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创新创业学院构想与实施
2018-01-12刘聃
刘聃
在全国高校毕业人数逐年上升和经济增速放缓导致用人单位需求增速放缓的双重影响下,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压力与日俱增。为解决这一问题,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响应号召投身到创业行业中去。根据《2016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显示,有近三成的大学生有尝试过创业,农业是大学生目前主要创业领域之一。
福建农林大学为更好促进人才优势、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构建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积极对接海峡两岸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更好地发挥农林类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中独特优势和区域经济中的作用,遂提出海上丝绸之路创业学院(以下简称“海丝创新创业学院”)的构想。下文将对建设目标与基本思路、主要建设内容、支持与保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建设背景
(一)新格局和新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而提出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培养创业创新类型人才一方面有助于推动国际合作,加速经济一体化进程;另一方面,“一带一路”也为创新创业人才创业提供良好的机遇。建设海丝创新创业学院,将更好地发挥福建农林大学在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区位特色和农林专业学科优势,立足农业现代化发展和新城镇化建设的内涵及特点,通过建立资源汇集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形成强大的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矩阵,进而形成紧密关联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不断产生创新的溢出效应、投资的反哺效应,促进系统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
(二)新形势和新要求
在经济新常态下,发展质量代替发展速度成为衡量经济发展好坏的标准,创新创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主要群体之一,需要通过合适的方式培养其创新创业的能力。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相关文件鼓励发展众创空间和推进高等院校创业创新教育改革,进一步明确了高校作为青年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摇篮的责任担当。深化高等学校创业创新教育改革,充分挖掘人力和技术资源,完善创业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是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是促进经济发展新模式的迫切需要。
(三)新挑战和新任务
高等农林教育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有着重要地位。福建农林大学作为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的领跑者,建立适应福建省农林业创新、国际竞争与交流合作战略需求的人才培养服务平台,全面深化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培养综合性现代农林创新创业人才是其历史使命和时代挑战。
二、建设目标与基本思路
多年来,全国众多高校已累计建立了数十个创业学院,在课程设计和教育管理上有着重大的贡献。随着创业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许多因素也开始制约着创业学院的发展。目前创业学院存在目标受众定位偏差、治理结构设置失效、培养体系设置僵化、师资队伍保障乏力、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和资金投入力度不足等问题。为此,海上丝绸之路创新创业学院将采取针对性措施,结合实际条件突出自身特色。
(一)总体定位
海丝创新创业学院是在国家“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发展大机遇的重大背景下,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产业合作需求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和构建创业孵化服务生态链,充分集聚创新、创业、资本、产业、人才方面的优势资源,以市场化方式运营,有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高等院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自愿参加的开放式合作联盟众创平台,是福建农林大学非独立法人二级学院。
(二)基本思路
学院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建设一个面向未来30年、为未来30岁以下的年轻人和30人以下的小企业量身定制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一个把新型职业农民和有创新创业需求的年轻人组织起来逐步分阶段实现新人才体系、新培训体系、新信息体系、新金融支撑体系、新零售支撑体系的新型社会组织体系,一个为广大年轻人和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经济组织,一个为强农报国者实现梦想的平台。
(三)组织架构
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融合了三方面的特色:其一是设置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其二是搭建校外校友创业实体综合服务链条;其三是建设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以企业化运营模式构建的新型服务实体组织,打通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创业育成和创业孵化、众创空间运营和创新创业研究的全链条(见图1)。
1.院理事会
理事会在创业学院中承担最高决策和管理的角色。理事会成员单位由政府、国内外高校及国内外企业组成,理事会成员由理事会成员单位委任,包括国内外高校代表、政府部门代表、国内外学者、国内外风险投资家、企业家、媒体负责人等。理事会负责创业学院重大事务的协商、决策与资金使用;审议创业学院发展规划和分年度计划;决定和批准创业学院院长提出的重大事项报告;召开年会,听取和审议院长年度工作报告和下一年度工作计划;审议创业学院重要的规章制度;协调协同单位及相关合作单位间的关系,实现开放共享与可持续发展;考核任免创业学院领导、聘请委员会主任;综合评估创业学院发展状况及其贡献等。
