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多元时代背景下的艺术风格求索

2018-01-12马明宸

书画世界 2017年12期
关键词:艺术风格个性化艺术家

文_马明宸

北京画院研究员、人民日报社神州书画院特约书画家

新时期的中国艺术进入了一个审美多元的时代,不同于原来的政治标准决定一切,“审美”和“意境”成为从新时期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中国画艺术的一个本体和本位。那么,在这样一个时代主题和背景之下,艺术家风格求索的基本方向、方法和主题是什么呢?本文拟陈述几点浅见。

一、多元时代的艺术求索与社会实现

艺术作为个性化的抒发和表现活动,它本来就应该是多元的。既然是多元和多样的,那就允许各种不同的风格和想法存在和表现,不是过去的整齐划一,而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艺术本身很纯净,也很简单,只要艺术家把心思用在专业创作上面,坚持摸索,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依靠自家的天赋智慧并有所创造,在艺术风格层面自为一体且自成一家,产生一种风格面貌。这在艺术上就已经成功了。但是一个人的艺术成功能不能进一步产生社会影响,能不能获得当时的社会实现,再落实为经济效益,情况就要复杂得多了。文化创造和经济实现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所以很多的文化大师在生前他的艺术成就和人生价值得不到认可,有的即使得到了认可也是终生贫穷,穷而后工,君子固穷。

另外,在今天这个审美多元的时代,每一种风格、每一个样相都只能在一定范围之内得到受众群体的认可,因为趣味无争辩,信仰不论证。这又不同于过去因为有政治支撑,所以“红光亮”“高大全”画风垄断一切,祖国河山一片红。所以,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艺术风格创造是艺术家个人的问题,但是艺术的功名实现却是个社会问题,这不是一回事儿,而是两件事儿。艺术风格创造是艺术家的人谋,功名成就则有几分天意,不能因为外在声名而过度干扰自己的风格求索,这是时代变迁需要的观念转换。分清这两个问题,我认为对于艺术家的探索是有益的。

二、风格求索与人格修炼

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艺术家实现自己风格求索的着手点和突破口在哪里?我认为艺术作为一项人文事业,它不是降格以求来适应社会趣味和赶潮追风,也不在于舍本逐末的参展、获奖、入会,攀附炒作更是南辕北辙。艺术的使命还在于引领和启迪,所以艺术的风格创造这个东西不必外求,还在于艺术家自身。艺术所要表现的就是一种个性化的人生体验和独特的生命感受,这个东西的生成和练就,需要的是艺术家修炼出来一个健全和完善的人格主体,通过生活阅历、技能学养等积累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统。这个体统对于生命存在进行反观内视、自我观照,从而形成人生体验和生活反思。这就是艺术所要做的工作。一句话,艺术就是一种人格的物化,风格就是一种个性化存在的投射。

所以,艺术风格求索一方面就是艺术家对自我人格学养的修炼和完善,是对自我本真初心的涵养和维护;另一方面就是艺术家对自我和自身人生性灵和生活感悟的发掘和呈现,挖掘自身的灵苗和慧根,把前人的传统和他人的方法都作为自我表现的载体和手段,最终目的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的感受来出神入化,彰显出自己的存在感受,竖立一个大写的自我个人。风格的创造就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感觉和体验来摸索出新,借鉴前人的传统和他人的方法,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看不出别人的痕迹,完全是自出机杼,彰显出自我的感受、体验。比如,同样是桂林山水题材,齐白石有齐白石笔下的桂林山水,它绝不同于李可染笔下的桂林山水,李可染的桂林山水又不同于白雪石。同样的自然景观,到了不同艺术家笔下,就具有了完全不同的精神气质和画意境界。这种不同的个性化感受才是艺术所要追求的人文内蕴。

艺术是个性化的东西,个性化的东西越是个性化,才越会得到他人的认可。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有一个经典论述。他的这个论断其实并不是专指艺术理论的,但是它的真理性涵盖了艺术领域,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我觉得这是关于艺术的一个经典论述,如果能理解了,对大家的创作应该很有用,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真诚地推荐给大家。这是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37页的四句话,马克思认为:

