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立潮头唱大风
——记河北省测绘地理信息青年科技带头人李勇
2018-01-12
本刊记者
人物名片:李勇,男,中共党员,1974年6月出生,正高级测绘工程师。1997年毕业于”河北理工学院”工程测量专业,先后担任河北省水勘院测绘公司项目负责、技术负责、测绘公司经理,现任河北水勘院测绘专业副总工、副院长;同时担任河北省地理信息协会及工程测量学会“副秘书长”等职务。
参加工作20年来,李勇对于测量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和热爱,走出了一串闪光的足迹:从1999年发展到数字测图、2001年发展全球定位系统、2002年编写ISO9002质量体系相关要求与标准、2010年开拓了深基坑监测业务直至2012年发展三维激光扫描技术、2013年组织开发的“农村地籍调查终端”、2014年研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内业处理系统”......,二十年里主持参与的60余项测绘项目,其中11个项目被河北省地理信息局评为“优秀测绘成果”;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0篇,发表专著一部;2011年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突出贡献奖”;被评为河北省测绘地理信息青年科技带头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2015年7月被河北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评为“2014年度省直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暨合理化建议活动先进个人”;2015年10月被河北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授予“第五届道德模范提名奖”;2016年11月被河北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授予“李勇省直创新工作室”;水勘院测绘专业在其带领下,被评为河北省“十佳测绘单位”。
三峡库岸地质灾害测量
作为一名从事测绘工作的地质人,李勇总说自己是幸运的。参加工作的20年光阴,记录着因为技术创新而激情燃烧的日日夜夜,饱含着他从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逐步成长为行业带头人智慧和奋斗的内涵、拼搏与创新的精神,更见证着地质测绘行业的发展史。
小试牛刀—软件篇
1997年,测绘队的老队长高启贵很开心,院里给他安排了一个小伙子——李勇,总算改善了手工绘图的女职工占据多半边天的局面。很快,这个坦诚、幽默、吃苦耐劳的小伙子就能够独当一面,带班作业了。老师傅们白天早出晚归、实地观测,晚上还要在灯下用米格纸展点连线,手工绘图,一天累得头晕眼花,却画不了几个横断面。李勇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想:“能不能做点什么?”灵光乍现,工作之余,别人喝酒打扑克,他却用上学选修的Basic语言,编了一个程序,直接把观测数据录入,就能生成一幅幅精确、美观、要素齐全的成果图。大家对这个软件赞不绝口,就连技术过硬的老队长也不禁刮目相看。而李勇通过此次尝试,自信满满地在软件创新之路上越走越起劲。
2012年,测绘公司承揽了石家庄市矿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项目。利用传统作业方式,这是“占人不挣钱”的活儿,人工记录不清楚、准确率不高,再加上大量重复性的数据录入,让作业人员感到头大。李勇结合丰富的时间经验及酝酿已久的思路,指导新来的“IT高手”林亚卫、曹文明,创新编写出地籍调查软件,通过作业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外业调查效率,节省了内业建库时间,间接提升了15%左右的经济效益。水勘院完成的项目速度快,质量高,引起了市国土局领导的注意,在看到软件演示之后,当即决定:为促进石家庄市确权登记工作的规范化,要在全市强制推广。这个时候,本可以利用这个技术在提高经济效益上大赚一笔,可李勇却不这么想。他只要求软件界面以河北水勘院为背景。领导被李勇顾全大局的大气所打动,竖起大拇指说:“小伙子,有担当啊,好!”此后,省内其他多个地区作业单位也慕名前来取经,一款创新的实用软件就这样迅速地打开局面,实现了地籍测绘由数字化向信息化转变。
李勇和他的技术团队再接再厉,由地籍调查软件衍生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海籍调查、后备资源管理、海陆分界全景平台等多个软件,并取得了多项著作权。这些软件不仅为单位节省了近百万的软件购买费用,还特别实用、操作简便,更可以根据新的需求,转换数据库的格式,开发新用途。就连专业软件公司也连连赞叹,并向团队伸出了合作开发的橄榄枝。有位专家在项目中期验收的时候说,这是他见过的投入最小而最实用的软件。
当前,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即将开始,李勇早已根据其技术要求,研发出“外业调查电子手簿”,整装待发。
北京新机场建设测量项目工作指导
看谁敢动—设备篇
1990年,高队长奉命援建索马里,却遇到了政治动乱。他冒着生命危险,抛下所有的行李,只把当时省内最早的一台进口全站仪背了回来。虽然高队长只能用这台仪器简单地测距、测角,尚未开发其他高级功能,却将它视作掌上明珠珍藏。李勇只是好奇地摸了一下,被老队长训了半天:“弄坏了咋办?!”老队长气哼哼地把它锁在了库房——看谁敢动!