图1:海上丝绸之路创新创业学院理事会组织架构图
2.教育指导委员会
创新导师团队由校内各学院专家教授组成,还包括国内外知名企业家、创投以及创业服务的校外机构组建校外创业导师团队。他们负责全面统筹规划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深度研究,面向在校大学生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方案的制定,构建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体系,开设全校创业教育模块课程。其下设创新创业研究中心和创新创业教育中心。
(1)创新创业研究中心
具体执行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年度计划,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人才培养、成果发布,包括组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发布创业大众指、管理各类相关文献资料、培养创新创业导师。除此之外,中心还将根据需要与外界机构成立创新创业工作室,加快创新创业项目落地。
(2)创新创业教育中心
具体执行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年度计划,负责创新创业教学和实践工作,具体工作职责有:校内本科生创新创业基础教育;教育部国家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遴选、报送和考核;校内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组建和培育。
3.事务委员会
学院的具体执行机构,下设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创新创业信息中心、创新成果转化中心。
(1)创新创业服务中心负责创新型创业项目孵化、落地、跟踪扶持服务,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与校外机构合作培育初步成功的创业团队,开设EMBA、MBA等进修课程;二是组织学员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和活动;三是推动校企共建等多种方式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同时为入驻的在校大学生团队提供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服务;四是打造校外创新创业导师团队。
(2)创新创业信息中心负责创新创业教育信息系统整合搭建,包括校内外大学生创业园运营管理软件设计、创新创业教育大数据的分析和学院对外宣传工作。
(3)创新成果转化中心负责利用现有的育成转化基地带动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同时将校友提供的课题项目整合到学院中。与此同时,创新成果转化中心将通过创业育成中心与各级地方政府搭建的平台来介入当地特色产业,将创业校友的项目融入当地产业链。
图2:海上丝绸之路创业学院运行模式图
(四)运行模式
学院在运行模式上遵循“创业培训教育+产学联合孵化+开放育成平台+产业资源支持+校友资本投资”的教学孵化育成模式。其基本模式为校友出资成立的创业投资管理公司,福建农林大学与创业投资管理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负责学院的运营。其中学校主要负责提供师资、场地,并且输送在校大学生、教师或校友的项目,创业投资管理公司筛选优质项目并且投资入股,扶持创业项目。
三、主要建设内容
学院遵循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并在学院理事会领导下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工作。学院将结合学校优势学科、特色专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从内部管理体制、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创新,逐步具备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教育策划、运营管理和资源整合方面的专业能力。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思想,集成各种要素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体系,在人、财、物等方面实施相对独立的管理。
学院将构建“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发展联盟”(以下简称“联盟”),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国内知名企事业单位以及产业龙头企业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紧密型合作关系,按照“信息共享、人才共育、产学共研、文化共建、一带一路、协同共创、合作共赢”的原则,实现以下几个职能。
(一)构建服务平台
学院将构建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信息交流、人才培养、导师培养和项目开发的综合服务平台。
1.创新创业信息交流
通过联盟网站、论坛会议等形式,实现共同发展与资源共享的信息经验交流,为联盟成员单位提供创新创业人力资源服务,并搭建校校、校院、校地、校企多层次创新科研成果对接交流平台。
2.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1)面向在校大学生,采用“线上慕课+线下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组织各类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着重开展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提升学员的创新创业能力。
(2)面向创业校友构建社群,实现资源、人脉和资本的充分融合,推动院校和企业等多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业务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积极承接政府项目,着力开展大学生“闽台圆梦”和“返乡创业”两大创业培训工程。
3.创新创业导师培养
联盟成员之间实现师资互聘,高校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开展创业大讲坛或创业沙龙,企业聘请高校教师深度参与企业内部创新升级,构筑联盟内企业人员和院校创业导师师资培训优质平台。
4.创新创业项目开发
联盟将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成员意愿跨单位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开展技术合作服务。入盟成员单位有权优先参加联盟组织的国家级课题研究,提升创新创业科研教学实力,共享研究成果,提升创新转化率。
