区域内教育机构封闭现象较为严重,比如文化交流少而不深、学习成果互认规模小数量少、协同创新不足以及多元治理体系远没有建成,影响了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要实现学习者学习通道的“四通八达”,需要教育机构认清教育的多元性问题,包容性地对待其他机构学习成果,尤其是对待社会声誉上较之于自身还有一段距离的学习成果,同时更关注在线学习、远程开放教育等教育形式对于促进学习者学习参与性的积极作用。当然,通过学分银行认证标准建设,可以将学习成果的确不能达到要求的机构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关注质量问题,政府也可以参与其中,形成教育机构之间的帮扶和合作,提升整体的教育质量。
2. 建立“纵向+横向”质量保证体系
没有质量就没有终身学习体系。從教育的发展来看,“质量保证不仅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政策议题,而且成为一种国际行动”(Kathia E, 2008)。在中国,质量保证机制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关注的重要问题,比如高职层面的“骨干”“示范”建设,将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作为评估其成效的关键考核点。从纵向看,需要从各级政府到教育机构建立相应的质量组织,实现“多层次过滤”,保证资历及其他学习成果质量。从横向看,需要各个元素真正实现其功能,保证每个环节都满足质量的要求,比如课程建设、教学实施、评价考核等。质量保证体系的介入,为教育质量的连贯性、一致性提供了条件,同时学分银行可以在质量保障体系中通过学分认证的过程保证、资历的评估保证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提供“护城河”。
3. 成效为本是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评价尺度
按照成效为本的理念,教育的目的是创造教与学的环境,确保学习者获得预期的能力(章玳, 2014)。在终身学习体系中,成效为本的预期是从观察输出的视角看终身学习体系建设成效的方法、途径与策略,其运行规律是确立学习者应当知道做什么,然后组织相应的课程、教学和评价,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成效与体验作为评价的标准,实现以学习成果为证据的评价。比如说完成课程、专业等学习取得相应学位之后,知道什么、理解什么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能够做什么。成效为本的实践在推动课程建设的针对性、优化学习体验、实现能力本位和目标导向的学习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保障体系:理论先导,上下联动,全要素调动
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不是一个单独的系统,而是社会建设的一部分,需要与社会发生联动。要推动、维持、优化这样一个复杂的体系,需要在社会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特色构建保障体系。
1. 理论先导是构建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的基础
首先,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的顶层设计需要理论研究的引导。区域经济、社会特性如何?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基础是什么样?区域条件适合什么样的建设模式?能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提供什么样的支持?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扎实的理论研究。只有构建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目标、意义、路径、方法等,才能形成既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又有“接地气”的措施。其次,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需要理论研究解决许多具体的问题。在区域性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中,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比如立法问题、资历框架问题、学分银行的运转问题、学习者参与问题、政府决策问题等,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构建逐步完善的终身学习理论体系,并与实践形成良好的互动,进而改善机制设计、政策体系、实施体系和保障体系。最后,理论研究可以推动区域终身学习理论的扩散。区域内的终身学习理论探索和研究性实践的开展,可以带动终身学习研究氛围,将理论精髓通过研究爱好者向社会各界宣传,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增进理解、支持和参与提供条件。
2. 上下联动解决终身学习的资源问题
任何新理念、新模式的落实,都需要上下联动来推动发展。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持,比如各类物质、人力、学习资源等。首先,政府要发挥主体作用,形成紧迫感,从参与全球人才竞争的高度去重视区域内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问题,利用权力介入等积极进行规划、布局和实施,投入经费并监督执行,制定措施并实施,同时发挥文化、邀约、激励等组合型措施的作用,推动教育机构在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中的资源落实。其次,终身学习的参与者和基层组织机构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过程当中来,为终身学习体系学习资源建设、环境建设、空间打造等提供支持,提高社会资源参与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热情。从“投入回报”的角度来讲,终身学习是对个人和社会都有较大收益的事情,同时也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市场资源的调动,需要以基层组织和个人的参与热情为起点,有了热情的学习者,才有更为热情的市场。对于基层机构而言,按照学分银行的规定,提供可以得到认证、积累和转换的学习成果也能在资源整合中发挥作用。从目前来看,由于共建共享程度低,区域内存在大量的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消耗了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若干财力和物力。通过学分银行的中介作用,可以减少大量的重复无效资源建设,机构有能力将更多精力和物力投放到建设特色资源、高质量资源、多层级资源中来,实现全要素调动,满足区域终身学习建设所需要的资源。
四、研究与展望
本文尝试解决以学分银行为支架的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概念问题、价值问题和策略问题,试图为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提供理论指导,逐步破解国家层面终身学习体系建设无法迅速推进的现实问题。但终身学习体系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建设工程,既有实践难度,也有理论障碍。比如学校体系的核心工作内容——终身学习能力的培育。什么是终身学习能力?哪些维度会影响终身学习成效?影响的程度是多少?这些问题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和研究。学分银行为学习成果积累、认证与转换提供便利,其本身是一个理论与实践难题;终身学习体系建设所需要的开放,不仅是资金的来源,更是社会各个领域的协同支持,如何将社会组织协同起来,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哪怕是在学校教育体系破除“应试教育”的环境,都需要大量的研究与实践支持,都是下一步的研究起点。总之,区域性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还任重道远。endprint
[参考文献]
杨帆,穆肃. 2011. 终身学习能力构成及能力项关系的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3):81-88.
