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2018-01-12杜苇
杜 苇
(中北大学 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51)
0 引 言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然而,诚信缺失已成为当前高校大学生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从考试作弊、 剽窃他人研究成果、 拖欠或拒缴国家助学款项到择业就业工作中的简历掺假等, 这些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自身建设, 对高校人才素质培养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造成了个体素质与时代发展需求的脱节, 加强对大学生的诚实守信教育刻不容缓。[1]
1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1 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术作弊屡禁不止
考试作为检验大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 直接或间接地成为了一颗大学生诚实守信的试炼石。 一些大学生为了取得高分数而投机取巧, 花式作弊, 如网上成立考试作弊群, 考生把题拍照传到群里, 群成员想办法做出答案传给考生。 学术诚信在大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无论是课程结课论文作业还是毕业论文撰写, 抄袭剽窃蒙混过关现象十分严重。 此外, 大学生为了荣誉奖励、 保研名额等花钱找人代写代发论文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2]
1.2 恶意破坏助学体系, 经济信用意识淡薄
中国自1999年开展高校助学贷款业务以来, 一直面临高校贷款违约居高不下的局面, 部分大学生为骗取助学金编造虚假证明, 得手后肆意挥霍, 影响恶劣。 还有大学生毕业后一直拖欠贷款不还, 拒接学校的催款电话, 催款信息不回复。 此外, 日常生活诚信缺失现象也不容忽视, 比如购物支付漏洞、 手机卡欠费逃单、 同学间的信用欺诈, 都体现出大学生诚实守信意识和法律观念的淡薄。
1.3 求职过程中的诚信缺失层出不穷
日益激烈的择业就业竞争使得大学生只关注自身利益, 求职履历掺水、 篡改成绩、 伪造证书等已成为大学校园中公开的秘密。 例如, 浙江某企业在校园招聘的简历筛选环节中, HR竟然在三十份简历中发现有八名同学为同一学校的校学生会主席, 冒充班委的现象更多。 另一方面, 毕业生就业协议违约率逐年攀升, 很多大学生在毕业求职时随意违约, 态度含糊, 这正是大学生契约意识淡薄、 缺乏法律责任感的体现, 不仅给相关单位增加用人成本, 也造成了极其消极的社会影响。
1.4 人际交往诚信危机日趋严重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保持身心健康、 人格健全的重要社会活动, 但是目前大学生各种行为往来中却出现令人堪忧的失信危机。[3]部分大学生利用网络虚拟化的开放式交流环境进行诈骗, 编造虚假的信息欺骗他人。 彼此沟通缺乏最基本的真诚与信任, 各种伤害、 报复给双方的身心造成严重创伤。 师生间诚信欺骗也愈演愈烈, 小到高校内大学生编造、 篡改假条花样百出, 大到导师与学生间的研究成果纠纷, 这不仅伤害了师生间的感情, 也是对学校相关规章制度和学术严明秩序的挑战。
2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危害
失信现象的出现必然会带来一系列危害, 表面上看大学生诚信缺失是个体行为, 实则影响范围十分广泛。
2.1 诚信缺失危害大学生的终身发展
诚信缺失不但影响着大学生自身道德品质的良性发展, 更对其日后步入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形成比较稳定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的关键阶段, 这个时期养成的处世理念和行为模式将在其今后的人生中产生重大影响。 失信行为会使大学生养成弄虚作假的不良习惯, 无法获取有益的知识技能, 将很难适应今后的工作需求, 更谈不上职业生涯的发展, 严重者甚至危害终身。
2.2 诚信缺失损害高校教学质量和形象名誉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 诚实守信作为道德素质的基础, 是高校教育的关键, 疏于诚信教育必然导致管理混乱, 可见学术上的不诚实导致工作场所的腐败也不无道理。 换言之, 大学生整体素质水平走低折射出的就是中国高校教育教学的质量问题, 因此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给社会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势必会直接影响高校的名誉。
2.3 诚信缺失必然阻碍社会进步
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利用失信行为在竞争中获胜, 此后在进入社会活动中仍利用这种竞争手段, 这就极易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破坏正常的竞争环境, 给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近年来, 大学生犯罪案件频繁发生, 一些大学生求职不成便从事网络诈骗, 甚至按照网络游戏中的场景实施现场犯罪, 这不仅是对现代网络制度化管理的挑衅, 也严重阻碍了法制社会的建设。
3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3.1 社会大环境负面因素的影响
某个群体的诚信缺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些负面因素形成的一系列社会环境导致的, 因此, 大学生的失信其实是社会失信现象的恶化。 市场经济本身自带的趋利性和盲目性使得不少人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获得更大的利益弄虚作假, 各种假冒伪劣产品和虚假广告铺天盖地, 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的不正之风也在不断蔓延; 政治领域中, 也出现了以权谋私、 贪污受贿、 腐化堕落的不诚信现象, 许多人在金钱和权利的趋势中逐渐失去良知, 各种失信犯罪现象层出不穷; 另外, 作为公共传播渠道的大众传媒,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使得一些不良资讯通过媒介轻而易举地传播, 可以说虚拟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滋生大学生失信危机的温床。
3.2 家庭教育误区
著名教育学家卡尔·威特曾说:“家庭是一个家长教导子女的课堂, 为人亲即为人师,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子女的人格培育产生深刻的影响。” 然而, 社会生存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大多数家长对子女智育发展的关注远远高于德育发展, 并且在教育子女与他人相处时灌输吃亏是无能、 利己为先的错误观念, 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知识至上和重利轻义的价值观念, 以致新一代在智力迅速发展的同时潜伏着品德不良的危机, 遇事就编造理由予以掩盖, 进一步促成了失信行为的发生。
3.3 学校教育体制的欠缺和诚信管理漏洞
诚实守信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已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 瞬息万变的社会大环境, 频繁呈现出的一些不讲诚信的复杂社会现象使得大学生充满各种困惑, 却无法得到正确的指导和帮助。 因此, 大学生诚信行为的规范教育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诚信制度建设滞缓不前。[4]