说来也怪,当李勇研究出横断面绘图软件后,高队亲自把全站仪交到了他的手中。李勇兴奋极了,照着说明书,把仪器彻底研究明白,正好赶上赵县一个小项目,兴冲冲地赶过去,三下五除二,就测完了所有的数据。可等回来却傻眼了,只顾熟悉仪器和流程,不记得目标物是什么了!这哪能难倒一个执着又爱动脑筋的小伙儿?他立刻返回去,用了一个土办法——草图标注,结合专用软件绘制出图,这才顺利把工作完成。从此,水勘院迈入了从传统平板仪到全站仪数字化测绘的新时代。
2010年,石家庄新火车站建设站房,在川流不息的京广线旁挖了一个深达30米的深基坑,而基坑的另一边就是一个水渠。需要对基坑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面对着从未接触的领域,李勇先后赴北京城建、天津铁三院请专家过来现场指导,提出了几何监测、应力计综合的监测方案,在关键时刻还真派上了用场。那天,李勇突然发现应力计读数较前一天急剧降低,而周围的点和其他数据却没有任何变化。他带领几个人急忙到现场仔细排查后,发现水渠这边有一处的墙壁颜色稍深。于是果断判定:水渠漏水了!当即向甲方汇报,停工治水,排除了一场极大的安全隐患。很难想象30米深的基坑坍塌,会造成多么恶劣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甲方后来多次找到李勇合作,理由只有一个:先进仪器已是不易,但最难得的,是这份靠谱的责任感!
凭着这股钻研的劲头,水勘院的测绘专业逐步向高端测绘装备靠拢,不断踏入新领域,拓展业务范围。2016年,他们接到了省文物保护研究所的任务,给破损的水上长城——喜峰口潘家峪长城“画像”。该段长城犹如苍龙盘踞在山上,顺着陡峭山势一头扎进水中,被风侵蚀的青砖凹凸斑驳,透出无尽的雄浑与苍凉。近70度陡坡的关隘,阻挡不了开拓者前进的脚步,他带队亲自爬上去进行踏勘指导。而悬垂的墙垛,实在无法到达;深入水中的部位,也超乎了一般的测绘领域,这些同样阻挡不了李勇前进的步伐,他首创了综合运用测深仪、三维激光扫描仪和无人机多源数据,成功绘制长城受损三维图像,编制的修复方案一次通过。国家专家验收、围场明长城文物测量的任务接踵而至……文物修护测量和旅游地质测绘是李勇在地质工作转型发展的又一次华丽转身。
大数据的号角—未来篇
雄安新区工程地质勘察安全工作检查
国务院于2016年12月出台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可以明显感到未来是大数据的时代,未来的竞争就是数据的竞争。无数的企业望“数”兴叹:没数据、不知道从何处入手。数据就是一种资源。如何能够将数据转化成能直接应用于城市发展规划、矿山工厂建设、农田整治、交通规划、水利设施建设的产品和服务?如何让这些地质大数据从“有”到“用”真正活起来,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些已成为摆在地质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
2017年,李勇被任命为水勘院副院长,主管地理信息工作。重任在肩,他一如既往地结合时代对地质工作的要求,与干部职工一起,加大科研力度,整合已有的地质、遥感项目,形成和扩展服务能力,围绕大数据,结合地调局遥感地质调查成果,在已有项目的基础上积极扩展服务能力,做好矿山环境遥感监测、海洋环境遥感监测相关项目,服务我省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
在大数据研究应用中心接收航遥中心和国家海洋卫星应用中心数据的基础上,他们正在建设河北省卫星技术省级分中心,实现接收海洋卫星、资源卫星在河北省域内陆和海洋卫星数据的全覆盖。具备了日处理200G海量卫星数据的接收、存储、处理与检索、管理能力,他们犹如长缨在手,敢缚地质大数据和云平台建设的苍龙,开展农业、水文、城市、旅游和工程地质的数据研究,将为政府实现行业管理、科普工作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服务产品,实现地质数据高效共享和精准服务。
百舸争流千帆竞,敢立潮头唱大风。“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李勇所走的地信之路,正是这样一条与时代吻合、与需求同步、引领单位发展的创新之路。
喜峰口潘家峪长城倾斜摄影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