保罗·朗格朗. 1988. 终身教育导论[M]. 北京:华夏出版社:12-23.
陈亮,朱德全. 2007. 学习体验的发展结构与教学策略[J]. 高等教育研究(11):74-77.
高志敏. 2003. 关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J].教育研究(1):79-85.
郝克明. 2008. 跨进学习社会——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9.
黄欣,吴遵民. 2014. 中国终身教育法为何难以制定——论国家终身教育法的立法思想与框架[J]. 开放教育研究(12):36-41.
黄欣,吴遵民,蒋候玲. 2011. 论现代“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J]. 开放教育研究(6):42-46.
刘晖,汤晓蒙. 2013. 试论各级各类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的时序[J].教育研究(9):89-9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96. 学会生存[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001.
汤诗华,毕磊,朱祖林,郭允建. 2013. 我国学分银行研究与实践述评[J]. 中国远程教育(5):16-21.
特里·捷尔比. 1983. 生涯教育——压制和解放的辩证法[M]. 东京创元社:198.
吴尊明. 1999. 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3,16.
吴南中,吴易雄. 2016. 职教体系学分银行的建构理念与推进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33):26-32.
吴南中. 2016. 在线学习培育的顶层设计与推进机制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1):45-50.
吴南中. 2017. 基于学分银行的课程建设逻辑与运行体系[J]. 成人教育(5):55-60.
翁朱华. 2010. 终身教育体系的整体再建构——中日学者三人谈[J].开放教育研究(5):4-14.
于文明,卢伟. 2016. 治理理论的适用性及大学治理的中国实践方略[J]. 高等教育研究(10):25-30.
鄢小平. 2015. 我国学分银行制度的模式选择与架构设计[J]. 遠程教育杂志(1):30-38.
杨晨. 2012. 我国“学习银行”建设的三大问题[J]. 中国远程教育(6):41-46.
袁灵. 2014.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种有效方法——资历架构法[J].中国电化教育(11):55-58.
褚宏启. 2007. 建设终身学习体系:中国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兼评《跨进学习社会》[J]. 教育发展研究(19):70-74.
褚宏启. 2014. 教育治理:以共治求善治[J]. 教育研究(10):4-11.
张伟远,段承贵. 2013. 终身学习立交桥建构的国际发展和比较分析[J]. 中国远程教育(9):9-15.
章玳. 2014. 香港高校基于成效为本的课程改革与启示[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1):79-84.
Kathia E. Errano-Velarde,(2008). Quality Assurance in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The Emergence of a German Market for Quality Assurance Agencies[J].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Policy ,(3).22-27.
Toyne,P..(1979).Educational Credit Transfer:Feasibility Study[M].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London, 77.
Spady,W.G. & Marshall,K.J.(1991).Beyond Traditional Outcome-Based Education[J]. Educational Leadership,49(2):67-72.
收稿日期:2017-04-14
定稿日期:2017-05-23
作者简介:吴南中,副教授,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大数据应用研究院学分银行中心主任(401520)。
夏海鹰,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教育学部(400716)。
责任编辑 邓幸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