(二)整合资源体系
学院将汇聚整合全球校友资源,依托校友总会及海上丝绸之路创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为在校学子和毕业校友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同时,学院将作为母校和校友之间的纽带,促进全球校友创业家之间信息的交流和资源的利用。学院还将发起“全球校友同创众筹基金”,为学生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校地合作以及校友自身项目“双创”转型升级提供支持。
(三)打造实验新区
学院将发挥学校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区域特色与农林学科优势,以创新创业为切入点构建“产教相融、科教相融、社教相融”的创新创业教育孵化模式,整合各方资源实现农科教相结合、教科推一体的创新创业科技服务模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从原始创新到成果转化再到技术推广和创业育成的一条龙服务体系。同时,学院还将构筑以闽台协同创新实验室平台、校地校企共建创新实践基地平台以及大学生三创(创意、创新、创业)基地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实验新区和示范基地。
学院将协同推进三大平台建设,一是农林产业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通过氛围营造、教育启发、创新实训、创业竞赛多措同行,形成“专业分类,梯次渐进”的农林产业全链条创业孵化模式;二是建设闽台协同创新创业育成平台,积极推动与台湾高水平院校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通过高端实验室平台共建、产学研合作交流、科技成功共享等方式促进更多创业项目落地;三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综合服务平台。围绕福建省“十三五”千亿特色农业产业及国家战略需求,加强校地合作协同创新发展,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实生产力,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带动产业的升级发展。
四、支持与保障
(一)健全组织领导体系
学院遵循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并在理事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学院将建立学院董事会(9名),其中7名为校友董事,2名为独立董事。同时成立负责学院日常运行的学院理事会成员9名,其中5名为校友理事,其他4名理事由学校学生处、团委、教务处、育成中心领导担任。
(二)畅通权益协调渠道
学院将加强与创业投资相关的会计、征信、信息、托管、法律等各类制度的建设,严格按照福建海上丝绸之路创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章程运营管理,在学校规章制度的框架下,畅通创业投资权益协调的渠道,确保创业投资主体的资金权益,提高创业投资资金的回报效益。
(三)建立评价考核机制
为激励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和体现学生创造性、多样性学习过程,学院将对课程学习、创新创业能力和创业实践成绩进行评价,客观展现学生的专业学习、创新创业活动等方面的情况。同时,在全学院形成从入学到毕业成为校友的创新创业全周期管理理念,加强对招生就业、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以及学科建设的反馈作用,形成闭环控制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信息系统。
(四)形成创业育人合力
学院将深入实施各类创新创业行动计划,有效开发、整合和汇聚各类资源,形成校校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的创新创业育人机制,积极引进国际化资源,建成有广泛影响的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基地、科学研究中心,开创崭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同时,学院将与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机构主动对接,聘请知名企业家、投资人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一支具有创业经验、社会责任感的创业导师队伍,形成创业育人的合力。
五、结语
海丝创新创业学院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依托,融合全球校友创业家们的力量及社会各界资源,将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及个性化的服务。同时,学院将在创新人才培养、农林类高校改革、提高农林类专业人才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可预见的将来,海丝创业学院的建立将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和海峡两岸经济区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1]游磊,孙荣华.经济下行趋势下大学生“就业—创业”互动性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
[2]肖智润.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实施策略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08(12).
[3]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15(05).
[4]李兰,赵芳.“一带一路”倡议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现代交际,2017(19).
[5]林园春.创新创业生态服务链:理论内涵与政策启示[J].区域经济评论,2015(03).
[6]刘志.大学生创业意向结构及其现状的实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21).
[7]张冰,白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概念之辨[J].高教探索,2014(03).
[8]陈伟忠,张博.以“创业学院”为载体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模式、困境与改进[J].高教探索,2017(01).
[9]王季,李靖舒,袁华,等.论基于资源现状的我国高校创业学院建设办法[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5).
[10]迎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J].中国高新区,2015(04).
[11]郭全法.校企合作调查研究——以河南科技学院为例[J].价值工程,2015(07).