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干预分析
2018-01-12赵桂红
赵桂红
(新疆阿合奇县人民医院,新疆 阿合奇 843500)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内科临床疾病中较多发且常见的一种,其具体发病机制多与人体心肌畸形或缺血性改变有关[1]。若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初期为未得到及时的医学治疗及护理干预处理,则很容易引发出其他相关的并发症出现,可增加患者病死的危险。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对于急性心肌梗死,除了及早发现、确诊及施展正确医学治疗措施之外,还应重视对其积极实施有效的整体化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干预,以进一步提高该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现本文选取出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组为2个护理干预小组,以对比探讨不同模式的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干预后的效果,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出2016年8月~2017年12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录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组为2个护理干预小组。一组为整体组35例,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52.34±4.62)岁。而另一组为简单组35例,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42~73岁、平均年龄(52.36±4.60)岁。两组患者的为:前壁、广泛前壁、前间壁、下壁。对比2组一般资料、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部位以及病况发展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简单组患者被给予常规简单化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干预模式;而整体组患者被给予整体化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干预模式,具体如下:
①心理健康指导
医护人员需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多相户交流,以全面为其普及有关急性心肌梗死的医学知识及预防方法,多为其介绍成功治愈的临床病例[2],以帮助其建立抗病勇气及信心;之外,医护人员还需密切关注患者的各种心理及情绪变化,若发现异常(如焦虑、抑郁、绝望等),应及时进行针对性心理健康指导,必要时可按医嘱实施镇静处理。
②合理饮食个性化指导
医护人员需预先了解患者的饮食偏好,掌握其规律特点,然后个性化制定合理饮食计划,并向患者及其家属反复告知“少吃多餐、少盐低钠”饮食原则的重要性,切忌辛辣或者刺激性饮品,多食用新鲜蔬菜及瓜果等[3]。
③不良反应即时性处理
密切监测急性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如实记录其变化情况。若发现了个别或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如心区剧烈疼痛等,应立即报告医生并进行医学处理。
④出院全面指导
若患者治愈后出院,医护人员应给予其全面的出院指导,协助其完成出院手续的办理;叮嘱其定期复诊,一旦感有明显不适,应立即到院检查;并反复强调注意充分休息、适量运动,以积极预防复发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及评判标准
观察统计2组患者的焦虑状况评分(分)、抑郁程度评分(分)和住院时长(天)。两种评分均为满分10分,数值越高表明情绪状况越差。
2 结 果
经统计学比较,整体组患者的焦虑状况评分为(4.32±0.54)分、抑郁程度评分为(3.57±0.56)分、住院时长为(16.65±4.65)天,均要明显低于简单组的(7.87±1.64)分、(7.16±1.81)分、(25.43±2.67)天,两两检验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随着现代化医疗事业的高新发展,人们对医护工作质量也提出更高要求。常规简单化的临床护理方式多为被动操作模式,这种模式显然不再适应当前的医护工作发展的要求。因此,更具人性化、规范性的整体化临床护理干预模式已越来越受到广大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关注,并且在临床实践中观察也可发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整体化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干预的效果明显优于简单化护理模式,具有更值得肯定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干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过程中,积极实施整体化的护理干预模式,可有效缓解及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绪,明显缩短其住院时长,提高其预后质量,值得在临床医疗护理工作中广泛推广应用。
[1]白云凤.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效果的积极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8):146-147.
[2]时 琼.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的效果分析[J].《医药前沿》,2017,7(1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