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老年病人的护理风险管理方式研究
2018-01-12赵卉
赵 卉
(吉林省公主岭市中心医院,吉林 公主岭 136100)
在医院的心血管内科中,心脏病、高血压以及心律失常等均属于该科室的常见疾病[1]。这些疾病具有变化快且病情重的特点,再加之患者通常为老年人,其心理和生理还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导致患者的安全受疾病本身以及外界环境的严重影响,进而使护理的风险增加。我院心血管内科于2016年开始对患者进行风险管理,且获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现具体报告如下。
1 对护理的风险进行评估
1.1 环境因素
由环境原因导致护理风险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病房内夜灯不足或缺失;通道堆有障碍物;地面积水、太滑或者不平;楼梯缺少安全扶手;病床太高、无防护栏、缺少呼叫器;厕所缺乏扶手或防滑垫等。
1.2 老年患者自身因素
由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以及生理功能正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衰退,适应能力较低且反应较慢,极易出现跌倒、坠床以及误吸哽咽等情况。同时,由于患者在病情发展的过程中潜在一些危险性因素,及时护理人员能够按照规定查房,也未必会及时的发现患者病情的变化,致使抢救与治疗时机的延误。
1.3 护理人员因素
首先,护理人员缺乏技术能力。由于心内科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要求护理人员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使用除颤仪,识别心电图等,还要具备熟练且专业的抢救技术。倘若护理人员缺乏护理经验,将会直接导致患者的生命以及健康受到影响。
其次,护理记录的欠缺。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的记录缺乏精准性、即时性以及客观性,甚至出现护理记录和医生的操作不相符,记上带签名和随意签名的情况,致使护理工作无原始依据可循。
最后,不当的用药和用氧操作。研究表明,老年人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为其它年龄段的2.5倍[2]。同时,而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用氧较多且时间较长,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对患者+用药以及用氧的巡视以及宣传。
2 护理的风险管理
2.1 构建风险管理制度,成立护理小组
依据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的特征,医院应该构建各种风险管理制度,对患者的入院检查、抢救、手术以及各项护理等工作进行介入管理。并以护士长为组长,成立风险管理小组,且依据整月的工作计划制定出每天以及每周的护理工作。对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并将其作为绩效考评的内容。
2.2 对药物的使用以及管理进行规范
医护人员应该根据老年患者的情况,指导其根据医嘱按时且按量用药。对服用镇定类药物的患者,应该完全清醒之后才下床走动;对服用降压或者降血糖药物的患者,应该缓慢的改变体位,防治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在对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时,护理人员应该循序无菌操作,并加强对患者的巡视,特别叮嘱患者善不可随意调整输液速度。
2.3 加强护理记录
通过培养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法律,使护理记录的内容得到规范,对患者的病理进行全程的监控,这样不仅能够使患者的病理质量得到提升,同时还能够使护理质量得到提升。
2.4 对患者安全管理的加强
对所有卧床患者均增加防护栏以及呼唤铃,避免患者出现跌倒以及坠床的情况。当地面湿滑时,应该设立警示牌,或告知患者防范[3]。在老年人饮食的护理上,应该尽量使其使用易消化的食物,尽量防止患者出现哽咽的情况。对需要卧床休养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该经常为其清洁床单,更换体位,以防发生压疮。
2 结 果
自我院实施风险管理之后,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发生跌倒、坠床、哽噎以及投诉的情况有所降低,且患者病例的质量以及满意度均有所提升。见表1。
表1 风险管理前后护理效果对比
3 讨 论
在护理工作中,风险管理即是护理人员对潜在以及现有的医疗风险进行识别、评估以及处理,以此降低医疗事故的产生以及事故对患者和医院带来的重大危害以及经济上的损失。通过风险管理的应用,能够使护理人员的自觉意识以及风险意识得到提升,使护理风险得到了有效的规避,提升了护理的质量。
综上所述,在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护理过程中的风险,并使护理质量以及患者的满意度得到一定的提升,值得临床护理的广泛应用。
[1]彭新.心血管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分析与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9):325.
[2]林芝,郑云,林娴,江静,徐秀芳,陈秀榕.老年心血管病住院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J].右江医学,2014,42(06):707-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