假定我们作为人进行生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生产过程中就双重地肯定了自己和另一个人:(1)我在我的生产中物化了我的个性和我的个性的特点,因此我既在活动时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又在对产品的直观中由于认识到我的个性是物质的、可以直观地感知的,因而是毫无疑问的权力而感受到个人的乐趣。(2)在你享受或使用我的产品时,我直接享受到的是:既意识到我的劳动满足了人的需要,从而物化了人的本质,又创造了与另一个人的本质的需要相符合的物品。(3)对你来说,我是你与类之间的中介人,你自己意识到和感觉到我是你自己本质的补充,是你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我认识到我自己被你的思想和你的爱所证实。(4)在我个人的生命表现中,我直接创造了你的生命表现。因而,在我个人的活动中,我直接证实和实现了我的真正的本质,即我的人的本质,我的社会的本质。

西方学界圣哲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这个理论用在生命进化和物质技术的生产领域里比较合适,中国近代在政治和经济领域里人们都笃信进化论,所以才有西学东渐和洋务运动。但是,这个理论最难使用的领域就是文化,因为文化属于精神和心理领域,进化论无法施展其拳脚。特别是艺术这个东西,最不讲进化。千年前的唐诗宋词今人可以欣赏,但无法超越,还似乎是在退化。精神境界不可复制,也无法超越,与进化论一点关系也没有。中国历史上科技似乎进步了,但精神境界却似乎退步了。

其实在这个领域,中国古代思想家郭象提出的“独化”论,更加适合解释中国的传统文化。任何一门文化艺术都是艺术家依靠自身天赋智慧,吸收时代养分,经过自我修炼、涵养而生成的。这个理论同样也适合于今天的艺术风格求索。艺术家的自我修炼、涵养应该是“散养”似的,因为艺术创作不同于科学实验,也不同于理论思维,艺术家要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吞吐宇宙,呼吸古今,接地气,有底气,才能形成文化的结晶。这里起主导作用的不是外部环境和条件,而是艺术家内部自身的性灵和才情。所以,艺术的风格创造摸索就是一种“独化”而出的成果。

马明宸 鱼翔浅底68cm×68cm2016

三、当代艺术的基本主题

最后谈谈当代艺术的人文内蕴问题。进入新时期之后,因为艺术摆脱了原来单一的政治主题,所以就有不少论调都强调艺术进入了一个“无主题”的时代。其实艺术都要言说,都要表现,所有的作品都有主题。只不过新时期的艺术主题发生了一个重要的转换,即从社会政治主题转向了个体生活和人生这个时代主题。在这个转换期很多人迷失了,找不着艺术的时代主题和本体了。所以,艺术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它应有的化育人性和塑造情感的品质了。艺术之所以被称为艺术,之所以带有某种神圣色彩,艺术作品不同于一个苹果或者一件衣服,就是因为艺术具有人文内蕴,它携带了能够引发和触碰人生形而上问题和终极追问的东西。这个东西,支撑着艺术作品最后的深度和力度。今天的艺术家们往往在手头和技法层面用的功夫较多,往往忽略了对于人生问题的反思。其实艺术家作为人类灵魂的建构者,都应该还是至少半个哲学家,不能缺少对于人生的关怀和对终极问题的触碰。

艺术以形象为手段对人生进行自我观照,对生活进行吟咏和品味。它同哲学一样,也是对人类自身存在的反思和追问,也是人类精神领域里的拓荒事业。只不过它是以形象的方式、以感性的状态来进行的。艺术创作就是艺术家反思追问、吟咏品味他的人生,从而触碰存在这个终极问题。艺术只有达到了这个高度,它才能打动和感染观者,才能触及人的内心和灵魂。在感动之中,艺术才能有所建构和有所涵养。所以,艺术不是仅仅迎合和愉悦人的感官,它更要触及人的内心,要启蒙和启迪,要提升和塑造,这才是艺术的真正使命。

猜你喜欢

艺术风格个性化艺术家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浅谈“长青壶”的艺术风格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同桌宝贝
毕加索的艺术风格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