在就业压力连年增强的环境下, 高就业率已成为高校增加知名度的有力资本。 那些通过制造虚假的高就业率进行招生竞争的高校, 对于大学生在求职简历中注水等问题往往采用回避的方式, 甚至还为大学生能找到工作主动出具假证明。 这不仅为作假者提供了错误示范, 刺激了他们的负面心理, 而且也对其他大学生的诚信观造成极大冲击, 进一步削弱了大学生的规则意识, 使大学生对诚信观提出质疑, 从而影响到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诚信价值观。[4]
3.4 大学生规则意识淡漠
面对激烈的学业和就业竞争压力, 部分大学生急功近利, 自作聪明地走“捷径”, 把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成功的准则, 常常以牺牲道德良知为代价产生各种诚信危机。 失信的惩处法律大多是在诚信缺失后被动应付, 相关惩处法律的不健全以及执法力度的不恰当也进一步弱化了大学生的规则严肃感, 他们投机取巧和侥幸的心理更加剧了失信危机。
4 应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对策
少年强则国强, 大学生诚信建设不仅关乎大学生个体发展, 更是整个中国社会诚信建设的迫切需要。
4.1 应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他律策略
4.1.1 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
社会诚信是个人诚信的前提, 基于当前不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 笔者建议从三个方面着手完善。 第一, 多渠道提高个人诚信资料的整体精确性, 收集个人诚信资料, 建立个人诚信系统; 第二, 在完善诚信奖惩制度和监督机制方面, 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科学适用性, 结合有效的监督反馈与后期跟踪, 对于诚实守信的正能量给予合理的奖励, 对于负能量的失信行为必须严格惩处, 力促信用体系适用于各个社会领域[5]; 第三, 信用立法是诚信建设的法律保障。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 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 社会利益的冲突越来越大, 大学生诚信规范应当在法律上加以约束。 在法律的强制执行下, 降低利己主义、 拜金主义的影响, 力图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 使诚实守信成为每个个体的自觉追求, 让大学生深刻体会到诚实守信的价值。
4.1.2 言传身教, 家长要做好诚信榜样
家长诚实守信是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 家长的诚信价值观直接引导着子女对诚信的认识, 家长端正了诚信教育的态度是子女诚信教育的起点, 可以有效预防子女的诚信缺失。 因此, 家长应当充分认识到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给子女做好诚实守信的榜样, 在潜移默化中带给子女诚实守信的正面影响。
4.1.3 营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
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 应当摒弃重智育轻德育的教学理念, 提高诚实守信教育的地位, 建立校园诚实守信监督机制, 拓宽校园监督反馈渠道, 优化大学生诚实守信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提高诚实守信教育建设的工作效率。
高校要加强大学生诚实守信评估管理, 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 大学生诚信档案是一种以个人为单位, 以文件材料为主要形式的历史记录, 它主要简述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个人诚信活动与表现。 档案的编撰以大学生在学习生活、 社会交往、 求职就业等各种实践活动为根据, 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可以实现大学生诚信记录与社会信用制度的对接, 这为大学生诚信建设添置不可或缺的瓦片。[6]
4.2 应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自律策略
4.2.1 大学生要自觉加强诚信素质修养
大学生应当时刻牢记诚信的内在要求, 自主学习并思考诚信的价值, 真诚地去实践并体会诚实守信的意义, 将诚信涵养提升到自我发展的新台阶。 同时, 大学生也要将诚实守信内化为自身的责任感, 将诚实守信建设作为自己的使命, 在自律的同时去监督自身外的失信行为。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大学生要不断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言行, 通过参与各种诚信教育活动将理论诚信转化为实践, 突破浅显的被动认知去深刻挖掘诚信的精髓, 积极响应学校德育号召, 主动创新诚实守信教育互动。
4.2.2 大学生要提升诚实守信的自律意识
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关于诚实守信行为的自我约束和自律意识, 从诚信行为中体会到诚信做人、 诚实做事的自律感和自豪感, 增强抵制外界不良思想行为诱导的能力, 这是大学生诚实守信品德养成的“内因”, 也是最为重要的因素。[7]
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 立足诚信而后建设经济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关键。 大学生诚信缺失是当今社会诚信现象的一个缩影, 促进大学生诚信建设需要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 高校要通过诚信建设塑造大学生乃至全社会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不断推动全社会思想道德进步和经济发展。
[1] 刘庆华, 李安宁. 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J]. 活力, 2015(10): 106-108.
[2] Feday S W. Academic dishonesty in ethiopian higher educ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corruption[J]. Beijing Law Review, 2017(1): 11-16.
[3] 欧阳九根, 刘新野, 潘文彬. 和谐校园构建下大学生人际冲突归因分析及对策探索[J]. 教育界, 2015(3): 12-14.
[4] 林丽敏. 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与重建研究——基于H大学的实证调查[D]. 厦门: 华侨大学, 2015.
[5] 颜小冬, 杜菊辉. 浅析建构社会诚信体系框架研究[J]. 大陆桥视野, 2014(20): 119-121.
[6] 刘颖. 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浅析[J]. 山西档案, 2015(6): 85-87.
[7] 杨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的诚信建设 [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3): 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